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觉得于和伟看不起我?

Source

鼻孔炯炯有神的壹读君 | 彤 子

“千面影帝”于和伟又获奖了。

6月10日,于和伟凭《觉醒年代》陈独秀一角,获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

与众多外形特征鲜明的演员不同,于和伟素有演一部戏“换”一张脸的“特异功能”,被媒体称为“戏抛脸”。

“戏抛脸”的换脸功能有多强?单是《三国》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于和伟就先后饰演过荀彧、鲁肃、刘备、曹操,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个人。

1999年在电视剧《曹操》中饰演荀彧

2001年在《卧龙小诸葛》中扮演鲁肃

2010年在《三国》中饰演刘备

2016年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饰演曹操

然而豆瓣网友却发现了于和伟的bug,发帖表示很讨厌于和伟演戏时的一个“惯用表情”,并截图为证。图片上都是于和伟下巴微抬、眼神迷离的“仰视脸”。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认同,还有网友联想到陈宝国老师。

陈宝国老师的仰视脸

如此看来,“千面影帝”确实有同一个习惯动作——仰视脸(不过这不算表情)。

但大家为什么如此痛恨“仰视脸”?

这就需要先了解“仰视脸”的内在含义。

“仰视脸”=各种不服

仰视脸会打造出“鼻孔看人”的效果,给人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感觉。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出现“鼻孔看人”的姿态,这是人类在受到某种刺激后,产生的“微反应”。

“微反应”全称为心理应激微反应,指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后,所做出的不经意的反应动作。

在微反应理论中,“鼻孔看人”有个具体名称——仰视反应

出现“仰视反应”,说明“鼻孔看人”者对他人的行为、语言、态度感到不满,并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下面就来看看“仰视脸”的适用场景。

辩论赛场是观点不合的常见地点。在《奇葩说》的某个辩论环节,陈铭被三位明星妈妈围攻。现场画面可以看出,站在反方立场的三位妈妈,均出现轻微幅度的“仰视反应”。

后方二排站起来大声呐喊的傅首尔,则出现了极为明显的“仰视反应”。

陈铭的脸也有轻度上扬,但他全程弯腰,弱化了“仰视反应”的效果。

球场是行为不轨的高发场所。在足球比赛中常出现肢体冲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球员在发泄不满时会出现明显的“仰视反应”。

足球场上的“仰视反应”

当然,“仰视反应”只适合在斗殴前的挑衅阶段使用,因为打斗过程中保持这个姿势很容易被对方抽。一般人看到他人的“仰视反应”,也容易产生抽一巴掌的欲望。

“仰视反应”之所以会勾起人的动手欲望,是由于双眼视线会随下巴抬高而降低,上眼皮下垂自然呈现出鄙视、蔑视的眼神。

来自主子们的蔑视

下巴抬得越高,眼皮下垂越多,展现出的轻蔑态度越严重。蔑视的尽头是无视,但真正能做到无视的,可能只有《海贼王》中的女帝。

仰视+下腰,让对手彻底“消失”在自己的视野

那么人为什么要在不服气时采用仰视姿态呢?

这就要说说仰视姿态的神奇作用了。

仰视是高级的“内增高”

自然界有一个简单的强弱规则——高大的动物打架更容易赢

为了一秒钟变高大,动物们会通过奓(zhà)毛威吓对手。

人类也曾拥有这种“增高”技能,奈何体毛日渐匮乏,已无毛可立。但显高的“刚需”依旧存在,于是人类找到了另一种显高的途径——“仰视反应”。

“仰视反应”如何显高?我们先来仰视一下真正的高人。

当我们看到姚明那种比常人高大许多的人时,需要抬头,采用仰视视角,看到的主要是姚明的下巴全貌鼻孔等。

有没有点压迫感?

人脸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结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面容也不一样。同一个人从仰视视角看下巴宽厚、眼睛小、嘴角下垂、鼻孔硕大,从俯视视角看则显得下巴尖、眼睛大、嘴角上扬、看不到鼻孔。

所以大家自拍都喜欢用俯拍

这种拍摄角度导致的面孔差异是透视造成的。

我们的手不一定能画出准确的透视图,但大脑却能记住各种角度产生的面部特征差异,并在看到一张人脸时进行自动分析。当看到仰视视角的脸时,我们会自动认为这张脸的主人很高

因此影视作品中,拍摄英雄人物时,也会通过仰视拍摄,把人物塑造成“高大伟岸”的样子

《复仇者联盟》海报中全员仰视视角

和影视作品中的“仰视视角”原理相同,抬下巴这个动作就可以轻松打造出“被仰视”的视觉效果,迫使他人看到自己的下巴全貌及鼻孔,从而打造一秒“显高”的视觉效果。

人在抬起脸看正前方时,主观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潜意识中会觉得自己高于对手,从而增强心理建设。

那么,总在镜头前仰着下巴的于和伟是不是“看不起”观众呢?

仰视反应的两种表达

微反应理论的研究者把观察对象分为“单向表达”和“刺激反应”两种。

刺激反应”需要对手释放刺激源。刺激源可以是辩论场上不认同的观点,也可以是球场上的“他扒拉我”

人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的应激反应,才是具有分析价值的微反应。微反应学科不提倡分析单向表达”。

单向表达”指像政客演讲、演员表演一样有备而来的“表演”,这当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甚至身体的倾斜角度和呼吸变化都经过反复排练,不属于“反应”的范畴

但完美的单向表达难度系数极高,除了要按照要求完成动作、表情、姿态之外,还要表现出无刺激的假反

2010年《三国》中有个经典的假反应:

当时刘备贪图享乐、精神萎靡,刚遭到赵云的指责,刘备一边“仰视反应”一边说:“我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此处的“仰视反应”就把刘备受到的“刺激”,以及内心的“不服”演绎得很真实。

刘备与“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性格大相径庭。于和伟在饰演曹操时几乎全程仰视脸。

有网友说因为这种状态而不喜欢曹操,但曹操这种狂妄的奸雄,本就不是招人喜欢的。

“仰视脸”确实不礼貌,也不必从角色上升到演员本人。

至于我们身边那些整日鼻孔看人的人,可能有高傲自大的心理疾病,也可能有颈椎疼痛的器质性疾病。

关爱病人,从我做起。谁爱用鼻孔看人,就让他看去吧。

[1]姜振宇. 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M]. 凤凰出版社, 2011.

[2]邢思存. 微表情心理学[M].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3.

*以上内容转载自壹读,舒兰娱乐厅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