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知的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素年锦时朗读音频
01
小说《三体》里,提到过一种叫“思想钢印”的设备。
被打过思想钢印的人,会对某一类事物产生狭隘偏执的认知。
比如你递给他一杯水,他就会反驳:水是有毒的。
哪怕告诉他,人体70%以上都是水分,他也会认为那是骗人的。
最后没人愿意跟他争辩,他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说的才是正确答案。
现实中,这类人并不少见。
他们认知浅薄,只会躲在自己的世界里,看见自以为是的事实。
任凭你说一千道一万,也解不开他们头脑里的枷锁。
作家少康住的小区楼下有个大爷,姓王。
王大爷没什么坏心眼,就是一辈子都活在自己那套理论里,谁也说不通。
有次,小区统一更换上下水管道。
施工队需要从住户的天花板上,穿一根管子过去。
其他住户都同意了,只有王大爷拒绝。
他认为施工队是在故意破坏家里的风水,压根没必要在自家打洞。
施工队的小伙子试图跟他解释,这是为了整栋楼的安全,图纸就是这么设计的。
王大爷却怒吼:“我不管什么图纸!图纸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我家墙上打洞,就是不行!”
少康见施工队的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便打算劝劝王大爷。
他以为只要跟对方讲明白道理了,就能解决这件事。
为此,他专门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建筑规范,跟王大爷从建筑安全聊到邻里关系。
王大爷听了半晌,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我还是那句话,这事儿没得商量。”
最后少康实在没辙,只能联系王大爷的儿子。
对方劝解了好几天,这件事才得以解决。
我发现身边有一些人,总能让你生出鸡同鸭讲的无力感。
你见他工作上出了些纰漏,好心提出修改建议。
他却张口闭口就是这不对,你应该听我的……
认知层次太低的人,就像犟驴一样,脑袋里装的全是自己的观点。
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看法,容不得别人反驳。
如果你试图辩驳,他们就会情绪激动,甚至表现出攻击性。
你永远吵不赢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也辩不过一个油盐不进的人。

02
听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一个只会用锤子的工匠,总觉得任何活都可以用锤子解决。
倘若别人告诉他,现在大家都用电动螺丝刀了,这比锤子更合适。
他并不会去思考电动螺丝刀怎么用,反而无法理解靠锤子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用电动螺丝刀。
他们只会坚守着自己的想法,洋洋自得地当一个井底之蛙。
哪怕你把事实摆在他眼前,他也会硬着头皮犟到底。
汪曾祺在书中讲过一件往事。
有次,他从城里带回来一个热水瓶。
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见了,好奇地问了一嘴。
得知这个瓶子可以让水保持几个小时都不变凉后,他非说这是妖法。
不管汪曾祺怎么解释,老人只是一个劲地摇头,嘴里念叨着:“水离了火,怎么能不凉?这是违背天理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个热水瓶的存在,彻底颠覆了老人一辈子的认知。
倘若要他承认热水瓶的保温功能,就相当于承认自己过去几十年的认知都是错的。
这比任何道理都让他感到恐惧,所以他只能咬牙否定。
作家水木然说过:
当你的认知超出了对方,他就会本能地防卫和抵抗。因为每个人都在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的尊严不可被侵犯。
无知的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一旦他感到了失控,就会下意识地把你归咎于一切错误的源头。
他把锅甩给你,不是因为你真的错了,而是为了捍卫他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尊。

03
知名商业顾问刘润认识一个经理。
有次,公司有款产品因为营销不好,业绩十分惨淡。
这位经理主动找到刘润,请他帮忙分析原因。
刘润思考片刻后,建议他先从客户写的评价下手,从中总结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经理听后,却说网上的负面评价都是同行故意抹黑的,没多少参考价值。
不管刘润给出什么建议,他总能找出不同的角度反驳。
但让他自己去分析,他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
最后,刘润干脆也不再搭理对方。
他事后感慨道:“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不匹配。”
罗翔也说过: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莫名其妙的自豪感。”
在这类人的认知里,他就是道理本身。
你要跟他讲道理,在他看来,这个行为就是一种冒犯。
他不会去思考你说的道理对不对,而是会下意识地把你这个人定义为敌人。
他不会理解你,而是会利用所有精力打败你。
你要做的,不是去治好他,而是要躲得远远的。
网友@茉莉有个亲戚,开了多年的实体服装店,生意日渐低迷。
茉莉建议他可以尝试直播带货,毕竟这也是趋势。
对方一听,却嗤之以鼻:
“我开了十几年的店,靠的是人脉和口碑,直播都是些年轻人瞎胡闹,能卖几个钱?”
茉莉拿出公司的直播数据给他看,可他扫了一眼,就认定这些数据都是造假的。
见对方顽固不化,茉莉索性也不再开口。
后来,只听到那个亲戚因为没有生意,不得不关店停业的消息。
许知远说:
“大多数人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宁可接受偏见掩盖真相,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偏见。”
和满脑子都是正确答案的人沟通,就如同对着一堵墙说话。
无论你怎么阐述观点,他们都充耳不闻,顽固地坚守着自己早已僵化了的观念。
下次再遇到那些自以为正确的人,不要去争辩,你只需默默点头,然后转身离开。
这不是傲慢,更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对自己生命能量的保护。
▽
哲学家罗素曾说:
“整个世界的问题在于,愚者和狂徒对自己总是如此确信,而智者则满是疑虑。”
媒体人@花姐曾以为自己做了几年新媒体,对行业趋势了如指掌。
直到前阵子,有同事提出用AI辅助写作。
她却觉得AI写的东西没灵魂,不如人工,便果断拒绝。
结果同事用AI生成的文字,效率比她高3倍,数据更好。
这件事让她突然明白:认知没有天花板,一旦停止学习,就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固执者。
一个人最大的成熟,就是坦然承认自己的认知有限。
多学习,多反思,多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你的认知半径才会不断拓宽。
到了那时,你的世界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也会抵达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