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科大讯飞:把AI做成懂你的那一个

Source

比起追逐AGI,中国更需要“解决问题的AI”。

2025年,全球AI产业正式进入“红利兑现期”,但中美两国的发展路径出现了明显分化。

当巨头们以每年50亿美元的亏损追求AGI(通用人工智能)终极目标,当硅谷投资人为“下一个ChatGPT”疯狂烧钱时,中国AI企业正在面对一个更现实的命题: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本土的商业化道路?如何让AI不只停留在大众娱乐的“玩具”层面,而是真正成为解决国计民生的工具?

11月6日,在第八届世界声博会暨2025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发布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用四个关键词给出了他的答案:自主可控、软硬一体、行业纵深、个性化。

在地缘政治重构、芯片禁运升级、AI泡沫质疑四起的2025年,科大讯飞试图证明:当下的中国,需要的不是AGI的宏大叙事,而是那些能在教室里帮老师减负、在医院里辅助诊断、在企业里提升效率的AI——那些真正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的AI。

这或许才是AI商业化的“中国答案”。

1.懂技术:科大讯飞的“四维战略”

“迄今为止,在中国主流大模型中,讯飞星火X1仍然是首个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通用大模型。”

刘庆峰在发布会上的这句话,语气平静,但信息量巨大。要知道,当国内厂商发布大模型时,通常都对“是否使用全国产算力训练"这一问题避而不谈。

为什么?因为难,非常难。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11月6日发布的讯飞星火X1.5,在华为昇腾910B芯片上完成训练,攻克了MoE(混合专家)模型全链路训练效率难题——训练效率从原来只有英伟达A800的30%提升至现在的93%;同时,讯飞星火X1.5还攻克了长思维链强化学习的技术难点,将训练效率从原来只有英伟达A800的30%提升到了84%。这意味着同样的训练任务,讯飞已经能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完成。

讯飞星火X1.5攻克通用大模型国产算力训练难题

在参数量小一倍的情况下,代码和数学能力对标GPT-5(high),多语言能力超过130种,覆盖全球绝大多数语言体系。

更关键的数据来自市场验证。根据“智能超参数”发布的《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与洞察报告(2024)》《2025年前三季度大模型中标项目》:2024年科大讯飞在招投标市场以91个中标项目、9.36亿元中标金额位居榜首;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中标108个项目,中标金额达到9.36亿元。

TOP6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2025年1-9月份),图片来源:智能超参数
TOP6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2025年1-9月份),图片来源:智能超参数

「甲子光年」认为,在硬科技输不起的AI时代,科大讯飞正在给中国大模型国家战略托底。

什么叫“托底”?就是当美国芯片禁运持续升级,科大讯飞已经用华为昇腾芯片训练出了可商用的大模型,并且在央国企、政府部门大规模部署。

地缘政治的背景下,这不是技术选择,而是战略选择。央国企、政府部门的核心数据,不可能交给存在断供风险的技术。换句话说,当你的大模型依赖英伟达GPU训练,当你的推理服务部署在海外云上,你怎么说服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把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数据交给你?

科大讯飞用三年时间,把“自主可控”从口号变成了现实。而这个现实,正在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订单。

如果说“自主可控”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那么“软硬一体”解决的就是“好不好用”的问题。

“AI不能只停留在屏幕上”是行业共识,但真正能做到的企业寥寥无几。

有的企业尝试推出AI录音设备、AI耳机,看起来也是“软硬结合”,但本质上难逃“贴牌思维”——找代工厂生产硬件,把大模型能力接入进去,就算完成了。这不是真正的软硬一体,只是“软件+硬件”的物理叠加。

而科大讯飞的软硬一体,是从芯片到算法的全栈自主创新。

比如,面对5米距离+高噪环境的严苛考验,讯飞办公本X5的语音识别准确率表现十分突出。

为什么?因为讯飞不是简单地用麦克风录音再送给大模型识别,而是在硬件层面就做了声学优化——麦克风阵列的波束成形技术、回声消除算法、环境噪声抑制,这些都是在芯片级别实现的。

比如,科大讯飞与奇瑞汽车合作的车载音响系统,让15万元的国产车音效媲美迈巴赫S680。这背后是AI对声场的实时建模和动态调节——根据车内不同位置的声学特性,智能调整每个扬声器的输出,让每个座位都是“皇帝位”。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100%国产化,打破了30年来中国车载音响依赖哈曼、BOSE等进口品牌的历史。

再比如,讯飞发布的130度视角护眼黑板,让教室每个角落都是“C位”。传统黑板或投影仪,后排学生、侧面学生看不清内容,或者屏幕反光刺眼。讯飞的智慧黑板通过AI动态调节,在硬件层面就做了优化亮度、对比度,根据环境光线和学生位置优化显示效果。这不是软件层面的图像处理,而是硬件屏幕的光学设计与AI算法的深度耦合。

科大讯飞AI黑板吸引了很多小学生的关注

然而,在科大讯飞发布不久的2025年Q3财报中,同比上年的营收增长只有10%,低于市场预期。这不仅让人产生疑问:在AI爆发的大背景下,为什么讯飞的增长这么慢?

对此,刘庆峰的回答很坦诚:这是战略选择的结果——“优选G端”,不追求项目数量,而是严控项目质量和资金回款风险。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另一组数据: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76%,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25%。收入增长慢,但利润大幅提升,说明科大讯飞的业务质量在改善。

而这个“质量”,来自于在垂直行业的深度渗透。

首先就是教育领域。科大讯飞创立了三级错因体系——从一级错因是知识掌握、思维方法、解题习惯,二级错因有公式混淆、方法选择错误、书写不规范等错误,再到三级具体知识点错因,整体呈现出三大类三层级4000多个错因标签。

这个错因体系经过了非常严格的一线验证和专家测试,最近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曹一鸣教授专门带领专家组做了鉴定,认为体系创新引领、科学严谨,错因诊断水平达到专业教学水准,已经可以使用。

同时,科大讯飞还以软硬件一体化的方式赋能教育:星火智能批阅机不仅能够批改作业、还能给出错因分析——早读课结束,老师就能拿到昨晚作业的学情分析。哪些知识点全班掌握不好,哪些学生需要个性化辅导,AI已经给出了答案;星火教师助手可以给老师推送复习策略,及时调整课件;最后,老师还可以基于AI黑板实现精准教学。

医疗领域,科大讯飞的优势更加明显。

科大讯飞推出的讯飞智医助理在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就取得了456分的成绩,超过了临床执业医师合格线。目前,讯飞智医助理仍然是独家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工智能系统。“当年考了456分(满分600分),现在可以考到520分以上,超过了99%的考生。”刘庆峰在1024开发者节发布会上说。

目前,智医助理已经为4.9亿份电子病历给出了11亿次的辅助诊断,修改了186万不合理的诊断,和1.1亿不合理的处方提示,把基层的诊断合理率从70分提升到96分。安徽几乎每一个村医工作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院都在使用智医助理,全国已经有超过800个县区在使用——中国县级医院超过1800个,这意味着,科大讯飞已经覆盖了近一半。

在发布会上,科大讯飞结合星火医疗大模型,再次升级了智医助理。其覆盖病种从2000种拓展到2500种,首诊合理度从95%提到98%,还新增了医学思维链循证推理,展现给医生和患者,让他更了解逻辑而不是简单给个结论,并且新增中医辅助诊断。

科大讯飞智医助理能力再升级

这些能力从基层进一步延伸,已经往等级医院提升。在病情更复杂的住院场景,星火医疗大模型无论是准确度、完整性还是实用性上已经达到等级医院主任级医师水平。

但和百川、阿里相比,科大讯飞的优势在于多年的数据积累和三甲医院的深度合作--大模型能力可以开源,算法可以复制,但数据和场景不能。讯飞医疗与全国800多个区县基层医院的合作关系,提供AI辅诊建议超11亿次,这是其他AI公司短期内无法获取的稀缺资源。

对比海外做法律AI的Harvey(估值15亿美元)、做企业搜索AI的Glean(估值22亿美元),尽管都是垂直领域的AI应用,但中国行业AI的壁垒更高——不只需要技术,还需要结构性的资源整合能力,需要与政府部门、国企、医院、学校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这就是“行业纵深”的价值:技术可以追赶,但场景理解、客户关系、数据资产,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积累。

除了自主可控、软硬一体和行业纵深,刘庆峰的发布的第四个战略是“个性化”。

“懂你的AI”是本次发布会的主题,也是科大讯飞对AI下一阶段竞争焦点的判断。当所有人都用上了大模型,差异化价值将来自于“个性化”——AI能否理解用户的独特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科大讯飞在个性化上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个性化记忆能力。

星火X1.5大模型通过构建用户个性化记忆库,实现对用户长期画像、近期反馈、短期对话的综合理解,让AI真正“懂你”。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模型厂商都推出了带有记忆功能的大模型,比如OpenAI就在今年4月更新了ChatGPT的记忆功能,新版本的GPT模型在回复用户问题的时候,除了记住用户过往的聊天记录,还能够跨聊天调取记忆,从而生成更加准确性的回答。

但是,ChatGPT的记忆功能更像是“简单复述”,而讯飞的个性化是“从需求中长出来的”。

OpenAI最早是在2024年给ChatGPT加入记忆功能的,当时是因为看到了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但科大讯飞从2017年就开始在智能语音助手中积累用户画像,在教育产品中构建学生的知识图谱,在医疗产品中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这种积累,让讯飞的个性化不是“新功能”,而是“基因级能力”。

其实,中国用户更需要的是“懂我的AI助理”。相比追求AGI的技术理想主义,这是一种商业现实主义。

第二个层面是百变声音复刻。

基于星火语音大模型,仅需一句录音即可复刻任意音色,并用一条指令创造任意风格的声音。用户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朗读文章,可以让AI用你家人的声音给孩子讲故事,还可以定制专属的语音助手。

第三个层面是产品形态的创新。

在发布会上,科大讯飞发布了全新的AI助手“AI星朋友”——用户可以问它问题,也可以设定需求,它会在特定时间主动打电话给用户,还有自己的人设。当前,“AI星朋友”的初步用户周均使用次数9.8次,月活率56%,正向情绪反馈率达82%。

除了“AI星朋友”,科大讯飞还发布了星火智慧座舱2.0。它号称“懂你、懂车、懂环境”——车内的2000+原子化能力都可以(组合)操控,懂车外环境,什么地方应该停车,外面有没有积水,前方的视觉死角有没有人,都能看到。“懂车内情境,懂你的意图,懂你的历史,也懂你的健康。这样一辆汽车,把生活、办公和娱乐都搬上来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堵车过程中的烦恼。”刘庆峰在发布会上表示。

星火智慧座舱2.0

2.懂商业:为大模型“项目制”正名

在大模型商业化领域,很多人质疑“项目制”没有价值,因为无法规模化,边际成本不降反升,最终无法盈利。但根据“智能超参数”统计的头部厂商的中标数据,科大讯飞正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

2024年:科大讯飞中标91个项目、中标金额8.48亿元,超过第2~6名总和。

2025年Q1到Q3:科大讯飞中标108个项目、中标金额93588万元,是第2-6名总和的0.56倍。

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什么科大讯飞能在“项目制”上越做越好,而有的公司却会深陷“项目制”泥潭?

答案在于对“项目制”的理解。

今年9月底,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标了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婺城数智未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交金额约为3.8亿元。

根据该项目中标(成交)结果公告,硬件报价约占总项目报价约38%,而软件报价占比约41%,超过了硬件报价占比,如果再加上数据服务和云资源的报价,软件及相关服务的报价占比就达到了约57%。

“婺城数智未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标(成交)结果公告,整理制图:甲子光年
“婺城数智未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标(成交)结果公告,整理制图:甲子光年

软件及相关服务报价超过硬件报价,意味着客户买的不只是一块黑板、一个录音笔,而是持续的AI能力升级、数据分析服务、个性化定制。

美国科技公司Palantir的最新财报显示,其政府与商业客户支付的每一美元里,100%都来自软件订阅,几乎“零硬件”;资本市场更直接用66倍市净率投票:固定资产不到0.46亿美元,剩余全是模型与数据这类“软资产”。

科大讯飞和Palantir的案例共同证明,在大模型的TO B商业化项目中,客户正从“买盒子”转向“买结果”,硬件成本占比下降、软件价值占比提升才是趋势。

在硬件一次性交付型项目中,毛利率常见在20~30%;而在软件的持续服务或年费型收入中,由于边际成本较低、累积客户绑定强、后端运营可规模化,理论上毛利率有可能提升至50%或更高。

因此,「甲子光年」不认为“项目制没价值”——因为在国内,能拿到央国企订单本身就是护城河。

为什么?因为央国企的采购决策周期长、门槛高、关系深。一旦进入供应商名录,形成合作惯性,后来者很难撼动。而且,央国企的项目往往具有“示范效应”——譬如国家能源集团用了,其他能源企业会跟进;某省教育厅用了,其他省份也会参考。

SaaS在中国遇到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不愿意为“通用软件”付费,而更愿意为“定制化服务”买单。而AI时代,这一矛盾正在被化解——大模型提供通用能力,智能体提供定制化服务,两者结合,既有规模化的可能,又有个性化的价值。

3.懂生态:从做产品到做平台

科大讯飞的野心,不只是做产品,更是做平台。

在发布会上,刘庆峰公布了一组数据:近一年来,讯飞开放平台的开发者数新增超200万,达968万。

这是什么概念?OpenAI的开发者总数超过300万,但科大讯飞在中国市场已经接近千万级别。

科大讯飞表示,在新增的开发者中,智能硬件开发者增长102%,大模型企业开发者增长125%,智能体开发者成为新的增长动力,近半数来自非技术领域。可以看到,增长最快的不是个人开发者,而是企业和硬件厂商。

为了更好地发挥生产力工具的作用,同时也为了赶上这波火热的Agent浪潮,科大讯飞发布了原生支持RPA的智能体平台Astron。

传统的AI助手,只能回答问题、生成内容,但无法直接操作企业的IT系统。而Astron通过Agent+RPA组合,可以让AI直接调用ERP、CRM、OA等系统,真正实现“端到端”的业务自动化。与此同时,平台提供了8大开箱即用的行业智能体,企业可以直接选择适合自己行业的智能体模板,快速部署。

科大讯飞海外策略的差异化也值得关注。

科大讯飞的海外拓展,不是去硅谷“抢开发者”,而是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主权大模型”。比如塞尔维亚、委内瑞拉等国家,都向科大讯飞表达了明确的合作意向。这些国家的共同诉求是:不希望AI技术完全被美国垄断,需要有替代选择。

本次大会最新发布的讯飞星火X1.5深度推理大模型支持130多种语言覆盖东盟十国的全部语种。这不是“为了多语言而多语言”,而是有明确的商业目标——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建立中国AI的影响力。这不是技术输出,而是基础设施输出,是“数字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讯飞智慧教育“多语言AI透明屏”

4.懂中国:让AI服务更多中国人

当我们把科大讯飞的战略放在全球AI竞争的大格局中,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对比。

中国AI模式与硅谷AI模式对比,整理制图:甲子光年 中国AI模式与硅谷AI模式对比,整理制图:甲子光年

当巨头们还在不断“烧钱”时,科大讯飞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25%,在用实打实的订单养活自己并持续迭代。

此外,科大讯飞的私有化部署方案,精准击中了关键场景的核心痛点:部分海外科技企业的同类服务,因采用公有云部署模式,数据需上传至外部云端,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掌控。而科大讯飞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能确保数据不出企业,精准匹配中国央国企、政府部门的核心需求。

与此同时,比起很多让白领工作效率提升20%的“锦上添花式AI”,科大讯飞智医助理让县级医院的诊断准确率从87%提升到96%,这种“雪中送炭式AI”可能才更符合当下中国的国情。

回望整个2025年,AI产业站在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硅谷的AGI梦想——烧掉数百亿美元,追求“改变全人类”的终极目标,但盈利遥遥无期,技术路径充满不确定性;

另一边是中国的务实路线——深耕垂直行业,解决具体问题,用政府订单和企业服务养活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AI商业化。

哪条路更对?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中国需要的不是“下一个OpenAI”,而是能够“托底”的技术公司。

什么叫“托底”?

当美国芯片禁运升级,谁能保证中国的AI产业不被断供?科大讯飞在托底。

当教育、医疗、政务等国计民生领域需要AI赋能,谁能提供安全可控的解决方案?科大讯飞在托底。

当有些国家寻求AI技术的“第二选择”,谁能代表中国输出自主可控的方案?科大讯飞在托底。

这不是说科大讯飞完美无缺,而是在地缘政治重构、产业链重组的大背景下,中国AI产业需要这样“压舱石”式的企业——不追求最快,但追求最稳;不追求最炫,但追求最实用;不追求服务资本游戏,但追求服务国计民生。

2025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展区,小朋友与机械臂互动

科大讯飞的“四维战略”——自主可控、软硬一体、行业纵深、个性化,本质上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AI服务更多中国人,而不是服务华尔街的投资人?

刘庆峰在演讲中说:“让更懂你的AI成就更好的你。”

当AGI还在路上时,中国式AI已经在教室里帮老师减负在医院里辅助诊断,在工厂里提升效率,在数亿人的生活中创造着真实的价值。

或许,这才是AI商业化的“中国答案”——不是像硅谷那样追求用大模型实现AGI,而是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需求、代表中国方案的自主创新之路。

而这条路,科大讯飞已经走了26年,还将继续走下去。

(封面图及文中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科大讯飞) (封面图及文中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科大讯飞)

来源:甲子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