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针对 H1-B 工作签证持有者的行政令,旨在对身在美国境外的 H-1B 签证申请者收取10万美元申请费,于9月21日生效。
美国各大公司——特别是硅谷大厂的律师紧急向持有签证的员工发送邮件,要求大家在9月21日零时前返回美国,以免出现被拒绝入境或签证被取消。
那一天,有人在巴黎跟朋友一起休假,有人在东京陪着母亲旅行,有人在老家探亲……他们的反应一致且迅速:在巴黎休假的甩下了朋友,在东京的给老妈买了回国机票,在老家探亲的火速奔往机场……
他们既定的日程被完全打乱。此刻,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美国,那个拥有一份工作,和一个临时合法居住身份的地方——他们名义上的家,事实上永远的异乡。
100年后,他们的这段追命夺魂、万里奔袭的旅行经历,可能会成为口述的微观叙述构成的美国移民史的一部分——不再依赖口述历史访谈,而是社交媒体的“博物馆”——这群自嘲为“H1-B slave”的人,把他们的这一天发在了小红书上。
这是一幕很有意思的场景:一群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长途奔袭,赶在“关闸”的前一刻赶回美国,把它们写成了笔记。
而围观他们“颠沛流离”,在评论区唏嘘感叹的,有在硅谷同样拿着 H1-B 签证心有余悸的天涯沦落人,有已经获得了绿卡甚至公民身份的美国“老中”,有旅居加拿大和澳洲同处移民社会的华人,更多的,是他们在中国的同胞。
也许没有哪个社交平台,像小红书一样,让全世界各地的华人分享着“同此凉热”的感受和心得,而不是割裂和对立。“世界” 作为一个结构无比复杂的几何体,在小红书上没有被“折叠”,而是被“摊开”了。
一
Bella Saratoga,一家意大利餐厅,位于旧金山湾区的 Saratoga 镇。
与 Palo Alto、Mountain View、San Jose 等小镇华裔和印度裔人群聚居的状况不同,Saratoga 显得比较“白”,没什么科技和创业的氛围,但历史、宗教和文化景点很多,一点也不“卷”,生活氛围相当浓厚。
我是今年3月第一次来这家意大利餐厅的。中午11点,空的位置还很多。刚一落座,就听到了楼下一阵阵熟悉的“国语”,紧接着,隔着我几步远的空座,一家三口的华人家庭坐了下来……到了12点左右,两层楼的餐厅,已经让我有了那么一点在 Cupertino 的海底捞或 Sunnyvale 的福牛堂的感觉。
服务员很开心的样子,过来送水的时候说:“最近我从来没见过这里有这么多 Chinese People,这是发生了什么?”
我是在小红书上刷到这家意大利餐厅的,正好中午约了人。其他同胞是怎么找到这儿来的?这附近住的华人相当少,我觉得应该跟我差不多。
另一家去年新开的奶茶店就更有意思了,它一开始叫 Tearamisu,顾名思义,就是用提拉米苏的方式做奶茶,后来改了名,叫 Alma Dessert。
听上去就不是一家华人店。有一次我光顾它,抬头看见屏幕上的优惠推广:只要你在社交媒体上发推荐这家店的内容,点赞超过一定数量,展示给店员,就能获得一定程度的优惠。
它列了三个平台:TikTok、Insta Reel(Meta 旗下类似 TikTok 的平台)和小红书,优惠门槛是:TikTok 超过150赞,Reel 超过100赞,小红书超过50赞。
你看见没有,小红书上的赞,居然比 TikTok 和 Reel 的“值钱”那么多。
别忘了,小红书基本上是一个中文社区,它成为硅谷、西海岸、美国和更多地方人们的“生活指南”,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第二,全世界的华人都在用小红书。
二
10月的旧金山湾区,热闹得有点不像话。
先是一年一度的 SF Tech Week(旧金山科技周),由知名风险投资机构 a16z 发起,任何公司、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在10月6日-12日一周发起和科技创业有关的活动,a16z 帮助活动组织者推广;月底是 Techcrunch Disrupt 大会,一如既往,这是全世界科技创业公司的市集和斗兽场。
如果你身在美国西海岸,或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日常关注科技和 AI 相关的资讯和进展,这个月,你很容易刷到小红书上参加 SF Tech Week 和 Techcrunch Disrupt 的人。
他们分享他们听了或跟谁聊了哪些有意思的观点;见到了哪些有意思的创业项目;当然,还有推广自己的创业项目和自己组织的活动。他们是华人面孔的投资人、创业者、社区组织者。
对小红书而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在硅谷,他们带来的分享是在场的、是鲜活的,是图文视频并茂的。
推特上有很多厉害的 AI 科学家和意见领袖,他们贡献了很精彩的洞见;但小红书带来的,是琐碎、具体、生动的硅谷 AI 创投生活的日常,就像吃饭和喝水那样。
我最近跟朋友说过一句话:作为一个 AI 从业者,只要你刷小红书,看看上面有多少活跃在硅谷一线的华人投资人、创业者和媒体人,你就能明白,中国和美国在 AI 领域“脱钩”,是无法做到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小红书上有“YC申请者”群。里面有上百人,都是曾经申请和准备申请这家硅谷最成熟的创业加速器的人,彼此分享经验,加油打气。
Y Combinator 已经诞生20年了,可就是这两年,它的申请者和部分优秀的创业者,开始扎堆在小红书上“冒泡”。
最近我听说了一件事:著名的皮衣教主、英伟达 CEO 黄仁勋,非常关注英伟达在小红书上的“舆情”。
以黄教主的中文程度,他恐怕不太看得懂小红书上的 AI 从业者对 Blackwell 处理器,以及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各种评论,但他应该很了解,他的每一次演讲,以及每一位在硅谷和中国有机会见到他的人在小红书上发出来的合影,下面都是排山倒海的评论。
英伟达在小红书上的声誉,既影响中国的客户和监管机构对这家风口浪尖上的公司的看法,更影响它在硅谷和全美的员工、求职者、科学家、投资人群体的形象。硅谷已经有50%以上的 AI 从业者是华人了,谁还没一个小红书账号呢。
三
“发疯文学”,是流行在社交网络的,以谐谑、拼贴和戏仿为主要方式的,围绕着一个特定主题进行的,非常不严肃的文字创作。
它是一种高级的情绪宣泄,通过模仿情绪失控、逻辑崩坏、胡言乱语,创造的新型社交货币。它诞生在中文社交网络,小红书是这种新型社交货币的主要发行方。
最近在小红书上,大家集体制造“疯感”的一个热门主题是:我的叔叔 XXX。很明显,它的戏仿对象是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你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戏仿版本,感受着荒诞与真实的擦肩而过——
《我的叔叔马斯克》,作者来自中国台湾,一家子期待跟着“马斯克叔叔”去火星旅行;《我的 AI 创业者叔叔于勒》,作者来自北京,叔叔是我们家唯一考上清华,去了斯坦福的,从谷歌回国创业,在北京做 Agentic AI……
接下来的画风就开始更抽象了——
《我的叔叔 Difussion》,作者来自上海,我的父亲是 GAN,母亲是 Transformer,全家对拮据的算力感到担心,看到叔叔 Diffusion 发达了,全家都做梦要去 HuggingFace 旅行。
《我的叔叔抽中勒》,作者(当然)来自美国,叔叔抽中 H1-B 工签的邮件就是家里最体面的传家宝,全家都在等着叔叔的绿卡排期,指望着被拉一把。
《我的叔叔阿其那》,作者来自新西兰,乾小四(乾隆)从小就听说自己有一个名字叫“猪”的叔叔,很好奇想见到他,有一天陪着阿玛(雍正)去畅春园看到了……
我粗略地搜了搜,小红书上至少有150篇围绕这个主题“发疯”的笔记,叔叔们分别是丁真、于和伟、阿奇那、慎贝勒、弗洛伊德、Python、CUDA、CAD…… 作者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甘肃、陕西、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新西兰、法国、日本……
全球的小红书用户,围着一个持续变种的“母题”,有节奏地发疯,每篇文章结尾都不忘了加一个“参考文献”,互相引用对方此前抽过的疯,相隔万里重洋,素昧平生,却互相致敬。
他们每一个人“抽疯” 的内容,都基于自己的专业、生活经历、所在地和兴趣爱好,都基于每一个参差多态的人生。他们通常在社交网络上会被折叠在不同的空间里,被算法吐出的茧丝包围起来,越来越见不到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和声音,更遑论交流、互相调侃和隔空致敬。
但在小红书上,他们居然做到了,以“发疯文学”的名义。
四
回到开头提到的那天:2025年9月19日。
这一天,小红书发起了一场名为“世界的一日”的征集活动,最终收到了4000多人的投稿。这次他们没有发疯,有点认真。
4000这个数字没什么特别。小红书上每天有数百万人在发着各种各样的笔记——早餐吃了什么,加班到几点,孩子今天说的一句话,失恋后的失眠……
这4000个一日更像某种缩影。有人说,本来这就是百无聊赖的一天,日常无趣,但将4000多个琐碎的日常放在一起,它就显得很有趣。
其中就有那个受H1-B签证影响从中国急着赶回美国的人。他在飞机上不断刷新闻,眼看deadline一小时一小时逼近。最终,他完成了这次“奔袭”,并将这段经历记录入“世界的一日”。
同一时刻,中国南部有三场台风过境:“桦加沙”、“米娜”和“浣熊”。这些名字听起来像童话里的角色,但它们是真实的气象灾害。有63个人在小红书上记录了这场台风。
其中一人在潮汕的纸钱店。台风天,纸钱在风中飞舞,但店照常营业。他写道:潮汕的妇人困在各种各样的节日里,数不清的节日,拜不完的神,记不住祖先的祭日。
另一个人在担心农作物。还有人在加固门窗,有人在停电中焦虑。
还有那个19岁的女孩。她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9月19日这天是她的生日。她在枣糕上插了一根牙签蜡烛,度过了她的十九岁。不是蛋糕上的彩色蜡烛,不是许愿后吹灭的那种仪式感,而是一根牙签,插在枣糕上,充当蜡烛。
一个法国人在中国的夜间火车上,困惑为什么中国人能把火车变成临时的家,能和陌生人聊得那么自在。
一个英国退休的阿姨说:她很好奇为什么自己没有庞大的女性朋友圈,而在中国旅行时总看到成群结队的女性朋友相约出游,这让她羡慕不已。
这些“世界的一日”标签下的笔记,来自44个国家,232个城市。从纽约到东京,从巴黎到成都,从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到澳洲的卡拉萨。最远的距离是上海到瓜达拉哈拉,两地几乎位于地球的对跖点方向。
世界在此摊开,身处各地的人、特别是华人在这里记录下自己的琐碎日常和微言大义,评论区也来自全球各地。过去,有人说小红书是数字版的《清明上河图》,现在来看,小红书是一个赛博版的 Lonely Planet。
2125年的9月19日,当人们再想知道“100年前的这天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他们看到的不只是历史上的“大事记”,而是世界上44个国家、232个城市的人们的琐碎日常和参差多态的生活细节,它们被存储在小红书的服务器里。
更重要,100年后的人们,会看到历史上那些散落在全球各地的人,互相之间的问候、调侃、连接和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