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PO热点)
据统计,2025年以来,创业板过会及上市项目共计33家
一、募集资金调整情况
33家企业,在IPO过程中,有5家企业募集资金进行了调整,且最终均为减少募集资金
1、苏州市新广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减少募集资金及募投项目数量)
新广益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 要产品有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等特种功能材料。
新广益创业板IPO于2023年6月29日获受理,2025年9月9日上市委会议通过,同年10月9日IPO注册生效。
在创业板IPO的过程中,对其募集资金计划进行了一次调整。
调整前 (申报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后 (上会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情况:募资总额由8亿元减少至6.38亿元,缩水1.62亿元;项目数量由2个变为1个,取消“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聚焦于“功能性材料项目”,项目投资额增加约1.38亿元。
调整动因分析:
(1)强化核心业务,应对竞争压力:调整后,公司将所有募集资金集中于具有传统优势的功能性材料项目。这表明新广益可能希望进一步巩固其在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等核心产品上的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在国产替代成效显著、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集中资源深耕主业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2)规避跨界风险,正视自身短板:取消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显示出公司对跨界进入新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了一定的认识。锂电材料领域已有众多强大对手,新广益作为后来者缺乏明显优势。将资源集中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是一种务实的战略调整。
(3)回应监管问询,增强可行性:在IPO审核过程中,监管机构对新广益的扩产计划、市场容量匹配度以及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提出了问询公司调整募投方案,缩减小而散的投入,集中资金于核心项目,有助于提升募投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回应监管关切。
2、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减少募集资金及募投项目数量)
公司专注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及储 能电池热管理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池液冷板、电池 集成箱体、燃油汽车发动机散热器、加热器暖风等。
纳百川创业板IPO于2023年9月27日获受理,2025年8月28日上市委会议通过,同年9月18日IPO注册生效。
纳百川在创业板IPO的过程中,对其募集资金计划进行了一次调整。
调整前 (申报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后 (上会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情况:募资总额由8.29亿元减少至7.29亿元,缩水1亿元;项目数量由3个变为2个,取消“泰顺生产基地扩产项目”,保留“滁州水冷板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调整动因分析:
(1)回应监管关切,审慎规划产能:在IPO审核过程中,深交所多次对纳百川的新增产能消化能力提出问询。数据显示,其核心产品电池液冷板的产能利用率已从2022年的102.11%连续下降至2024年的82.86%。在此背景下,继续推进所有扩产项目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风险。主动取消泰顺项目,是公司对监管和市场释放的审慎信号,旨在提升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聚焦核心战略,应对资金压力:保留的“滁州水冷板生产项目(一期)”是公司产能布局的重中之重。而1.5亿元的补流资金额度在调整中纹丝不动,凸显了公司对现金流的迫切需求。报告期内,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企(2024年末达66.80%),经营活动现金流波动巨大(2024年为3877万元,2025年一季度为-5652万元),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取消泰顺项目可避免进一步分散宝贵的资金资源,将力量集中于关键项目并缓解流动性压力。
3、云汉芯城(上海)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减少募集资金及募投项目数量)
公司是一家电子元器件分销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聚焦电子制造产业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采购需求。公司通过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于自建自营的云汉芯城B2B线上商城 (www.ickey.cn),主要为电子制造产业提供高效、专业的电子元器件供应链 一站式服务,并延伸至产品技术方案设计、PCBA生产制造服务、电子工程师 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发行人下属子公司深圳汉云拥有CNAS认证的电 子元器件检测实验室。
云汉芯城创业板IPO于2021年12月29日获受理,2023年11月9日上市委会议通过,2025年7月31日IPO注册生效。
云汉芯城在创业板IPO的过程中,对其募集资金计划进行了一次调整。
调整前 (申报稿、上会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后 (注册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情况:募资总额由9.42亿元减少至5.22亿元,大幅缩水4.2亿元;项目数量由4个变为3个,原计划中占比最高的“补充流动资金项目”被删除。
调整动因分析:
这次募资规模的大幅收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是为了让IPO方案更具合理性,以加速上市进程。
(1)回应质疑,提升方案合理性:原计划中补充流动资金占比高达44.59%,远超市场惯例,引发了市场对其募资必要性的质疑。调整后,公司明确表示是根据自身战略规划和现金储备情况作出的决定。数据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2024年末为30.81%),且货币资金足以覆盖短期债务,这使得大幅募资“补流”的理由不够充分。
(2)漫长的审核周期与业绩压力下的妥协:云汉芯城的IPO进程耗时长达43个月,在漫长的等待中,公司业绩出现明显下滑,2022年至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22.88%。在此背景下,主动削减存在争议的募资项目,被视为一种向监管层示好、加速推动IPO进程的务实策略。
(3)监管问询的焦点在“买楼”而非“补流”:值得注意的是,深交所的问询重点并非“补流”项目本身,而是另外两个项目中将1.45亿元用于在上海购置房产的合理性。监管层关注的是是否存在变相房地产开发的风险。公司对此的解释是为了整合分散的办公场地,提升运营稳定性。最终,公司选择保留“买楼”项目而砍掉“补流”项目,可能是在权衡后认为前者更符合“实体项目建设”的监管导向。
4、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从事农药产品以及功能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在百菌清、嘧菌酯、2,4-D等三大核心产品上拥有行业领导地位,生产规模及综合技术方面居于行业领先水平。
泰禾股份创业板IPO于2020年9月15日获受理,2022年8月31日上市委会议通过,2025年1月8日IPO注册生效。
泰禾股份在创业板IPO的过程中,对其募集资金计划进行了一次调整。
调整前 (申报稿、上会稿、注册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后 (第四版注册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情况:募资总额由17.54亿元减少至10.45亿元,大幅缩水7.09亿元;项目数量由5个变为2个,取消"除草剂项目"、"新型制剂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调整动因分析:
(1)回应监管关切,提升方案合理性:在漫长的IPO审核过程中,深交所对泰禾股份的关联方认定、供应商网络、核心产品政策规避等问题进行了多轮问询。主动削减存在争议的募投项目,特别是取消"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有助于提升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回应监管关切。
(2)业绩波动下的审慎调整:泰禾股份的业绩在IPO期间出现明显波动,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8亿元、6.49亿元、3.46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1.06亿元。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大幅缩减募资规模体现了公司对资金使用的审慎态度。
(3)产能利用率不足的现实考量:2024年上半年,公司多项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偏低,百菌清原药、嘧菌酯原药、2,4-D原药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3.12%、71.34%、94.47%。在此背景下,继续推进所有扩产项目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风险。
这一调整显著提升了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被认为是其最终在2025年1月8日成功获得证监会注册批文的重要因素之一。
5、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资金两次调整)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电力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太阳能电力的转换、存储与管理,为工商业用户、家庭用户及地面电站等提供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设备,核心产品涵盖组串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及光伏系统配件等。
首航新能创业板IPO于2022年6月16日获受理,2023年3月31日上市委会议通过,2025年2月11日IPO注册生效。
首航新能在创业板IPO的过程中,对其募集资金计划进行了两次调整。
首次调整:
调整前 (申报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后 (第二版申报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情况:募资总额由15.11亿元增加至35.12亿元,大幅增长20.01亿元;项目数量由4个变为5个,增加首航储能系统建设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20.01亿元。
调整动因分析:
(1)战略扩张需求:公司基于2022年业绩爆发式增长(营收44.57亿元,同比增长144.12%),看好储能市场前景,决定大规模投入储能系统建设。
(2)市场机遇把握:当时欧洲能源危机推动光伏储能需求激增,公司希望抓住市场机遇快速扩张产能。
(3)估值信心提升:公司估值在2021年从70亿元快速升至100亿元,增强了融资信心。
第二次调整:
调整前 (申报稿、上会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后 (第四版注册稿)募集资金情况如下:
调整情况:项目数量不变,募资总额由35.12亿元减少至12.11亿元,大幅缩水23.01亿元,首航储能系统建设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从20.01亿元大幅降至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从4.5亿元降至0.5亿元。
调整动因分析:
(1)产能利用率不足:2023年光伏逆变器产能利用率55.89%,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54.98%,均处于较低水平,扩产必要性存疑。
(2)监管问询压力:深交所对产能消化能力、市场前景等问题进行多轮问询,公司需要回应监管关切
(3)市场环境变化:欧洲光伏储能市场需求回落,公司对市场前景判断趋于谨慎。
二、总结与建议
在创业板IPO审核过程中,募集资金及募投项目的调整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企业在申报进程中主动缩减融资规模、精简项目数量,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战略规划与监管要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从调整方向来看,多数企业选择削减募集资金总额,并聚焦于核心业务板块。部分企业取消了与主营业务关联度较低或跨界拓展的新项目,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更具竞争优势和技术基础的领域。这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对自身能力的理性评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深耕主业、巩固优势已成为更受青睐的发展策略。
调整动因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回应监管问询,特别是关于产能消化、市场容量匹配及资金使用合理性等问题,通过优化方案提升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是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当行业需求、竞争格局或技术路线发生转变时,企业及时调整投资节奏,避免盲目扩张;三是基于自身财务状况,如现金流压力、资产负债结构或业绩波动等情况,审慎规划资金需求,增强抗风险能力。
这一系列调整不仅有助于企业顺利通过审核,也促使IPO方案更贴合实际经营需要,体现了资本市场的理性回归。未来,随着监管持续优化和市场环境变化,预计拟上市企业将更加注重募投项目的严谨性与战略匹配度,推动资本配置效率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