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后过世后还遭“咸猪手”?胸部被摸到包浆...

Source

在巴黎蒙马特高地,一条静僻小巷尽头的空地上,矗立着一代歌后达琳达(Dalida)的青铜半身雕像。

这座自1997年落成的雕像,如今已成为巴黎的文化地标,但也因一个流传已久的“幸运传说”而变得与众不同——触摸雕像的胸部会带来好运。

如今,雕像整体呈暗色,唯独胸口部分闪闪发亮,与雕像其他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达琳达,本名Yolanda Gigliotti,1933年出生于开罗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

父亲是剧院小提琴手,从小为她奠定了音乐基础。

1954年,21岁的她赢得埃及小姐选美冠军,随后受法国导演Marc Gastyne建议,北上巴黎追求演艺事业。

艺名“Dalida”则源自导演建议的伊斯兰风情化名。

在巴黎,达琳达的歌唱事业迅速起飞。

1956年,她凭借《小女孩》一曲在奥林匹亚音乐厅走红。

随后,她的唱片销量累计超过1.2亿张,成为首位获得金唱片与钻石唱片的艺人。

她能用十多种语言演唱,包括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甚至阿拉伯语。

1963年,她还获得了由戴高乐将军亲自颁发的共和国总统勋章,这是其他艺人未曾获得的殊荣。

然而,与舞台上辉煌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达琳达充满悲剧的私人生活。

她生性浪漫渴望爱情,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表示:“对于我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真爱。回顾我的半生,我虽然遇到过很多男人,但是我总是寻找一个真心的爱人。”

然而,她爱过的男人们却相继以悲剧离开她的生活。

1967年,与她订婚后不久的音乐创作人Luigi Tenco因作品在San Remo音乐节落选而自杀。

此前,她的前夫Lucien Morisse也已自杀身亡;

后来另一任男友Richard Chanfray在分手几年后也选择了自杀。

这些接连的打击让达琳达感到自己的记忆有“无数的黑洞”,她对职业的激情再也无法被点燃。

1987年5月3日,54岁的达琳达在巴黎寓所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留下遗言:“生命已不能容我!请宽恕我!”

达琳达去世十年后,巴黎市政府在她的故居前树立了一座半身铜像,她曾居住的广场也更名为达琳达广场。

雕像塑造了歌后身着吊带晚礼服的优雅形象,但眼神中却流露出落寞伤感。

不知从何时起,蒙马特开始流传一个民间说法:摸一摸达琳达雕像的胸部会带来好运。

谁先讲出这个传说已经不可考,但就像很多城市的“幸运雕像”一样,一旦有人开始,后面的人就都跟上了。

于是,几十年来,游客们纷纷伸手触摸雕像的胸部,导致铜像胸前的青铜被摸得几乎脱落。

这一持续多年的现象,终于在2025年11月的一次巴黎市议会会议上被正式提出讨论。

巴黎的五位生态党议员联名提交提案,认为游客们的行为实际上是在 “把未经同意就触碰女性身体正常化” 。

为此,他们建议采取保护措施——把雕像底座升高,或安装不太突兀的保护设施,至少立一个提示牌告诉游客:“别再摸了。”

面对生态党议员的提案,巴黎市政府表达了更为谨慎的立场。

主管文化遗产的副市长Karen Taïeb回应称,市政府愿意研究可行的保护方式,如加设标识、增加高度或做适当的防护。

但她不同意生态党议员的一个关键用词——将游客的行为称为“性侵犯”。

Taïeb认为,这些行为确实不合适,但不能和现实中正在上升、真实伤害人的性侵害相问并论。

最终,市政府删除了提案里“agression sexuelle(性侵)”的字样,但也通过了研究保护措施的决议。

在官方讨论的同时,蒙马特街头的游客们对这件事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76岁的Roger直接上前按住雕像的两侧胸部,让朋友们拍照。

他觉得非常正常:“这又不是活人,只是铜像!我支持自由!”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认为。

39岁、来自科西嘉岛的Jonathan在巴黎定居后才知道这个“习俗”,但他从不做这种动作:“即便是雕像,也不应该这样摸。无论是女性雕像还是男性雕像,大家都觉得摸来摸去很有趣,但我不觉得。”

达琳达雕像并非个例,世界各地都有类似女性雕像遭遇“咸猪手”的现象。

德国的女性权益组织“Terre des femmes”今年在柏林、慕尼黑和不来梅的几座女性雕像后立了大牌子,上面写着:“性骚扰会留下痕迹。”

该项目负责人Sina Tonk表示:“这些铜像反映了几十年来发生在现实女性身上的事情,只不过现实中没有颜色变化提醒你。”

在蒙马特高地,达琳达的雕像依然静静地矗立着。

巴黎市政府正在研究如何保护这座雕像,既尊重歌后的记忆,又引导游客改变触摸胸部的习惯。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女性雕像仍在不断被游客的双手磨亮——这些光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文化与国界的故事:

我们对女性的尊重,还有多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