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澳大利亚许多家庭的电费价格飙升,引发了广泛震惊,人们也对未来走势充满担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电力成本大幅上升,进而推动通胀,让普通家庭承受巨大压力?背后竟与能源行业的“卡特尔”垄断势力密切相关。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在应对通胀问题上,正陷入理论研究与现实情况的严重脱节。当前,澳联储过度聚焦于宏观经济层面可能导致通胀的理论指标,却忽略了通过自家供电线路涌入的实际通胀压力。
澳联储认为,过去两个季度澳大利亚通胀反弹的原因是生产率疲软,经济增长超过了经济供给侧的承受能力。按照其传统理论,这意味着工资若快速增长就可能引发通胀。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下通胀情境中的关联性存疑,且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在失业率居高不下且看不到缓解迹象的情况下,澳联储担忧工资推动型通胀,但实际上,当前通胀卷土重来的真正原因是天然气和电力账单带来的冲击。这一冲击抑制了消费需求,而非引发工资推动型通胀。澳联储却未能敏锐察觉这一关键问题,依旧执着于理论层面的分析。

如果澳联储能关注现实,比如看看自家的电费账单,就会发现澳大利亚正面临一轮成本推动型通胀,而这是货币政策这一“钝器”难以有效应对的。
澳联储尤其关注住宅建设和市场服务领域的通胀,但住宅建设高度依赖天然气和电力价格,市场服务领域虽依赖程度稍低,但也受到波及。今年以来,能源价格冲击巨大,尤其是电力价格,涨幅高达37%,且后续可能还有上涨空间。
天然气和电力合计约占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5%。据估算,这一冲击在今年将使CPI上升约2 – 5个百分点,还不包括溢出效应。今年第三季度,能源因素明显推动了CPI数据,1.3%的涨幅中有超过一半(0.68个百分点)是由能源账单冲击导致的。澳联储虽然在计算核心通胀数据时剔除了一部分能源因素,但无法消除其他行业的溢出影响,而这些影响不容小觑。

此次能源价格冲击并非全球性问题的简单传导,而是澳大利亚特有的问题。3.5年前俄乌战争爆发时,全球天然气价格飙升,而澳大利亚强大的东海岸天然气出口“卡特尔”将这一冲击引入国内。
阿尔巴尼斯政府在最初的一年里对此无所作为,后来出于短期利益考虑,采取了直接向零售商提供电费补贴的措施,使得居民电费暂时下降。政府在这两年里为此花费了50亿澳元,但在选举后却停止了这一补贴,导致家庭和企业如今才感受到三年前俄乌战争引发的电力价格上涨的全部冲击。
令澳大利亚人愤怒的是,阿尔巴尼斯政府的短期政治操作错失了打破天然气“卡特尔”、从源头上阻止通胀发生的良机。政府本可以效仿西澳,实施东海岸天然气预留制度,通过控制出口量或征收超额利润税等方式,让天然气供应商的返利成为永久性措施,从而稳定能源价格。然而,政府对天然气“卡特尔”可能产生的反制担忧,使其在这一问题上裹足不前。

如今,澳联储试图收拾残局,但却陷入了困境。当前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不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而澳联储却将其误诊为工资推动型通胀,并维持较高利率水平以限制经济增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抑制家庭消费为代价,为天然气“卡特尔”让路。

尽管能源通胀是一次性冲击,会随着2026年的基数效应逐渐消退,但澳联储的这一政策失误意味着其宽松周期并未结束,只是被推迟了。同时,这也增加了澳大利亚失业率大幅上升的风险,而这种上升对于将通胀拉回目标区间来说并非必要。
幸运的是,阿尔巴尼斯政府姗姗来迟的天然气市场调查有望最终打破天然气“卡特尔”的垄断势力。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一过程可能并不乐观,打破能源行业的强大垄断并非易事,澳大利亚家庭和企业可能还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承受能源高价的压力。
文章来源: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