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起 我每月无偿多加5个班 为我可爱的祖国" | 文学城

Source



长平

"本月起 我每月无偿多加5个班 为我可爱的祖国"

日相高市早苗11月21日提及她10月底与习近平会晤,强调两国确认了整体的关系走向,也就是要促进双方的战略与互惠关系,并建立具建设性、稳定的关系。

(德国之声中文网)

“如果你有100亩地,你可以捐给国家吗?”

“可以!”

“如果你有100万元,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我愿意。”

“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我不愿意。”

“为什么?”

“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这是在中国网络上广为传播的一个段子,据说是记者和农民的对话。

这几天,中国开动舆论机器,煽动民众抗议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台湾有事”言论。这个段子有了新的版本——

“如果你是有钱有闲的人,你可以不去日本旅游吗?”

“可以!”

“如果你是一位将军,你愿意打击日本为国捐躯吗?”

“我愿意。”

“如果你是流水线上的普通车工,你愿意为了回击高市早苗的挑衅,每月无偿多加5个班吗?”

“我不愿意。”

“为什么?”

“因为我真的是流水线上的普通车工。”

  “从本月起,我每月无偿多加5个班”

11月21日,官媒《光明日报》刊发评论文章《倾尽心力,为我可爱的祖国》(作者是光明日报副总编陈品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是流水线上的普通车工,为了回击高市早苗的挑衅,我向班组长申请,从本月起,我每月无偿多加5个班。”

文章引用的是一位网民的话。这段话之前已经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经过官媒宣传的加持,更加金光灿烂了。

不过,陈副总编已经遭到同行的哈哈。似乎除了他,所有人都知道,这位网民跟“真的有一头牛”的那位农民立场一样,只不过是反话正说。

就算那位网民说的是真心话,从这句话成为网络“金句”的大量转发及评论,以及《光明日报》这篇文章发表之后遭到的群嘲,可以看得出来,绝大多数“流水线上的普通车工”,没有那样高水平的爱国情怀。

不管长期从事时评写作的陈副总编个人是不是没有“网感”,这篇评论都暴露了官方宣传的一贯作风:根本不管真实的民意——为专制政府服务的宣传机器也没法管,要管就得讲言论自由和民主选举——并且随意践踏民意。

可以想见,假如段子中的农民也反话正说:“我愿意,很愿意,你现在就牵走这头牛吧!为了国家强大,我愿意全家饿死!”中国央视也可能用作“正能量”宣传。

那篇文章引用的网民言论还包括:“无论是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工人精益求精,还是农民辛勤耕耘,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就是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还有:“我们所负的职责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

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网民的真实留言。写得这么字正腔圆,浓眉大眼,似乎也超出了“流水线上的普通车工”的水平。其实,陈副总编可以让AI帮忙,要求“写得像普通网民的留言风格”就行了。

也有人怀疑这篇文章就是AI写作——前不久《光明日报》因为发表AI写作(作者承认)的散文而引发争议——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陈副总编根本不关心普通网民怎样说话。

延申阅读:长平观察:高市早苗“台湾有事”争议事件中的粗言秽语

  政府并不想要战争,只是想要发点战争财

正因为不在乎,网民的群嘲无法改变宣传的口径。浙江省宣传部随后发表文章《不管月薪多少,国事连着家事》(署名“浙江宣传”),严厉地批评道,“现在有一些网络杂音,阴阳怪气地调侃‘这些大事与月薪3000元的我有什么关系’,试图带节奏撕裂国家宏观发展与个人境遇的联系”。

文章义正词严地说:“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自强自爱的炎黄子孙,面对任何外部挑衅,每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和国家站在一起,这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

别以为你家只有一头牛,国家就会放过你。月薪3000元,爱国临头也无处可逃。

不过从这样的官方宣传文章,网民可以看出:政府并不想要战争,只是想要点发战争财。

一如既往,搜刮的对象,是社会底层民众。

这些宣传不会说,如果“台湾有事”,中日开战,副省级以上官员必须无偿加多少班,捐给国家多少钱;亿万富豪家的孩子必须上战场——官位再高,收入再多,为国牺牲也”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乔治·奥威尔说:“所有的战争宣传、所有的叫嚣、谎言和仇恨,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就算不打仗,进行爱国讹诈,叫嚣者也是“那些不上战场的人”。“炮灰”们在上战场之前,可能收入只有3000元,而且每月无偿加了5个班。

2008年汶川地震后,时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的王兆山,曾发表诗作吟诵道:“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有网民认为,《光明日报》的评论和浙江宣传的文章堪称新版“汶川幸福颂”:只要能打台湾,打日本,送命前夕,“3000元,也幸福”,“白加班,更幸福”。

长平是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他目前是德国之声专栏作家、中国数字时代执行主编以及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