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十年里,加拿大一直是印度留学生的“梦中圣地”——低门槛、开放的移民通道、良好的就业前景,让无数印度青年将“Study, Work, Stay(学习、工作、留下)”视作改变命运的三步曲。
然而,到了2025年,这场梦骤然破碎: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学生赴加留学签证拒签率飙升至74%,几乎每四人中就有三人被拒,而在两年前,这个数字仅为32%。
与此同时,印度学生的申请数量从2023年8月的20,900份锐减至2025年8月的4,515份。一个曾经主宰加拿大国际生版图的群体,正在加速退出舞台。

加拿大政府自2024年以来连续两年下调国际学生签证配额,官方解释是“削减临时移民总量、维护签证系统公信力”。


但这场整顿的实际矛头,显然对准了印度。
据加拿大移民局(IRCC)内部文件披露,2023年,加方共发现1550份伪造录取信的留学签证申请,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印度;仅2024年一年,系统又检测出超过1.4万份疑似假材料。在“假录取信”丑闻曝光后,政府迅速升级审查系统,提高资金门槛、强化材料验证,并要求申请人提供资金来源说明。

与此同时,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展开了名为“inland enforcement blitz”的全国性清剿行动,在多伦多、卡尔加里、温哥华等地集中查捕学签到期仍滞留的印度非法劳工。

2025年7月前,已有1891名印度公民被强制遣返,预计全年增长至少20%。这场从签证端口到社会末梢的“系统清理”,彻底改变了印度留学生在加拿大的处境。

拒签潮的背后,也藏着一场难以弥合的外交裂痕。

2023年,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公开指控印度政府参与卑诗省锡克教领袖尼贾尔谋杀案,印度方面强烈否认,两国互相驱逐外交官,关系跌至冰点。
尼贾尔(Hardeep Singh Nijjar)是印度旁遮普出身的加拿大锡克教领袖,主张建立“卡利斯坦”独立国,曾被印度判终身监禁后逃至加拿大。2023年6月,他在温哥华遇刺身亡,加拿大指责印度政府涉案,印度否认,引发外交危机。

尼贾尔(Hardeep Singh Nijjar)是印度旁遮普出身的加拿大锡克教领袖,主张建立“卡利斯坦”独立国,曾被印度判终身监禁后逃至加拿大。2023年6月,他在温哥华遇刺身亡,加拿大指责印度政府涉案,印度否认,引发外交危机。
虽然2025年新任总理卡尼上任后,双方尝试恢复高层接触,但加拿大政界对“印度学生与签证欺诈”的怀疑从未完全消散。
加拿大移民部在发给路透社的电邮中强调,新的审查机制是为了“维护移民体系完整性、打击不诚信申请”,而非针对特定国家;但从数据上看,印度学生的拒签率已高居全球第一,远高于整体40%的平均水平,也远超中国学生的24%。
印度驻渥太华大使馆在声明中表示:“签证发放权是加拿大的主权行为,但我们希望强调,印度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加拿大高等教育体系过去正是受益于这些学生的学术贡献。”
然而,这一外交辞令并未缓解现实冲突——印度学生被迫退学、签证延宕、遣返人数增加,加拿大学术界的“国际化”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

签证的收紧直接冲击了加拿大学校的生源结构。
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战略招生管理副校长伊恩·范德伯格(Ian VanderBurgh)指出,过去三到四年,该校印度籍本科与研究生人数下降了三分之二。“我们一直以成为一所国际化大学为荣,但新的签证限制确实改变了学生构成。”

类似的情况在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和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同样出现。多所高校承认,国际学生数量骤降已影响部分项目运营。教育顾问机构Border Pass负责人迈克尔·彼得罗卡洛(Michael Pietrocarlo)透露,如今申请者必须提供更详尽的财务证明,“单靠银行流水已远远不够,还得解释资金来源。”

而在留学生社群中,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国际锡克学生协会创办人贾斯普里特·辛格(Jaspreet Singh)回忆,十年前的加拿大处处贴着标语“Study, Work, Stay(学习、工作、留下)”,如今同样的三词,却成了越来越难兑现的承诺。他说:“不少被拒的学生甚至松了一口气。拿到学签只是开始,留得下来、找到工作才更难。现在他们觉得——没来反而是好事。”

与印度留学生遭遇的高拒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学生的签证通过率依旧保持稳定。2025年8月,中国申请者的拒签率仅为24%,在全球主要留学来源国中位列前茅。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申请人普遍具备较好的学术准备与资金规范度,学习计划清晰、风险可控,使得他们在新的审查体系下反而显得更“稳”。加拿大多所高校近来重新启动中国区的招生宣讲与教育展活动,主动释放善意。
今年10月,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韩国庆州会见加拿大国贸部长西杜时表示,两国领导人会晤为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引;双方正推动经贸、人文与教育交流的重启。这些外交回暖信号,也为中国学生在加留学打开了新的窗口。

从趋势上看,随着加拿大对“高质量申请”的偏好上升,中国留学生有望成为加拿大留学体系的“稳定支点”。对于计划赴加深造的学生而言,未来的关键并非“申请人数”,而是“材料质量”:真实资金来源、合理学习规划、清晰学术目标,依然是签证成功率的核心要素。

一场针对欺诈与滥用的清理行动,最终演变成留学格局的重构。
印度学生的大量退场,意味着加拿大高校将失去近四成的主要国际生来源;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更可能削弱多元化校园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韩国、尼日利亚等国家学生的机会正在上升,加拿大高校正重新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尺度。
可以预见,加拿大留学的“量变时代”正在结束,“质变时代”刚刚开始。
在更加严格的审查体系下,留学申请不再是“流水线生意”,而回归到真正的教育选择与长期规划。
对于印度学生,这是一次冷却;而对中国学生而言,这或许正是“稳中求进”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