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如见树,见事如见河。
之所以看不透一个人、一件事,是因为缺乏一种逆向思维来辅助自己去深入理解。
这种思维就是——把所有人当成事去思考,把所有事当成人去分析,你整个人就通透了。
通透,就是能透过个人情绪和事物表象,直抵本质和人性规律,在内心建立一种清醒而圆融的处世态度。
当我们在说一个人“通透”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人能看得清本质,理得清脉络,担得起因果,放得下执拗。
为什么人想要通透,就得“反着来”——把人当事,把事当人?
因为“以观物之心观人,则恩怨淡;以观人之心观物,则道理明。”
1
第一,被「关系」所困扰的人,其实多是为情所困,为情绪所困。
“把人当成事”这种思考的维度是理性而清明的。
当我们在关系中因某个人而情绪失控时,关系就会走向那条情绪撰写的“剧本”之路,于是一切就都失控了。
失控的结果是什么?是狗血扰心智,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复仇”。
这就是情绪凭空造业,人会越来越迷乱,越来越暴躁不安,那生活怎么可能会好起来呢?
想要避免进入这种“情绪大摆锤”模式,就要学会超越个人好恶,用客观、分析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际关系。
也就是「把人当成事情去看待」。
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在《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的序言中曾说过,他将以研究“线、面和体”一样客观、冷静的态度来考察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不应嘲笑、不应悲悯、也不应谴责人类的行为,而应理解它们。因为所有事情的发生,包括人类的情感和行为,都遵循着严格的自然法则和因果关系,是“神性或自然的固定法则”的必然结果。
把人当成一个客观研究的对象,不仅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还可以将这个人所发生的行为固定在此刻,几乎不会在未来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因果影响」,因为你平静,所以你不会在情绪的作用下与之发生“负面纠葛”。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自然规律)对万物没有偏私,一视同仁。
“不仁”不是“不仁不义”,而是在人的世界里保持客观,不掺杂个人情绪去看待人世的纷扰,让所有人都是立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是善恶同体,好坏同身,都有自己的欲望、目的和理想追求。
只需要理解、接纳和决策,不需要消耗情绪去对抗。
你要走的路,不能因任何干扰而跑偏。
2
第二,被「事情」所困扰的人,其实多是为自己所困,是为人所困。
“把事当成人”这种思考的方式是全视角,是活络而系统的。
一件事的发生,之所以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也理不出头绪,不是因为事情太难,而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事情其实是有生命力”的,它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自己与他人从中介入和运作,所以它复杂。
复杂要怎么办呢?就要全面摸清这件事的脉络。
如果以平面化的视角去思考是不行的,局限性太大,所以我们要学会用“人”的方式来看待一件事,这件事本身就有其背景、目的、氛围、症结、前景……
这个“拟人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开放「上帝视角」的过程,站在更高的位置去俯视它,同时尊重这件事本身的“复杂性”,抽丝剥茧。
每件事情、每项任务背后都流淌着人的心血、承载着人的故事,所以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去理解事物发展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会与这件事本身产生情感共鸣,于是事情就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
假如你这样去做了,好处就是你不仅可以提高认知维度,还可以培养敬畏与耐心,能用自己的力量赋予一件事意义与生命力,你做什么,什么就能发光,更容易建立与事物的联结,进入心流模式,找到真正热爱的事业。
在人的世界里保持客观,在事的世界里注入温度。
这种“反向操作”,其实是一种「平衡之道」。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告诫自己,要像“医生观察病情”一样冷静观察他人的过错;同时,他又强调要履行自然赋予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像宇宙中的一个器官。
3
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可以从这两个小细节入手——
第一,对人
保持冷静,即使对方失控,也要冷静,听我说,这里不是要你憋着委屈自己,而是要意识到——你绝不能允许任何人的坏情绪来影响你未来人生的走向。
人生的容错率可以很高,同时也可以极低。“容错率的高”在于人本身的可控性和成长;“容错率的低”在于所有看似不经意的选择都有可能会让你的轨道发生偏离。
所以,在面对一个人的「费解行为」时候,尽量在“动机、能力、情境”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绝大多数行为都变得可以理解,你因他们而产生的坏情绪,简直白费力气。
第二,对事
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调动感知力,去感受事情的“能量场”与“情绪”,你就能更早发现问题,更有效地调整和解决。
最简单的就是“如果一件事,你感觉不对劲,就是不对劲”,再复杂点的就是“一件事散发出来的气质,就是参与其中的权重最高的人的气质”,找到这个人,然后按照“事”的思路去分析。
另一方面,我们要能让自己进入“心流模式”。
你要学会跟自己所做的事情之间进行一场对话,你关心它、回应它、与它共同成长。
其实心流模式就是一个「把事情当成人」去处理的过程,也只有持有这样的「心态」和「专注力」,才能在工作中找到热情、意义感,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走上那条能滋养自己的人生之路。
如果你有这样去做过一件事,就会发现,顺着一件事的呼吸节奏,你简直可以精准预判一件事的起伏与未来,因为这个时候,这件事与你本身共命运,你的手感会“出神”。
记住:注意力是祈祷最纯粹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