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沃森的“虚无时代”:在尘世生活中为世界命名

Source

《虚无时代:上帝死后我们如何生活》对很多读者来说,英国思想史家彼得·沃森新书《虚无时代:上帝死后我们如何生活》题目并算不得有趣,似乎表明全书讨论的是宗教危机及其应对。和具有几千年基督教传统的西方人不同,当代中国人大都没有直接参与宗教的切身体验,周遭也没什么宗教氛围,自然很难理解宗教改革和上帝之死这类宗教事件对西方世界的意义。不过,这绝不是我们撇开这本新书的理由——虽然书名提出了在形式上涉及基督教上帝的一个西方问题,但实质上却指出了涉及我们所有人的一种普遍困境。

彼得·沃森依据彼得·沃森的观点,二十世纪的大量思想文化可被理解为相同问题意识下的产物。比如,身体崇拜者回答说,重要的不是外在的上帝和目的,也不是内在的人的意志,重要的是人的身体本身,是尊重和顺应身体本身的选择。要像二十世纪初瑞士村庄阿斯科纳的隐居生活那样,避世者以独居的方式聆听身体的声音,舞者以冲动和激情的舞蹈表达身体的诉求。表达主义者回答说,重要的不是符号和行动所表达的无法确定的意义内容,重要的是表达本身。持类似观点还有印象派和达达主义。伦理直觉主义者回答说,世人共同侍奉的上帝虽然已死,但个人可以成为自己的新上帝,主宰个人自己的生活。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中乔治·摩尔的信徒们实际践行的就是这种道德的精英主义。社会功能主义者回答说,上帝本身就是集体的共同虚构,上帝之死的后果只不过是让人们更换一种共享虚构,然后继续生活下去。亨利·詹姆斯和尤金·奥尼尔的作品,都曾描绘人们共享的某种虚构如何在生活中发挥相应功能。除此之外,进化论者、物质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等众多智识流派,也对相同的问题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

*以上内容转载自澎湃-思想,好玩的国学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