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聊聊到光启技术合作伙伴乐山天穹,这家公司今年5月才挂牌。
首先天穹动力玩的无人机不是小玩具(消费级),专门瞄准工业级市场。文旅搞表演拉人气,物流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应急巡检这种硬需求更是政府买单的生意。
这种精准打靶的玩法,说明人家不是愣头青,是真研究透了市场缺啥。光启手里的特种材料、隐身蒙皮、航空结构件技术,要是能揉进他们的无人机里,尤其是中大型那些扛造的长航时机型,这附加值蹭就上去了。
再聊聊这家公司的核心团队。公开信息里,法人苏宗朝、副总范国元、厂长欧庆辉,背后研发更厉害,全是国内外顶尖院校出来的,连NASA项目都掺过手,论文专利堆得老高。
飞控、自适应控制这些核心技术,人家闷头钻研快二十年了,技术底子贼扎实。飞控算法、集群协同这些软实力更是天穹动力的强项;而硬件,像动力提效、结构减重这些,正好是光启能补上来的地方。
所以天穹动力能短时间内造出一万架无人机,还冲进全球十大低空整机制造企业,一点不意外——这配置在新公司里就是顶配!
未来两边要是搞联合实验室,把光启的超材料往无人机机身上套,或者合作开发下一代智能蒙皮,搞不好真能整出点颠覆性的玩意儿。深圳研发中心这步棋也妙,离光启总部那么近,技术团队串门搞个头脑风暴都方便。
不过最让投资者眼睛发亮的是他们的扩张路线:“小步快跑、阶梯扩产”这八个字很实在!2025年稳扎稳打建基地,2026年推中型固定翼试水细分场景。这种不盲目烧钱追风口的节奏,风险可控。
光启如果想深度绑定,现在正是卡位的关键点——比如在乐山生产线上导入光启的标准件,或者联手研发适配物流机的特种货舱材料。等到天穹成为西南“智造高地”时,光启的供应链可能已经深嵌进去变成护城河了。
风险也得聊聊。无人机赛道早不是蓝海了——前面有大疆这种巨头压着,各地还冒出来不少靠补贴活着的玩家,竞争贼激烈。天穹团队履历是好看,但新公司嘛,能不能持续量产、渠道铺得快不快,这些都得打个问号。
光启作为链主,要是真打算下场合作,别只盯着技术协同,还得把自己在军工品控体系、供应链管理上的经验当成“嫁妆”送过去,这才是实在的助力,实实在在地赋能。
另外,成渝地区低空开放政策推进得快还是慢,直接关系到天穹啥时候能迎来订单爆发。这块政策东风,咱也得帮着一起盯着,盼着它能早点吹起来。
总归一句话:天穹像是块好胚子,光启的技术榔头敲对了地方能迸出火花。眼下是时候借着区域政策红利,把光启的硬核技术和产业资源灌进去,帮他们快速把实验室技术转化成能赚钱的拳头产品。真要成了,这可不只是给无人机贴牌,是联手在低空经济这金矿里圈地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