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36岁的上海夫妻,开启了一项「退休躺平」实验。
存款130万,有一个6岁的女儿,每个月有4000左右的理财收入,以及10000元的房租收入;
同时请了一个月薪7000元的住家阿姨,拒绝低欲望的生活,该吃吃,该花花——
能躺平多久?
我们来一起听听他们的自述。

我和老婆都是87年生,上海人,有一个6岁的可爱女儿。
去年年底,我们算了一下,我们有130万存款,每个月的理财收益大概4000元,有两套房子,一套是49平米的loft,另一套大一点,出租的话,房租收入能有1万。

做出退休的决定前,我们有两个选择。
第一种,住在大房子里,但小房子的房租,覆盖不了日常花销。想要退休的话,还得再奋斗好几年,置换一套大房子。
第二种,一家三口,加上住家阿姨,四个人一起住进小房子里。这样,靠每个月共1.4万左右的租金和理财收入,我们就能退休了!
感谢我的老婆,在她的设计下,一室一厅一卫的49平米loft,变成了两室两厅两卫。我们四人两猫在这里生活,一点儿都不拥挤,每天醒来看着小家,都觉得幸福感爆棚。
一楼是客厅和厨房,餐桌就放置在厨房边上。

我们将楼梯的位置侧移到客厅,虽然客厅很小,但四个人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完全够了。

原本楼梯的空间呢,就可以填出一个小房间,供女儿和阿姨住。

退休之前,我们是做电商的,会租很大的房子,一部分居住,一部分做仓库。房子虽然宽敞,但总觉得不够温馨,住起来也不开心。
在这套完完全全由自己设计的小房子里,退休的我们,将放下已久的爱好重新拾起,填满了每个角落。
老婆喜欢画画,就在阳光满满的阳台上支起了一个画架;我喜欢做饭时与家人互动的感觉,就设计了开放式厨房。

至于每个月的支出,阿姨的工资是7000元,女儿的画画和舞蹈课,平均一个月1000元,日常家用大概3000元,购物也在3000元左右。
每个月正好收支平衡,就算超了也没关系,还有存款可以用呢。
对于我们的退休,网友们最大的质疑就是:「躺平了还要请阿姨?」
我的想法是,退休躺平,并不代表必须低欲望,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对自己好一点。
女儿1岁时,阿姨就在了,和我们的感情很深。并且,我们还算过一笔账,有了阿姨后,反而会更省钱。
如果没有阿姨,一想到做完饭还要洗碗扫地拖地、带娃陪玩,还不如干脆点个外卖,一天至少200块。
有了阿姨,我和老婆能专心陪伴孩子,也能有很多独处的时间。
每天的日常很简单。醒来后,阿姨就做好了丰富的早饭和午饭。

吃完饭后,我们会带女儿出去玩。
或是把女儿交给阿姨,我们夫妻俩去约会,可以慢悠悠地、一层一层地从商场顶楼晃到一楼,也可以买个冰淇淋压马路。

或是窝在家里,老婆和女儿一起画画、拼拼图,我在一旁看电视。

36岁退休后,我们好像「偷」来了许多时间,不着急,不慌忙,安安心心地感受每一刻时光。

其实,我在年轻时,是一个很喜欢赚钱,甚至可以说是渴望金钱的人。
2008年,我开了自己的淘宝店,做代购,卖护肤品。早上一睁眼就开始工作,回顾客消息、分析日常数据、打包发货,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最拼的那两年,我除了去外地进货,基本上没怎么出过门。
但我也不觉得累,我很喜欢那种付出努力就能看到回报的事情,享受那种维护客户后,客户爽快下单的瞬间。
网店开了十几年,初具规模,我们也攒下了第一桶金。
然而,疫情开始后,免税店改政策了,在手机APP上下单,就能直接送货上门,价格也很优惠,对网店的生意冲击很大。
那段时间,就算我再怎么努力,也看不到回报,更无法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于是,我关店了。
我现在依旧很感激当初那么努力工作的自己,攒下了退休的本金。最重要的是,我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我的存款在很多人眼中其实并不算多,但在退休的90天里,我一次都没有焦虑过。我想,这是因为我曾自我实现过,拥有十足的信心,赚钱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哪天我突然不想退休了,或者钱用光了,没关系,再想办法赚钱就好。
退休对我来说不是被动的妥协,而是我体验过不同的生活方式后,一种主动的选择。
退休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的「欲望」也变了。
从前忙碌的时候,我和老婆会期待用「买买买」来刺激自己的神经,偶而休息的时候,就冲到商场里买包、买鞋、买衣服。
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快消式的喜悦,维持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可能买第一个包的时候,会开心一个礼拜,但买第十个包的时候,只会快乐一个小时。
剩下的时间,我们只能处于一种空虚的忙碌中。
退休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能重新敏锐地感知到,生活中细微的、随处可见的喜悦。
老婆会自己买材料,花一个下午做一个时钟。我们把它挂在墙上,不管过了多久,都看不腻。

微波炉坏了,找商家上门修至少要100块。我研究了一下,发现是弹簧有问题,自己鼓捣了半天,终于修好了,成就感满满。
这种踏实的、触手可及的喜悦,真的能持续很久很久。
被这种情绪滋养着,我们也变得愈发松弛了。
前几天,上海天气很好,我们推着一车的东西,想带着女儿和两只猫咪去公园里野餐。到了公园门口才发现,宠物不能入内。
我们就在家附近的步行街上,找了一个公共座椅,将小桌子支起来,摆满水果零食,吹着风,抬头看着树枝冒出的新芽,陪女儿玩着老鹰捉小鸡……

去公园不是目的,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才是目的。

130万大概能用20年,那20年后,该怎么办呢?
第一、是通货膨胀的问题。
在我看来,通货膨胀并不意味着所有东西都会涨价。就拿这十年来看,米面油是涨了,但是电视、洗衣机等大件的价格,并没有明显的起伏。
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无法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就先不为还没发生的事情而焦虑了。
第二、是女儿教育的问题。
大概在女儿2岁的时候,我们和双方父母,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希望宝宝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会要求她考上名校,或是大富大贵,只希望她是轻松快乐的,会享受生活的。当然她一定会走弯路,但我希望这些体验,都能成为她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也见到过一些孩子,他们一直在补课,没有空去玩,这导致他们会对生活失去好奇心。因为他已经知道了,下一个小时要去哪个兴趣班,再下一个小时要完成一套什么卷子。
但我希望我的女儿,会去思考生活中奇妙的事情,能主动提问,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路。
所以,我们不打算鸡娃,小学读家附近的公立,目前报了画画和跳舞两个兴趣班,都是女儿喜欢的,一年一共一万四。
至于未来:我们这代人成长时的主流思想,是不啃老、要独立。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去鸡自己,想办法在20年后让孩子啃呢?
如果我们有,自然会全力托举,如果没有,我也希望她能独立完成人生的议题。

第三、是父母养老的问题。
做电商的时候,我是居家办公的,和父母住得很近。只是那种陪伴,都是「我在这儿」式的低质量陪伴。
忙起来焦头烂额的,有时父母说句话,我都听不见。时间久了,父母也受我们的影响,变得焦虑起来。他们不会再轻松地和我唠家常,常常一见面就问「今天有多少单子」、「今天有没有赚钱」?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直到去年六月我父亲去世后,我想找点他的照片,却发现手机里只有寥寥几张。我这才意识到,有些遗憾,真的是一辈子的、无法弥补的。
退休后,我会经常带女儿去我妈妈和丈母娘家,每天拍视频记录家人相处的日常,把握住此刻的点滴。

第四、是我们对未来的规划。
等女儿长大了,我和老婆如果健康的话,应该会去不同的城市旅居,海南、云南,或者是日本,都是我们很喜欢的地方。
130万存款,如果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计算,我想论谁都会觉得不够。但我们,毕竟不是靠计算去生活的。
重要的不是手上有多少钱,而是你的欲望到底在哪里?是在职场上拼搏,还是慢下来享受生活?
就像打高尔夫的时候,球场上的每一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赛道前,用不同的方式,打出满意的球。
那一刻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你挥杆的时候满不满意,而不是和身边的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