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产业规模有望破万亿,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实现腾飞

Source

10月13日-17日,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持续进行中。“链动全球 赋能产业”,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产业周披露一项喜人数据——2025年上半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为5005.66亿元,全年突破万亿大关在即。

展望万亿元新台阶,此次活动全方位展现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应有之义。从创新策源、产业发展到监管赋能、金融支撑,高能级平台集聚全球智慧、全链生态。而在一周的会期之外,是上海常态化的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极力托举。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 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 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全速

活动期间举办的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展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4%。2025年上半年产业规模5005.66亿元,全年有望突破万亿。

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全速向前发展,获批创新药械数量更是衡量创新水平的“金标准”。数据显示,2021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合计30个;获批上市境内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达45个。这些数据显现上海在药械创新竞争中领跑全国的超群实力。

产业周活动上展出的国产1类创新药

今年1月,银诺医药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创新药——依苏帕格鲁肽α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2月开出首方。银诺医药也由此成为全球第三家、亚洲首家在商业化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企业。临床研究显示,该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卓越的降糖、减重效果,在治疗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时间稍早些,君实生物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作为我国首个国产PD-1产品获批上市,一举打破进口产品垄断格局,开启了中国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纪元。2023年,特瑞普利单抗成为美国首个获批的中国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2025年上半年,该产品实现中国内地销售额9.54亿元,同比增长42%。

不论是银诺医药还是君实生物,都已经在上海扎根超过十年,见证了这座城市从起初创新药企业不过寥寥,发展到如今企业口中“产业体系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完善,和国际越来越接轨”。君实生物也从昔年不足十人的初创团队,成长为超过2500人的规模,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实验室。

企业的成长是产业蓬勃的缩影,十余年时间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跑出了绝对的高速度。

全链

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在产业周开幕活动演讲时说:“中国人真正下场做新药了。”他也进一步提及,新药研发是工程问题,真正的关键在于“生物学洞见”。

创新无疑是生物医药企业的命门,而源头创新更是至关重要。数据显示,《细胞》期刊发布的“Best of Cell 2024”榜单12篇研究论文中,有3篇出自上海。“十四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领域6项研究登上三大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自然》和《科学》封面。同时,在全球医学领域四大顶尖期刊中,来自上海的研究成果从2021年的24篇跃升至2024年的52篇,总数达127篇。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创新成果展”

而在策源的另一头是药物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实现药品的商业化,让药品更高效地获得准入,开展推广,甚至进一步完成出海,是众多药企面临的共同课题。多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都提到,如今的审评机制相较于以前不再烦琐,效率也提高了。

银诺医药高级副总裁徐文洁表示,依苏帕格鲁肽α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新优药械”产品目录,通过政府引导及时获得准入,在上海已经进入数十家医院。过去新药进入医院可能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如今可以在几个月内完成。同时,医保的评审周期也大大缩短,依苏帕格鲁肽α有望在明年进入医保目录。

“上海有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制造业、最好的人才,还有全国乃至全球最好的临床转化医院。这样整体产业就能更好地良性循环,带动更多人、更多资本、更好的监管持续涌来。”博睿康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胥红来这样形容在上海创业的感受。

全链条——这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当下发展重要的关键词。2024年,上海出台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一个月前,《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布。这些文件在指明目标方向的同时,对创新策源、应用落地、产业培育、审批审评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在企业关心的资本支持方面,2024年上海成立了总规模225亿元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2025年成立了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截至今年10月,两大基金已合计投资生物医药子基金近60亿元,其中市场化遴选18只子基金,放大倍数近6倍。此次产业周还举行了上海国投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合作基金签约仪式,10家机构现场签约,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持续注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助力产业筑巢引凤。

全球

“创新不是单兵突进,而是要融入世界级医院、高校、科研机构,汇聚全球人才与资源。”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在产业周的演讲中阐述了“全球创新网络”,点明上海在全球医疗装备产业链中的枢纽作用。

此次产业周的国际化浓度颇高,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前局长、国际药物信息协会(DIA)全球会士安东尼奥·巴拉·托雷斯,2019年诺贝尔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直观医疗全球董事会主席古迦睿等国际嘉宾皆在开幕活动中发言。古迦睿谈到,上海长期致力于医疗科技发展的能力建设,如今其技术成果正服务于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直观医疗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趋势,并积极投身参与到这个日益强大的生态系统中。

对于药企来说,“出海”正在成为一个关键命题。君实生物已经连续多年参与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这一平台的“国际化”属性是他们尤为看重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平台不仅是一场会或一个展,它所能带来的是长期的影响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扩大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人才或者专家来了解本土创新药,在不断的互动中建立后续长期的合作。”

值得指出的是,“十四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逐步从“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全球输出”战略转型。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License out交易达110起,总金额超656亿美元,同比增长50%。其中,上海企业贡献交易38起,金额307亿美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创新药海外授权方面,2025年1-8月,上海License out交易37起,金额188.1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药械出海方面,2021年以来,上海已有9款药品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联影医疗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销售网络,60余个国家和地区布局服务体系,全球服务团队超1000人,实现本土化运营全覆盖。

全速、全链、全球,这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走过的路,也是产业周这个顶级平台希望浓缩呈现给所有相关从业者的资源和可能。在产业周活动中,大家可以找到诸多大咖,众多合作机会;在上海,全链条创新的各个环节也都能够被打通。

一如产业周有分布全年的系列活动,这座城市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关注和助推,也总是长期在场。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