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女大学生骂老师“媚男”,聊天记录刷屏,事件结局太舒适了!

Source

什么叫“踢人踢到钢板上”?这回是真的涨见识了。

最近,重庆一所大学内部群的“聊天记录”一事,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各大群都在疯狂转发,阅读量和讨论量一下子冲上了热搜。

当我们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捋清楚之后,才发现,这真是爽文一般的存在!

这所大学有一位胡姓女教师,在学校里颇有名气。

这一天,胡老师无意中浏览了一个叫“工商秘密”的平台,这里一般是学生们租房购物、聊天八卦的地方,然而,看着看着,胡老师竟然发现自己被“挂”到了网上!

她仔细地看了看帖子的内容,顿时血压飙升。

在帖子中,学生说她“上课特别刻薄”“把没礼貌当成幽默”“觉得自己是个女强人,就喜欢拿老师的身份去压人,训话”,最后,学生还评价了一句“其实(她这种行为)很搞笑”。

最过分的是,这名学生还特别指出,胡老师有“媚男行为”,就是对男生和女生的态度,完全两样。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指出是胡老师,但信息完全对得上,姓氏都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谁。

胡老师的内心深受震动,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虽然不能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自问一向是勤勤恳恳,只想把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学生。

没想到,自己的一腔教学热情,竟然在某个学生心目中是这样的形象。

她既委屈又气愤,莫名其妙遭受这种不明不白的诽谤不说,还搞得全校皆知,“臭名远扬”,这口气谁能忍?

自己作为法学院副教授,都被人诽谤上了,再不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她联系了该网络平台的负责人,用技术保全了证据,并在他那里获得了“攻击学生”的身份。

在搞清楚了发帖人的身份之后,胡老师才明白自己被人攻击的原因。

原来,自己在上课的时候,抽了一个学生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区别。

这个问题对于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手拿把掐的。

但被提问的女生却没有回答出来。

胡老师很负责,课后把女生留下来谈话,苦口婆心地跟她沟通。

可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反而是学生气焰嚣张,全程白眼,对老师出言不逊。

这次谈话不欢而散,胡老师以为不过是自己的付出别人不领情罢了。但她万万没想到,学生转个身就把她“挂”网上网暴了。

她做错什么了?

作为一个老师,上课不应该抽学生回答问题吗?

学生没有掌握知识点,不应该留下她沟通吗?

她的认真负责,竟然成了别人口中的“拿身份压人”。

而且学生口中所谓的“媚男”,不过是胡老师抽男同学回答问题而对方答出来了,而她没有将问题答出来,老师对两者的态度不一样,就成了她口中的“媚男”。

这口气,胡老师实在不能忍。

收集完所有专业的证据后,胡老师在群里开始对着造谣自己的学生发起“正面硬刚”。

“上课刻薄的证据是?”

“媚男行为的证据是?”

“你发的信息我将同时提交学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这种当面锣对面鼓的质问,真的是看得人全身血管都通畅了!

果然,在胡老师的反击下,匿名造谣者终于忍不住了。

她马上私聊了胡老师,但胡老师并没有理会她的私下求饶道歉,而是一定要在群内与之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地沟通。

女生没办法,只好写下了一段话,当成道歉。

在这段话中,她特别指出自己患有“adhd”,称自己有精神类的疾病,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样的学生,即使上了大学,好像也并不知道自己作为学生的本分是什么。

不接受老师的提问,不愿意让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不乐意接受教育。

一有问题,就拿“精神疾病”当成借口,恨不得在浑浑噩噩中“水”完大学这四年。

碰到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还不习惯,于是高扯“女权”大旗,诽谤老师媚男,根本不知道对老师会造成多深的伤害。

面对求饶和认怂,胡老师也没有什么可怜和同情,更不可能惯着。

更何况这次她得罪的可是法学老师!

自此,胡老师宣布,这件事结束之后,群解散,从此这门课不提问、无作业、不考勤,这样“皆大欢喜”。

不是喜欢上水课吗?那就上吧!

既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对学生一腔热情地负责都会引来诽谤和口诛笔伐,那就干脆不卷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但害的是谁呢?

是千辛万苦挤过了独木桥,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同学们,是若干年以后的自己。

像李同学这样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只是一时口嗨,情绪不好就去网暴老师。

但她没想到的是,你伤害的是一个具体的人。

她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学问,把身心都扑在学生身上,结果却被学生造谣、诽谤,实在是令人寒心。

所以多说无益,老师的态度是绝不惯着,这个学生最终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从固定证据,到找到元凶,再到在群里对该学生发起诘问,只用了短短两三个小时,简直是教科书般的操作,不愧是法学院教授。

那么,这个学生惹到的老师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她拥有法学博士学位,曾在牛津大学犯罪学中心担任访问学者,现在是该高校的副教授,著作等身,多次主持教改项目。

跟着这样一个老师何愁学不到东西,竟然还要去网暴她?

胡老师有句话说得振奋人心:

老师今天就教你们,如何用知识去打败“网暴”的恶劣行为。

这个老师和学生的聊天记录冲上热搜后,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一针见血:

公道自在人心。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得对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负责,这是大学教育的第一课,不是吗?

把无知当个性,把疾病当借口,是一些当代大学生的真实现状。

他们自以为有了见识,以为自己拥有了一些表面的知识,就能为所欲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肆意地伤害他人。

有些大学生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受不得一点委屈,一旦触碰到他们的雷点,就恨不得要毁了别人。

这样的心理,太不健康,也太不正常。

还记得河南朋友圈截图事件吗?

2025年4月,一则热帖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河南女学生王某,在朋友圈发布对班主任极尽侮辱的言辞,内容粗鄙不堪,情绪激烈,迅速引来同学和家长的关注。

原因是王某因为作业拖沓,被老师在班上公开批评,没想到她当晚就在朋友圈对老师进行网暴,骂老师脑残。

朋友圈截图在网上被疯传,引爆了整个学校乃至家长微信群,对老师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事情发酵后,学校立刻做出回应:

对该学生处以停课三天、记过处分,并要求其提交深刻检讨书,接受三个月观察期。

老师受到严重伤害,很多网友看不下去,也发动对该学生的网暴。

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击和沸沸扬扬的指责,王某的母亲承受不了了,她声泪俱下地说:“孩子已经知道错了,写了八份检讨书,请大家不要再骂她了,她还是个孩子……”

但眼泪并未招来同情,很多网友并没有放过他们:

“知道错了就能轻易原谅吗?”

“孩子小不是挡箭牌,尊师重道是最基本的底线。”

所以啊,一些孩子年轻气盛,动不动就要去网暴别人,却从没想过别人也可以反制自己。

你觉得这些伤害太深受不了,那被你伤害的人又怎么受得了?

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的,如果你自己不想受到伤害,那么就不要拿起攻击别人的武器。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就必须要受到惩罚。

这是铁一样的规则。

情绪失控不是伤害别人的借口,言论自由也没有错,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别人。

网络空间同样有法律的边界与道德的底线,任何出于“无知”或冲动而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审视与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