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两个月,已是全球女顶流

Source

她的火,你无法想象。

出道80多天,爆成全球顶流——

网飞史上观看人次最多,高达2.36亿次;

火热到连“脸蛋天才”车银优都下场模仿;

单曲登顶美国公告牌(Billboard)百强榜。

屠榜Spotify榜单,超越了BTS和Blackpink。

韩流以一种我们陌生的方式再度崛起了,这一次,爱豆已经不需要真人——K-POP 猎魔女团

K-Pop: Demon Hunters

01

3、2、1,音乐起。

欢迎最强新人女团——

HUNTR/X(猎魅)。

米拉,门面和舞蹈担当。

上挑的眼眸,冷酷的表情,飒爽的气质。

一看,就让人想跪下——

“姐姐杀我。”

佐伊,负责说唱和填词。

大圆眼睛,狗啃刘海,双丸子头。

是团里最受宠的可爱老幺。

鲁米,本片的女猪脚。

C位女王,vocal担当,团里的主心骨。

兼具高冷和温柔的她,身上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嗯……主角标配了,如无意外,这一秘密会成为团体走向分裂的矛盾点。

但此时此刻,让我们先回到电影的开场。

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人山人海。

台下粉丝嗷嗷待哺,台上偶像……咦,偶像没出现?

来,抬头,往上瞧——

她们正在飞机上,大战丑陋恶魔。

一个超经典设定——

美少女不仅是美少女,还是超异能战士。

HUNTR/X,是披着偶像女团面纱的恶魔猎人。

只是跟常规的打打杀杀所不同,

HUNTR/X的制胜武器,是曼妙的音乐。

卡点唱跳间,恶魔灰飞烟灭。

还能瞬间点燃粉丝的热情与欢呼。

他们的世界,有着AB两面。

A面,是娱乐狂欢的人类社会。

B面,则是食人宴。

恶魔统治者“鬼马”以及大批恶魔被封印在地下,他们正在想方设法闯出结界。

眼瞅着偷袭失败,恶魔也学会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出最新男团组合——

Saja Boys(沙加男孩)。

外形迷人,唱跳一流,类型多样,不怕人类不动心。

其中,C位黑发型男秦宇,正是本片的男猪脚。

于是。

传统的正反派对决,变成了歌王争霸赛——

谁的歌声更动人,谁的粉丝更多,谁便能获得胜利。

猎人女团VS恶魔男团,PK正式开始。

在PK的过程中,鲁米的秘密被众人发现了。

原来,她身上也带有恶魔印记,拥有一半的恶魔血统。

一个不纯粹的猎人,一个不完美的偶像,这怎么能行?

团队分崩离析,粉丝集体倒戈,恶魔男团占据上风。

摆在鲁米和HUNTR/X面前的,是两大核心任务:

一、直面缺憾,接纳自我;

二、战胜反派,维护和平。

前者,在青春动漫中已是经典常客;后者,

在美少女题材中屡见不鲜。

《猎魔》对于这两大任务,只是中规中矩地完成了。

甚至,HUNTR/X的人物设定,也实在算不上新鲜。

唱歌、美少女三人组、用歌声K.O.反派……

22年前就有了。

△ 《唱K小鱼仙》,又是谁的童年记忆

整体剧情,一如不少人对此的评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少女战士。”

80后的《猫眼三姐妹》《美少女战士》、90后的《飞天小女警》《唱K小鱼仙》、00后的《巴啦啦小魔仙》《精灵梦叶罗丽》……

再到如今10后/15后的《K-POP 猎魔女团》。

外形更新、人设更新、技术更新,但剧情和内核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

美少女,代表月亮消灭你。

老套吗?

老套,但安全感十足。

没有小(女)孩会不爱看美少女打怪。

简单、直白、易懂,“她”能轻松俘获万千孩童的心。

但,《猎魔》的大热,只因美少女这一招依然吃香?

仔细一瞧,不难发现——

《猎魔》的成功,更因为是站在韩流文化的肩膀上。

02

全片虽然以英语对话为主,但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是:

“韩味。”

从里到外、从幕后制作到台前形象,都“韩味十足”。

导演,玛吉·康,韩裔加拿大籍,曾在梦工厂参与《穿靴子的猫》《功夫熊猫3》等动画分镜工作。

眼看着BTS在全球大火,身为多年k-pop迷的玛吉·康,按耐不住,提出自己的电影计划:

打造一部韩国题材的作品。

电影里,韩式元素无处不在。

就看一张餐桌。

泡菜、冷面、鱼饼串、辛拉面、紫菜包饭……都是韩剧里常常出现的美食。

但最“韩”的,还得是近几年闯美成功、乃至于风靡全球的韩娱与k-pop。

从2012年的《江南style》,到去年的《Apt》,k-pop的全球洗脑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回到《猎魔》上。

女主、男主的身份设定,分别是偶像女团和男团,这一点本身就很“韩国特色”。

而动画里的形象设定,还参照了多个现实里的偶像组合。

鲁米等人身上,有

BLACKPINK、TWICE、ITZY等当红女团的影子。

男团的形象,则融合了BTS、

BIGBANG、TXT、Stray Kids、ATEEZ和MONSTA X等众多韩国男子组合的特色。

Sir猜你跟我一样,对着这群字母两眼发懵:这都谁跟谁啊……

但无可否认,在年轻群体,他们可受欢迎了。

比如,南韩两大男神,

车银优和南柱赫。

他俩的帅气脸庞,正是男主秦宇的建模灵感。

四舍五入,这怎么不算自家的哥哥姐姐参与了电影呢?

跟着女主、男主的视角,《猎魔》更像是起底韩娱文化:

韩娱の不可说の秘密。

粉丝的狂热应援、数据打榜。

但……

数据不过是一种假象。

韩国偶像之间的等级森严、面和心不和,以及激烈的打歌竞争。

腰,可以断。

比拼,不可以输。

以及偶像积极营业背后的虚假、粉丝拉郎配式的cp大乱炖……

有的人在看乐子,有的人在照镜子。

但,别误会。

《猎魔》绝不是要扯下韩娱的遮羞布。

它只是将大家心知肚明的娱乐圈法则,化作小打小闹的笑点。

毕竟,导演和电影的初衷,是向k-pop进行深情致敬。

所以,电影的大篇幅情节,都重在展示k-pop的舞台表演。

这也是为什么,在剧情低幼化的同时,它能吸引大批量观众进场——

与其说大家是在看电影,不如说是跳入一场高质量演唱会。

电影的音乐,皆为原创k-pop,无一不是出自名手。

有曾为BIGBANG、BLACKPINK打造多首热单的Teddy Park,以及擅长打造洗脑旋律的Lindagren、黑厂等。

当音乐声起——

整齐的舞蹈、动感的节奏、炫彩的霓虹,与台下应和的灯海。

一下子将人拉到夏天的演唱会。

一下子燃爆人内心躁动的激情。

或是因此。

本来借助k-pop元素来打造电影的《猎魔女团》,反而成为了新一轮k-pop热的推手。

原创单曲登顶多国榜单、大量明星对此发起模仿挑战、登陆院线后一度成为北美票房冠军、电影院内观众跟着大合唱……

《猎魔》已经不单是一部电影。

它已然是教科书级别的文化出海案例。

但是,也有人跳出来表示反对:

这不是文化出海,这是文化剽窃!

来者何人?

中国人,和韩国人。

03

相比起在欧美的火热,《猎魔》在内地的反响平平。

在豆瓣上,仅17000多人打出6.6分,不少评论透出愤怒:

又来偷文化了。

的确,电影里不时出现中式元素。

中医、琵琶、中国结、青龙偃月刀……

令不少国人看了如鲠在喉。

不过这一次,部分韩国人也觉得,自己被“偷家”了:

“《猎魔》,还算K内容吗?”

索尼打造、网飞出品、英语故事、英语对话、英语歌曲……

包括“猎魔”这一母题,也是好莱坞屡试不爽的经典元素。

韩国沦为背景板,韩语一闪而过,韩式风味似乎成了花边点缀。

这到底是韩流文化出海,还是只贴着韩流标签的欧美文化?

总之吵得不可开交。

有道理吗?

如果你从文化的独特性和纯粹性方面来看,当然有着一定的道理,就像李安在《饮食男女》里,借郎雄之口说的那样——

人心粗了,吃再精也没什么意思

中国菜到台湾四十余年早已三江五湖汇流入海都是一个味儿

也就是说,甭管什么川菜粤菜江浙菜,到了最后都变成了融合菜。

对于“会吃”的人来说,是很可惜的事。

可是呢。

相比于这种“原教旨主义”式的观点,Sir更想聊聊当下韩国对此的主流态度。

他们认为这才是韩流成功的秘诀:

《猎魔女团》是否属于K-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也应在需要时,学会与这些力量交流合作,共同做大蛋糕。不被固有框架束缚,灵活吸收并善用外部资源,这才是K-POP成功的秘诀,也是推动‘K内容’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根本动力。——《韩民族日报》

什么意思?

Sir当然不关心k-pop的去何从,也不想假装关心它的下一步发展。(这种问题就留给韩国人去思考吧。)

但这却是个绝佳的案例。

我们可以借此聊聊,当一个文化产品想要出海,究竟是保持个性更重要,还是融合更重要?

老实说,在以往的观念里,我们从来都是强调前者。

比如《黑神话:悟空》爆火时,也有不少人觉得这不过是把西方的魂系游戏套了层中国文化的壳。

比如《哪吒2》上映时,也有人觉得这只是好莱坞经典叙事而已。

甚至更早,当中国文化融合西方语境,诞生过一个“经典”的形容——

左宗棠鸡。

我们总觉得被“改造”过的文化符号不伦不类。

《猎魔》似乎也是如此——

韩式风味、中式元素、欧美叙事、普世的价值观、大众流行的演出文化。

看起来就是一个“四不像”。

可是啊,Sir倒是觉得,成功抵达异域他乡的,往往是文化杂糅的产儿。

就像韩国元素的部队火锅。

本来就是美军的部队食品泡面、午餐肉,和韩国泡菜口味的杂糅。

△ 韩剧《一起用餐吧》

追究它到底正不正宗,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它在商业和流行文化上,已经全面铺开,就算不正宗,但它“实用”。

所以你看《猎魔》就会发现,它本身就不是冲着“正宗”去的,一如它的幕后制作团队,有不同国家创作者的参与,韩国人、美国人、中国人等。

来自中国的动画师,在采访中还提到,他的创作过程有“日式风味”:

我做了不少动作戏。这些打斗镜头我更多是参考了日本动画的节奏感和表现手法。

这也意味着《猎魔》本就不是一个“韩国故事”,而是一个全球的、当下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锅文化大杂烩。

一如它开头的、呈现时代更迭的剪影。

是多元的、时代的、世界的、潮流的。

正因为它一定程度上放弃了韩国文化本位,才让世界更多观众可以融入。

坐到了全球榜一位置。

你问保持个性重要,还是融入世界重要?

Sir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在我们的成长记忆中,个性与融合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看到过不少比如上美影厂的水墨动画,看到了纯粹的中国风,可同时,也接纳过大量的“融合菜”。

远的,也不说多远了,就说我们所熟知的。

《七龙珠》,日本动漫。

但其中不乏中国元素,孙悟空、天津饭、饺子,以及清朝服装。

《中华小当家》,前段时间被网友“要求处死”的日本漫画。

它早年的发家、远航,也不乏“中国力量”,麻婆豆腐、扬州炒饭、七色饺子……

《功夫熊猫》,更是典中之典。

熊猫、仙鹤、功夫……哪一个不是“中国制造”?

但之所以能成功打通全球航线,不能忽视美国梦工厂的力量。

称得上“时代的”“全球的”,或许,从来就不是由单一文化所能撑起来的。

到了今天呢?

《猎魔》这一全球热门,无缘我们的电视和网络平台。

你可以不看《猎魔》,却无法忽视它流行法则。

你或许觉得它“偷了”,但不得不感叹,当他们因此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将我们自己“正宗”的内容输出到了别处呢?

Sir并不是要洗白谁。

而是事实上,很多舆论声讨其实只能传播于简中网络,海外观众真正能接收到的,是文化产品。

他们可分辨不出什么正不正宗,他们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对于一部在外面大行其道的作品。

与其关起门来,嫌弃和失落。

不如想想第一步——

走出去。

只有走出去,才有人会听见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