中经记者 顾梦轩 李正豪 广州 北京报道
停牌10个交易日后,英唐智控(300131.SZ)于11月10日复牌并涨停,当日收涨19.96%。而这与公司此前发布的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有关。
近日,英唐智控披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以下简称“重组预案”)。英唐智控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桂林光隆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隆集成”)100%的股权,以及上海奥简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简微电子”)80%的股权。同时,公司还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发行价格为7.38元/股。
对于英唐智控两家公司以及复牌后涨停原因,《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英唐智控并发送采访问题,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公司尚未回复。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向记者指出,此次收购预案的公布,向市场传递出英唐智控积极拓展业务版图、寻求新增长点的强烈信号。
袁帅表示,光隆集成和奥简微电子在各自领域或许具备独特的技术优势、客户资源或市场渠道。通过收购光隆集成100%股权,英唐智控有望整合其核心技术,完善自身在相关产业链上的布局,提升在特定细分市场的竞争力。而对奥简微电子80%股权的收购,则可能使公司快速切入新业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对单一业务或市场的依赖,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快速打通“光—电—算”一体化的技术闭环
对于英唐智控重组预案,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从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认为,采用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结合方式收购,可灵活调配资金,降低一次性现金支付压力。向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能为交易提供资金支持,保障收购顺利进行。
“不过,该预案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卢克林向记者表示,标的公司审计和评估工作未完成,交易价格未确定,后续若评估值与预期差异大,可能影响交易公平性和上市公司利益。同时,发行股份数量和价格受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波动风险。
英唐智控主营业务为电子元器件分销,芯片设计制造及软件研发销售等。上市公司以电子元器件分销为基础,以半导体设计、制造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成为集研发、制造及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半导体IDM(垂直整合制造)企业。
光隆集成主要从事光开关等无源光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光开关、光保护模块,以及光衰减器、波分复用器、环形器等其他光学器件和OCS光路交换机等。
奥简微电子主要从事高性能模拟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是一家模拟芯片设计企业。
收购光隆集成和奥简微电子,将给英唐智控带来怎样的协同作用?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张思远向记者指出,同时收购两家公司旨在完善半导体产业链布局,光隆集成的光器件技术与奥简微电子的模拟芯片业务,将与英唐智控现有分销网络、芯片研发形成“技术+渠道”协同,加速向IDM模式转型。
张思远指出,光隆集成可补充英唐智控在光电子器件领域的技术短板,奥简微电子则可以填补英唐智控在模拟芯片设计的空白,与车规级TDDI/DDIC量产业务形成协同。
“英唐智控的分销业务虽然营收规模不小,但利润率非常薄。同时收购两家在不同技术领域有专长的公司,能够加速补齐它在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南宁学院金融专家石磊向记者指出,光隆集成在光开关、MEMS光开关等光器件领域有很深的技术积累,它的技术和产品可以直接应用到AI智算中心、激光雷达这些前沿领域,这正是英唐目前大力投入的方向;奥简微电子则专注于电源管理芯片,这是所有电子设备的“心脏”和“能量站”,无论是消费电子还是汽车电子都离不开它,通过一次性纳入这两块拼图,英唐智控有望快速打通“光—电—算”一体化的技术闭环,为其向高端半导体制造商的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加上英唐原有的分销网络,从而拓展其在半导体产业生态链更多的合作机会。
收购标的之一业绩不佳
财报数据显示,2022—2024年,英唐智控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1.69亿元、49.58亿元、53.46亿元;同期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5748.98万元、5487.62万元、6027.5万元。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41.13亿元,同比增长2.4%;归母净利润2607万元,同比下降43.67%。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第三季度,英唐智控的研发费用同比激增90.06%,达到6863.96万元,主要投向自研的MEMS微振镜和车规级显示芯片。高额的研发投入,导致英唐智控该季度归母净利润转为亏损。
从两家标的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光隆集成的表现要优于奥简微电子。根据重组预案,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个月,光隆集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197.39万元、5524.11万元和4889.5万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746.4万元、878.9万元和1398.91万元。
记者注意到,光隆集成曾在2021年冲击科创板,却在2022年8月主动撤回IPO申请。
另一标的奥简微电子业绩则不甚理想。根据重组预案,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个月,奥简微电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837.99万元、2712.84万元和1844.19万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5.65万元、-30.86万元和-151.14万元,亏损持续扩大。
标的公司业绩不佳,这将会给英唐智控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思远认为,若并表可直接增厚英唐智控的利润,但奥简微电子亏损或部分抵消收益。“同时,奥简微电子需持续投入研发以实现盈利,可能增加英唐智控现金流压力。”张思远说。
石磊向记者指出,并购标的业绩不佳最大的影响是估值缩水与后期可能存在的商誉减值风险商誉。后期一旦整合不力,标的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动辄数亿元的商誉减值将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半导体转型效果仍待观察
这并非英唐智控首次在半导体领域出手。作为一家最初从事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的公司,英唐智控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并购向半导体上游转型,布局半导体相关领域,并确立“以电子元器件渠道分销为基础,半导体设计与制造为核心”方向,试图从低毛利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向高壁垒的半导体IDM企业转型。
2020年10月,公司通过控股重孙公司科富控股以30亿日元完成对日本先锋集团旗下先锋微技术100%股权的收购,后者更名为英唐微技术,标志着公司正式切入半导体设计领域。2021年1月,英唐智控以1.68亿元价格收购上海芯石半导体40%股份并成为第一大股东。
2024年11月,英唐智控宣布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显示芯片设计企业爱协生科技60.65%股权,然而,此次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从英唐智控的业绩表现来看,上述几次收购都未能带来明显收效。同时根据英唐智控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英唐智控芯片设计制造业务实现营收2.13亿元,占公司营收比重较小,仅为8.06%。
石磊认为,英唐智控近年来业绩未能有起色的根源在于,一方面是技术依赖与自主造血功能缺失,先锋微技术业务严重依赖其日本母公司提供的IP授权和订单,而上海芯石半导体从事分立器件的设计,这个领域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融合未达预期,用管理销售团队的方法来管理顶尖的研发人员,其结果必然是核心人才的流失与创新活力的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