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就像变了个人”, 背后原因刺痛无数父母

Source

曾经满心满眼都是你的孩子,青春期后却让你觉得陌生,甚至生出相看两相厌的错觉?从亲密无间到渐行渐远,亲子间的爱为何会变味?

今天的文章,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解开那份藏在“不爱”表象下的困惑与心结。

“听到娃喊‘妈’就烦躁。”

“只想送出去,眼不见为净。”

“烦死了,真恨不得把他塞回肚子里去。”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心声,而是万千家长的感同身受。

明明曾经一眸一笑都让自己满心欢喜,恨不得时刻捧在手心的孩子,到了十几岁为什么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让人产生“越大越不爱他”的念头?

是孩子“换人”了,还是父母“变心”了?其实都不是,这份“不爱”的困惑背后,隐藏着亲子关系的成长阵痛。

孩子的成长,

打破了父母的舒适区

记忆总是美好的,特别是亲子关系的“热恋期”。

记得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一声声软糯的“爸爸妈妈”,一次次伸向你讨要抱抱的小手,满满的都是对你的依赖。

每次摔倒时,第一时间望向你的眼神,充满了委屈和求助。每次赖在你怀里,你亲一亲,哄一哄,他就破涕为笑。那种强烈被需要,被重视、被信任的感觉,如同甜蜜的养分,滋养着你们彼此的爱。

那时你是孩子世界里的超级英雄,无所不能。那时的孩子,是你心里最甜蜜的存在。

但,随着孩子年龄渐长,情况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1. 依赖与被依赖的反转

“孩子越来越不需要我了。”这是父母的第一道坎。

学会走路,开始挣脱你的怀抱,摇摇晃晃想要自己走;上了小学,开始拒绝你的接送,想要尝试自己回家;中学以后,他不再叽叽喳喳跟你分享学校的趣事,问多还嫌你烦;再后来,他回到家径直走进自己房间……

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你的心里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什么。成长就是孩子用独立拉开距离,父母用不舍丈量牵挂。

孩子渴望独立,但你不希望放手,于是,冲突频发。

孩子对你的管束感到厌烦,你对孩子的逆反感到难过。孩子的变化让你深感不适,陷入困惑与自我怀疑之中——“孩子不爱我了吗?他不再需要我了吗?”

但其实,这往往并非真的“不爱”,而是爱被诸多复杂因素所掩盖。

孩子小时候,需要的爱更多是具象的付出——喂奶、穿衣、讲故事,这些行为带着强烈的“爱的仪式感”,总让你感到心暖暖的。

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想要的爱,已经从“照顾”转向“尊重与放手”。比如允许他犯错、接受他和自己不一样、忍住干涉他选择的冲动、倾听他的心声。

可是,这种转变对父母来说,很难。习惯了“为孩子做主”的父母,会觉得“不插手就是不爱”,但强迫干涉又会引发冲突,反复的挫败感、无力感会积累负面情绪,慢慢盖住了原本的爱;

有些父母会把“孩子听话”和“被爱”绑定,当孩子不再“听话”,就会产生“他不懂事,我白疼了”的委屈,进而对孩子产生抵触。

所以,

不是“我不爱你了”,而是旧的“爱法”失效了,新的“爱法”还没学会,中间的空白期让人感到迷茫和疲惫。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追求独立是一种本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

青少年时期(12-18 岁)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努力探索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和未来方向。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书中写道——

“许多青春期的逆反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追求与成人平等,以及对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

青春期是亲子关系的“地震带”,此时孩子爆发的自主意识往往与父母的掌控欲产生剧烈碰撞。

这种冲突背后,是双方对“控制权”的争夺,父母难以接受孩子脱离自己的情感支配,而孩子则将任何形式的干预视为对自我的威胁。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Françoise Dolto犀利

地指出:“最难为人父母之处,在于必须忍受被孩子‘心理上弑亲’的过程。”

这不是孩子变了心,而是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心”,并且试图告诉你——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成长。摆脱对对父母的过度依赖,这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必经阶段。

你不该失落,而要感到高兴,高兴“吾家有儿初长成”。

2. 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网上有个段子,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值是一段奇妙的滑坡史——从“清华北大”到“活着就好”。

不断降低的预期,是被现实不断毒打后的无奈。

每个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怀揣各种期待,期待孩子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学业有成…… 在孩子年幼时,这些期待往往被对孩子纯真可爱的喜爱所掩盖,更多地表现为对孩子未来美好的憧憬。

就像许多家长在孩子幼儿园时期,看到孩子学会一首儿歌、画了一幅简单的画,就满心欢喜地幻想孩子未来在艺术或文学领域有所建树。

期待值拉满的你,呕心沥血、为孩子规划早教课程、比较学区房、焦虑升学路径,自认为“都是为你好”。

这些看似爱的表达,实则已经将孩子异化为实现父母期望的“项目”。从前那份只求孩子“健康快乐”的纯粹爱意,早已被“出人头地”的复杂情绪所替代。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孩子逐渐长大,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学习阶段,现实与期待之间就开始出现断崖式的落差。

一二年级容易出成绩,光鲜的成绩单还能充当朋友圈里的“炫耀资本”;

进入高年级后,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成绩滑落到中游,看到成绩单时,羞愧和焦虑占据心头;

上了初中,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打响逆反第一枪,开始满嘴的“凭什么”“你别管”;

管不动、不敢管的你,心力交瘁,敢怒不敢言。

期待越高,付出越多,情绪也越多。疲惫、失望、焦虑,甚至偶尔闪过的怨恨——“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这样子回报我。”

这种失望和埋怨的情感变化,并非意味着爱的消逝,而是“爱的初心”在成长压力下的扭曲与异化。

其实,我们都在不自觉间,将孩子视为自我延伸的“自恋性投射”,寄托了自身无法完成的期待,使爱变成了有条件的奖赏。

正如心理学家Carl Rogers所言——“许多父母只爱孩子身上的自己,而非孩子本身。”

当孩子的表现无法满足这种自恋需求时,爱的流动便遭遇阻碍,父母此时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孩子的不足上,忽略了其他的闪光点,从而陷入对孩子“不爱”的错觉中。

实际上,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作祟,并非爱的消逝。

当爱附加了太多条件,隐形的枷锁蒙住了你的眼睛,就让你看不见孩子本真的模样,丢了那份“健康快乐就好”初心。

这种交易式的爱正在形成恶性循环——孩子因压力而表现失常,父母因失望而更加苛刻,最终双方都陷入“爱无能”的仇视状态。

只有调整对孩子的期待,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就像接纳曾经笨拙的自己,爱才会重新浮现。要记住,养育不是在塑造一个理想的影子,而是拥抱独一无二的灵魂。

3. 沟通不畅引发的冲突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是许多父母养育过程中的感受。

孩子说的,父母听不懂;父母说的,孩子不愿听。沟通的鸿沟,成了横在中间的巨大矛盾。

孩子抱怨上学好累,父母只会说教不读书没出息,却看不到孩子只是想释放压力;

孩子说起同学间的矛盾,父母只会说说把心思放学习上,却看不到孩子的苦恼;

孩子喜欢二次元,父母认为是乱七八糟的玩意,却看不到孩子是在寄托情感;

孩子在日记里诉说心事,父母偷偷翻看,还理直气壮“我看你有没学坏”;

孩子希望得到信任,父母却把“监控”装在查岗式的电话和房间门缝里……

沟通不畅,代沟产生,矛盾就接踵而来。

孩子追求新鲜事物,父母固守成规;孩子渴望独立,父母拒绝放权;孩子希望得到信任,父母坚持“为了你好”;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双方都委屈,双方都愤怒。

于是,孩子慢慢学会了闭嘴——关起房门是无声的反抗,“嗯、啊、知道了”是敷衍的铠甲。

亲子间的矛盾就像滚雪球,从一次被误解的晚归,到一场因成绩而起的争吵。再到对未来选择的激烈对抗,最后连呼吸都带着火药味,稍不注意,就炸了。

原本的爱意变成了敌意,谁也不肯先低头,仿佛谁先让步,谁就输了这场名为“爱”的拉锯战。

其实,爱本身并未改变,只是在成长的岔路口,被沉默与误解筑成的高墙阻拦了。

听懂孩子没说出口的话,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更重要——这是沟通的密码,也是爱的钥匙。

当你“愿意听”,他才“愿意说”,才能破墙重塑,找回爱的连接渠道。

4. 代际创伤的传递

代际创伤的传递,是另一个隐形杀手。

父母身上的行为模式、情感处理方式,甚至创伤,会无意识地被“复制”到我们身上,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代际传递”。

不曾被爱过,是许多父母童年里的伤疤。

在成长过程中自己都未曾体验过无条件的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会在教育自己孩子时,无意识地重复创伤模式。

心理学家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证实,早期依恋关系会内化为个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其一生的关系构建。

南京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经历过情感忽视的父母,有更高概率对处于青春期的子女产生“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

打压、挖苦、否定、说狠话,用冷嘲热讽的方式PUA孩子,给孩子传达“你很糟糕”“你不如我”“你得听我的”,上一代习惯性地通过打击孩子,寻找存在感的育儿模式,就像影子般如影随形,在你育儿的过程中,无意识中重现。

正如一位45岁的父亲在心理治疗中的顿悟:“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儿子的冷漠,正是当年我父亲对待我的方式。”

这种代际传递的创伤,使得原本应该纯粹的爱,带着上游的创伤,污染到了下游的河流。

父母“不懂爱”尚且可以理解,“爱中带恨”却很难让人接受。

1940年,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在《反移情中的恨》的书中,提出的观点颠覆大众的研究结果——

父母对养育孩子辛苦付出的不满和抱怨,加上对于孩子享受更多特权、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嫉妒感,最终形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恨”。

“你们现在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这是许多父母的感慨。

一边倾尽所有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一边却看不惯孩子过得比从前的自己好。这种爱恨交织,暗流涌动的“不公平感”,时常会在心底泛起涟漪,使得父母既爱着孩子,却又忍不住嫉妒孩子。

特别是当孩子享有如此好的待遇,表现却没达到预期,辜负了自己的付出时,童年那个受伤的孩子,叠加如今高压疲惫的自己,就容易滋生满腔的愤怒和不满,由爱生恨,转嫁到孩子身上。

于是,“爱到骨子里,骂得嘴巴痛”的冰火两重天,就时常在父母摇摆的爱意中出现。

抱抱心底那个小孩吧!告诉自己“我曾受过的伤害,不必成为孩子的宿命”,承认上一辈的教育方式有局限,就像明白自己也会犯错一样。

打破“复制粘贴”的循环,刻意“创造新的互动模式”,用与过去不同的方式回应孩子。比如小时候被吼过的你,试着在愤怒时先深呼吸说“我们都冷静下再谈”。

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也是在为孩子种下“值得温柔对待”的种子。

重拾真爱,回归本心

其实,我们对孩子的爱从未消失,只是在成长的迷雾中换了模样。从前具象的、外放的爱,变成了如今内敛的、隐形的爱。

这些“藏起来的爱”,很容易被日常的摩擦,被催学习时的心塞,被偷玩游戏的争辩所掩盖,让我们暂时忘了“爱”的底色,让孩子感受不到爱的连接。

如果站在更广阔的人生视角,我们会发现亲子之爱,如同奔涌向前的河流。在孩子的不同生命阶段,悄然变换形态,却从未真正干涸。

那些看似消退的爱意,往往只是暂时被误解、期待与恐惧所遮蔽。

当我们有勇气放下自我的投射,接纳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本真样貌,爱便能穿越成长的迷雾,重新流淌在彼此心间。

正如精神分析学家Donald Winnicott所说:“养育子女的终极成就,是培养出不需要我们的孩子。”

这看似残酷,却是爱的最高形式。因为真正的爱,永远指向分离与自由。

陪伴孩子成长,培养他们成为身心健康有幸福感的人,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过程中有波折,也有惊喜。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内核稳定的大人,就像储殷教授说的:“父母把自己过好,比什么说教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