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1月11日上午,在虹口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的启动大会上,虹口教育的第一个智能体“数智小虹”主持了学校经验分享环节;复兴实验中学的5位教师与虚拟学生、名师数字分身同台亮相,共同演绎了“快闪式培训”,展现了智能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
当天,《虹口区“上海市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规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未来,虹口区的人工智能教育将着力实施三大工程——“区域课程体系建设工程”“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和“应用场景创新探索工程”。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寅表示,三大工程中,“应用场景创新探索工程”承担基础支撑功能,向“区域课程体系建设”与“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两大工程提供技术资源与服务。
陈寅进一步解释,“区域课程体系建设工程”覆盖三个层面的课程创新,首先是普及人工智能基础课程,虹口区在四、七年级市级课程基础上,正进一步细化区本实施方案,研发课程资源包。同时在高中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中开展AI4S专题学习,培养高中生用AI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创新人工智能特色课程。鼓励学校研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不同年级的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群。支持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向区内中小学提供AI职业体验课程。三是探索人工智能卓越课程。以“青少年科学院虹口分院”为主要载体,广泛联合高校、高科技企业打造学段贯通、联动赛事的培养体系,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未来之星”。
智能体“数智小虹”在主持分享会。
“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学校“信息专员”将升级成为“智能专员”,并重点发展三种能力——评估校内智能应用风险性、专业性与有效性的能力,根据场景需求低代码搭建智能应用的能力,在各自学校中发起智能主题校本研修、扎实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虹口将大力推广教师自主发起、3、5分钟即可完成、聚焦特定场景下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闪培训”模式,力争培养出一支具有“人工智能+学科”“人工智能+跨学科”实践能力的智能时代教师队伍。
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如何快速角色转变,顺利走上教师岗位?除了目前的带教制度,虹口区将为职初教师搭建智能实训基地,训练不同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风格、性格特征以及有特殊需求的“虚拟学生群”,帮助职初教师在与虚拟学生的互动中快速积累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以及融合教育的实战经验。同时,虹口还将探索基于名师数字分身的师徒带教新路径,为虹口名师们定制专属数字分身,扩大优质资源供给,为广大教师群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发展指导服务。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大会创新发布了虹口区教育智能体导航系统(HongkouEducationAgentDirectionSystem,简称“HEADS”)。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孙磊表示,HEADS基于“数智虹教”云平台进行搭建,向全区师生提供一站式“安全、可信”的教育智能体应用集群。据悉,虹口区十余所学校的教师已经自发通过低代码搭建了名师数字分身、学科教学、协同育人等多个领域的100多个智能体。
大会还同步发布了《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暂行管理办法》。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不确定性对学校教学可能带来的风险,《管理办法》从“发展与应用”“治理与规范”“安全与保障”“监督与评估”四个方面,“班级”“学校”“区域”三个层级对学校应用人工智能设定了标准。根据公开信息,这是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最先发布的区域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办法。
未来三年,虹口区将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在学生成长、师生发展、评价改革、科学治理等场景中多样化、大规模、常态化、实效性应用,建成以人为本、具有虹口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栏目主编: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