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巨星自爆丑事,什么都敢说?

Source

Lady Gaga在一档纪录片中自爆:

十几岁刚当歌手那会,被公司高层胁迫脱衣。

后来,还被性侵怀孕。

对方竟然在她孕吐时,把她丢在街头。

这样的经历给她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成名后还突发抑郁症取消过演唱会。

很快,这条惊人的消息上了热搜。

其实,在这档纪录片中自爆“丑事”的,不止Lady Gaga一个。

还涵盖了著名主持人、王室贵族、NBA篮球运动员、演员……

这节目有什么魔力,竟让这么多人没有顾虑地敞开心扉?

你看不见的我

The Me You Can't See

这档节目,可谓全明星阵容。

请来了Lady Gaga、著名的黑人女性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戴安娜王妃的二儿子哈利王子、NBA明星球员德玛尔·德罗赞等。

虽来自不同领域,但在这里,他们只做同一件事情——

袒露自己

巧的是,无论前面说的多苦,后续似乎是童话结局。

比如Lady Gaga后来透露,她现在状态很好,已从抑郁情绪中走出来了。

她的勇敢听上去,是不是很让人动容?

先别急着下结论,再看另一个嘉宾:奥普拉。

这位美国知名访谈主持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类似于《鲁豫有约》的鲁豫。

相同点是,她们的访谈国民度极高。

20年来,每周有来自全球145个国家近4900万观众忠实守候她的《奥普拉脱口秀》。

不同的是,奥普拉的采访方式很“个人”——

奥普拉完全以感性和嘉宾共情,动情时一起痛哭,爽快时一起大笑。

所以各界大佬都在她那不自觉地交出真心,频频爆料。

同时,她真诚的人格吸引了一部分人把她奉为偶像。

曾有一项6000人调查,其中33%把她视若精神支柱。

《时代》杂志评选她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一”。

她还是第一个获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的黑人女性。

但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撬开别人金口的大师,却在这档纪录片中打开了自己——

自曝幼年的不堪经历。

奥普拉从小被父母抛下,和外婆在乡下生活。

直到6岁,才突然被陌生的妈妈接到陌生的城里,寄居在一个白人雇主家中。

从此开始了妈妈不疼不爱,还备受种族歧视的生活。

你可能会想,好歹6岁前有外婆的爱可以支撑她?

不,外婆也从小虐待她,她不过从一个虎口被送进了另一个虎口。

但悲惨没放过她,仅9岁,她就被表哥强暴了。

后来,她逐渐成为现实版《猜火车》的主角,嗑药、滥交、混日子。

十几岁时就生下早夭的孩子,妈妈无力教养她,把她送去爸爸那,她才重返学校。

在那,她遇到了一个老师,笃定她有潜质。

她让我感觉到自己很重要。

我认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感受到自我价值。

这份鼓励,被她攥紧在手里,支撑她一路逆袭。

成名后,深感教育改变人生的她在非洲成立公益学校,供贫困黑人女孩读书。

她自己得益于教育,再薪火相传,是不是听上去很励志?

同上, 别急着下结论,咱们继续看。

戴安娜王妃的二儿子哈利王子。

是的,很多人听说过平民王妃戴安娜;熟悉戴安娜王妃大儿子“威廉王子”。

却很少人关注过老二哈里王子。

相对于哥哥, 哈里更拘谨、敏感。

小哈里在妈妈身边时紧张咬手,大哈里在哥哥侃侃而谈时不知所措。

是的, 面对媒体,成年后的哈里依然带有巨大的恐惧。

?

冒汗、脸红、难受,都是常有的事。

他自爆,因为他从小目睹被媒体围堵的妈妈哭泣;

妈妈去世时,举国痛哀,为了在媒体面前保持体面,他也只能克制悲伤:

这是我妈妈。你见都没见过她。

媒体。

成了他的心理阴影。

直到他爱上美国女演员梅根,他开始正视心理问题,定期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听上去似乎带有爱情使人蜕变的美好?

但——

以上积极,都是“假象”

他们的的“袒露”在这部纪录片中或现实里,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翻车”

现实中,Lady Gaga从2014年起,连续8年“首爆”被强暴而抑郁。

多次在演唱会上暴露下半身,对男舞伴做出性暗示明显的不雅动作,而备受怀疑:

经历过性侵而抑郁的女性,真的会反复自曝心理上的伤口和肉体上的下半身供人围观吗?

她之前看上去让人动容的勇敢,被很多人诟病是“炒作”

而奥普拉成立的学校也好不到哪去。

她亲自挑选了头两届的学生,还对一个和她经历相似的女学生建立了一对一的深度关系。

上:奥普拉和老师;下:奥普拉和女学生

按照奥普拉的人生哲学:

但凡遇到一个能真正挖掘你闪光点的老师,那人生翻盘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事实是,开学后,奥普拉亲手挑的学生学习心不在焉;而看重的女学生也发展乏力。

原来,这些经历复杂的女学生都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

不同于奥普拉自身的励志,她的薪火相传之路似乎都遭遇了与想象中相距甚远的“伪励志”。

奥普拉很困惑很不理解。

而让哈里王子“康复”的梅根呢?

她因被媒体深扒过往经历和诟病有色皮肤,而在怀孕期间患上了抑郁症。

上一秒还谈笑风生的社交,只要灯光暗下,就开始流泪。

即便怀着孩子,依然思路清晰地计划自杀。

哈里瞬间怀疑人生,自己好不容易从失去妈妈的悲痛中缓过来,怎么抑郁症又缠上已有身孕的妻子?

难道未出生的孩子也要经历自己的童年创伤吗?

从戴安娜王妃到梅根王妃,哈里王子生命中的女人是不是都命中注定被媒体“致郁”……

这些名人的故事结局,不仅不正向,似乎还掩藏着或大或小的“问题”。

看出来了么?

名人自爆的“丑事”才不是重点,这部纪录片真正聚焦的,是心理问题

等等,先别急着觉得与你无关。

这部纪录片,剪辑凌乱,访谈和记录交杂在一起,一个字:散。

但怪就怪在,它虽然题材沉重、且带着这样的制作硬伤,还是拿下了8.6的高分。

为啥?

因为这部纪录片只是一面镜子,真正有价值的,不是直观事件。

而是事件折射出来的一缕缕抽象思考。

也就是说,Lady Gaga到底是不是炒作,奥普拉的教育传承是不是伪励志,哈里王子生命中的女人是不是都命中注定被媒体“致郁”?

这些压根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这些人和事背后代表的群体情绪和现象。

“炒作”背后,是大众对某些人把“抑郁症”当工具利用的厌恶。

“伪励志”背后,是奥普拉对同病相怜的女性患上精神疾病的不理解。

命中注定被“致郁”的背后,是哈里王子自身和家人被精神困扰的无助。

心理疾病,似乎只存在于《火柴人》中的强迫症、《美丽心灵》《致命ID》《捉迷藏》中的人格分裂等。

《火柴人》中正跪地清洁的尼古拉斯凯奇

可事实上,真的只架空在影剧作品中吗?

就拿抑郁症来说。

大众的反感、他人的不理解、患者自身的无助。

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环绕在我们身边,无法隔绝。

先说反感。

十九世纪的结核病,被大仲马称为“1823和1824年的一种时髦”。

现在?

“人均抑郁症”也同样过度消费了这种疾病。

假抑郁的明星越来越多,有的是凹人设,有点是借此作为翻车后博同情的遮羞布。

大众有理由麻木、怀疑。

与此同时,真正患病的人其实不少。

肉叔身边就有三个朋友曾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微博上医疗类超话第一名就是”抑郁症“,发帖量超70万次。

因此去世的人也不在少数。

大众一边骂,一边痛惜,对比鲜明,魔幻至极。

同时,抑郁症本身常被误以为过于敏感脆弱,他人不容易理解。

厌恶的氛围,也加剧这种不理解。

纪录片中有个拳击手,患严重强迫症。

没见过真实情况你大概不会信,她擦个鞋,半途手碰到鞋面,会立刻飞奔向厕所,拿两瓶洗手液,交替着浇淋上,反复搓洗。

你能理解她吗?

她爸也不理解。

童年时,每天花大把时间洗澡的她,常被盛怒下的爸爸暴力关掉水龙头。

即使奥普拉和女学生们的经历重叠度那么高,但她依然做不到和她们百分百感同身受。

所以——

至亲尚且如此,和你经历过同一件事的人尚且如此,更别提他人。

人与人之间悲喜本不相通。

而抑郁症本身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应该患病而自责。

所以以上两种现象,将会进一步加深患者的无助。

而且别看现在“人均抑郁”,但真实的抑郁症群体受到的关注……极其有限。

很多人想自救,却因为缺乏相关指导、经济不允许,得不到良好治疗。

在不友好的社会论调下,在亲朋好友的不理解下。

他们孤身面对反复的病情,只会更加无助。

也许——

讲到这,你还是觉得自己天生乐天,身边的亲朋好友没这困扰。

那肉叔再讲一个前几天观察到的小细节。

#妻子怕打针被丈夫打#上热搜。

中年丈夫按住害怕的妻子接种疫苗。

但从视频中看到,她虽然害怕,可没乱动。

就是这样,她还是在众目睽睽下,被丈夫打了——

只因为她害怕。

评论区不止一个人说:

生孩子那么痛都经历过,打针至于吗?中年妇女了,矫情。

甚至有人与打人的丈夫共情,换我我也打。

乍一听,似乎没毛病。

可是怕打针和年纪大小、是否经历生育真的有准确的因果关系吗?

有胆子从八十尺吊灯滑下的成龙,照样怕打针。

生为凡夫俗子,“怂”不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被允许害怕,不被允许有负面情绪。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敢表露得病,只因为是心理疾病。

否则就会被嘲笑矫情,否则就会被歧视懦弱。

仔细想想, 这些评论背后的心态、逻辑有什么差异呢?

看出来没有,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反馈,其实已经蔓延到对每个社会人的情绪评价

但无论是哪种反应,都反应出来——

人们越来越缺乏同理心

无视个体差异,具体情况,想当然地屏退一切负面状态。

却忘了。

无论是负面情绪还是精神困扰,本就不是什么活该被指摘的原罪。

我们可以赞叹奥普拉心智强大,可抑郁症的黑人女学生就该被一味指责吗?

一个已生育的中年女性,怕打针就该被打吗?

纪录片中,NBA随队的心理专家有个观点,肉叔觉得很对头:

我们很难真的界定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临界点,就像没有必要去定义这是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心理咨询——

聊个天而已。

可以舒缓大家的情绪就行。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折射出来的真正的光。

不仅是科普、不仅是爆料、而在于提醒你:

情绪与心理状态无界,心理健康与我们息息相关。

所以,宽容一点——

理解心理疾病、理解负面情绪的存在,比过度批判、无脑扑杀有意义。

毕竟,谁还能保证自己没点小情绪呢?

不用提防被别人唾弃矫情。

不必时时刻刻咬碎牙齿往里咽。

偶尔被情绪打败,放心痛哭一场。

都是人,谁又有资格笑你?

编辑:意安安

*以上内容转载自肉叔电影,华雪扬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