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差别居然这么大

Source


有些父母比较溺爱孩子,只想让孩子学而优,却未必舍得锻炼孩子的勤劳品质。

如果能借着孩子想动手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小主人"意识,和孩子平等地商量做什么家务,怎么做,用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做家务的不完美,几年下来,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凯叔

期末成绩出来了,儿子耷拉着脑袋,满脸懊恼地抱怨:

“要不是忘了带尺子,我这次数学就能上90分了。”

其实这样的“意外”已经有无数次了:

上书法课时,忘带毛笔;

默写单词时,忘带默写本;

考试常常会计算错误,有时连草稿纸上的答案都会抄错;

有一次去夏令营,在回来的途中猛然发现,自己从头到脚的衣服忘在了酒店……

这些都被认为是一个孩子粗心大意的毛病,但是这些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背后,是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归纳与整理的习惯。

小时候,儿子房间里的玩具总是堆得满地都是,从来不会自己去收拾整理,每次都是因为我看不过去,帮他清理干净。

上了学之后,儿子的房间越发地乱七八糟,玩具没有了,但是替代的是衣服到处乱放,各种书散置在各个地方,写字台上一片狼藉,连下手写作业的地方都没有。

更令人抓狂的是,每天早上会因为找练习册或者课本而上学迟到。

这一切的根源,是我这个妈妈,没有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没有给他机会让他去打理自己的一方天地;也没有放手,让他独立完成生活中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学会独自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与人生。

从小会整理的孩子与不会整理的孩子,他们的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

养成秩序感,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

儿童在0—4岁这个时期,是对秩序感最敏感的时期,因为他需要一个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

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帮助孩子养成一定整理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在孩子的内心,他们是需要外部秩序与内心秩序的一致性。

在孩子将玩具摊得满屋都是时,其实在孩子眼里,也会非常不适应。

妈妈们如果给孩子准备好收纳袋或者收纳箱,言语温婉地告诉孩子将玩具归类,那么孩子也会很乐意去执行。

当孩子完成整理后,妈妈要给孩子一个鼓励式的拥抱和亲亲,孩子会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

会整理的孩子,外在表现是房间干净,内在表现是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强的孩子,专注力强;内心紊乱的孩子,无法将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孩子在看到好玩的东西时,马上就抓在手里玩,但是没几分钟,就扔掉去玩其他玩具。

这样的孩子,往往内心的秩序感被破坏,当然无法集中注意力。

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陈校长说过,有几个同学的课桌和抽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沙中考状元赵俊皓,他的抽屉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最整齐的,不管你问他要什么资料,他都能准确说出在抽屉中的位置,并且能第一时间取出。

还有一个孩子,成绩还行,习惯很差,上课发的试卷,老师要点评时,竟然找不到了,即使找到了,也是皱巴巴的一团纸。

哈佛商学院曾研究发现:课桌干净、整齐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做事专注有耐力。

一个杂乱无章的房间,怎么能提升孩子学习的专注力?

只有外在整齐,内在井然有序,才能让孩子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地去学习。

激发空间思维,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也是空间感,就是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

拥有空间思维能力的孩子,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会迷路,对于数学几何题,常常思路清晰,解题过程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简而言之,越会整理的孩子,越聪明。

因为通过对物品与空间的梳理过程中,孩子懂得了取舍,学会了边界感,掌控了方向感。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新闻,一对美国夫妇,将十个孩子全部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其中还有硕士和博士生。

妈妈在采访中透露,这些孩子从3岁开始,就要学会整理和收纳,到他们4岁的时候,这些事情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风靡日本的《收纳——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整理训练》这本书中的序言中就提出:

整理的意义不止于让空间变得干净整洁,它更意味着逻辑思考能力和决断能力。

原本杂乱的空间,通过孩子的动手整理、打扫、收纳,将各种玩具、物品归类。

比如,衣服要按季节、类型或者颜色去分类收纳;

玩具要按材质、喜好、类别等分类整理。

慢慢地,在整理的过程中,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激发,对空间整理也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充分提升。

正如《收纳——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一书中说的:

只有具备理性思维和整理、取舍能力的舵手,才能始终明确航船前行的方向,并最终抵达期待中的地方,反之,就像在迷雾中冒险,极易偏离航线,徘徊不前,甚至葬身大海。

锻炼独立性,建立自主自立的人格

前几天,网上一位10岁男孩磊磊(化名)火了。

每天早上六点二十分,闹钟一响,磊磊立刻坐起来,让自己先静置一会,等完全清醒后,开始穿衣服,接着整理被子,收拾床铺。

全部整理干净后,开始刷牙洗漱。

孩子对于自己所有物品摆放的位置全都了如指掌,整个过程没有向家长求助,反而轻手轻脚,生怕吵醒睡梦中的父母。

接着,孩子来到书桌前,检查了昨晚的作业和文具,整理好了今天上课要用到的书本,利索地收拾好了书包。

一切准备好之后,从抽屉里拿出买早饭的钱,那是帮妈妈刷碗赚的零花钱。

出门前收拾好家里的垃圾,整理好垃圾袋,背起书包,拎着垃圾,开门上学。

现在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能一心一意地扑在学习上,家里大小事情一律不让他们沾手,甚至孩子的床铺整理,也会替他们亲力亲为。

这种教育,只会培养出学习上的巨人,生活上的矮子,甚至是无法独立的巨婴。

哈佛大学曾对400多名少年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

从小善于整理家务的孩子与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是15:1,收入高出20%,家庭更美满,心理疾病患病率更低。

杨绛的父亲曾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一个从小就会整理家务,收纳物品的孩子,长大后,他们更容易适应生活,更能承受生活中的各种变故,也更能驾驭好自己的人生。

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用孩子。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打理,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这才是为孩子创造的一笔隐形财富,才是孩子展翅高飞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生活凌乱的环境,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收纳有形的物品,孩子的专注力才会被激发;

整理无形的空间,孩子的思维才会被打开。

养成整理收纳的习惯,孩子的意识才会独立,精神才会自律,行动才会有执行力。

这个受益终生的习惯,会让孩子拥有一个游刃有余的空间,也会让孩子实现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人生。

与父母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