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薪三、四十万,却愈发不敢在北京五环内“痛快花钱”,这成了不少北京居民的现实写照。但生活,终究无法被压缩成“零享受”的真空。于是,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转向河北与周边。
只需一小时车程,一张百元大钞,似乎就能挣脱京城的“价格牢笼”,购买力悄然翻倍:它可以换成网红餐厅里一顿体面的双人餐——在北京,这样的预算或许连号都排不上;也能换来三杯不输三里屯工体的鸡尾酒;甚至能与朋友分摊,共享一晚高端酒店的安眠。
对无数被“穷忙”榨干精力的北漂而言,这已不是一次简单的出行,而是一场基于性价比的生活自救。只是,当这股消费外溢的洪流愈发汹涌,五环内的商业图景,也悄然染上了一抹秋冬。
#01
周末到河北
北漂6年,刘馨夫妇在9月一趟偶然的沧州一日游中,才真正读懂了那句“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背后的含金量。
起因是丈夫想跟风喝一杯网红的“郭子的茶”。周六早上,两人睡到自然醒,不慌不忙地搭上高铁,52分钟即到沧州西,再打车25分钟,那杯心心念念的奶茶就已暖在手中。
整个过程,比丈夫平时从家挤一个多小时地铁、身体被迁移20多公里去上班还要快。这份顺畅,甚至比奶茶本身的滋味更让他开心。
惊喜像多米诺骨牌还在从天而降。离奶茶店一条街的地方,他们竟撞见那家在北京永远排不上队的黑鸭煲。
在北京青年路,他们的家门口,新开的门店总见人龙蜿蜒,而在沧州,他们推门即入。一份119元的双人餐,价格直接腰斩北京。
这天,刘馨夫妇还悠闲地逛了免费的大运河展示馆与工业风文化区,傍晚又转战南川老街,用98元痛快地吃了一顿火锅鸡。
看景、探店、品美食,一天纵览,心满意足地回了北京,人均全开销才400多元。
这让他们想起几年前。那时,丈夫痴迷于北京密室逃脱,有个热门主题甚至要666元一人。近些年,刘馨夫妇已经很少踏足,据说那家店已快撑不下去。
河北,第一次在刘鑫夫妇眼里,活成了拼多多里的“百亿补贴”专场。
图 | 沧州的南川老街
和刘鑫夫妇不同,北漂十余年的大飞,早就深谙河北的好。每逢夏天,他必去秦皇岛看海。今年8月,大飞与几个朋友包了车,周五下班后3小时直达南戴河,看表演、摸动物、海水浴、吃海鲜……玩了两天两夜,总开销仅600多元。
“在北京,你随便玩个什么,吃两顿饭,都不止这个钱。还是得北京赚钱外地花。”
大飞感慨,河北于他就像游戏里突然出现了“官方破解版”。不用充钱,同样的体验,消费直接打三折。
像刘鑫夫妇和大飞这样的北京“华北大地旅游团”还有许多。自2019年启动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持续宣传以来,地图上紧紧抱着北京不放的河北,以其高铁1~3小时可达的便利与高性价比的消费,精准击中了“掰着铜板过日子”的部分北京穷忙族。
一周的忙碌结束后,周五晚上的北京火车站,总聚集着一堆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天确实晚了,但最多两个小时,他们便会出现在另一个世界:夜市的生蚝1~2元/个吃到爽,酒吧特调46元无限续杯,两人同行入住高档酒店,人均也才100多块。
四环、五环、六环。不仅是交通线,也是资本画出的价值分界线。 五环内代表一个精装版的华夏,但五环外更接近真实的中国。
大飞在南戴河的酒吧点了一杯36元的鸡尾酒,22度的酒精带着微甜。他举起杯子对朋友笑道:“这要是在北京工体喝,明早醒来,手机里会出现人均200多的群收款。”
而如果他在河北醒来,会看到海滨、沙漠、湖泊、林地、草原……这里是全国唯一兼有多重地貌的省份,也有着诸如白洋淀、西柏坡、避暑山庄之类的5A级景区。
图 | 文艺圣地阿那亚也在河北省
当然,承接北京消费外溢的并非只有河北,山东青岛、辽宁大连、山西大同……都渐渐成为北京居民外溢的消费热土。拼一下年假,人们还能大胆一点,飞得更远。
十一后,北京本地人袁野带远道而来的同学去朝阳大悦城吃饭。路过烤鱼店“烤匠”时,门口黑压压排号的人群让同学目瞪口呆。
同学真诚地跟袁野说,“不如你来我们重庆玩吧,烤匠这种店根本没人排队,还能请你喝杯茶颜悦色。”
#02
消费染秋冬
北京的居民去了隔壁,自己却似乎安静了许多。五环内的烟火,染上一抹“秋冬色”。
“以前SKP店庆排队人乌泱泱的特别多,结账都得等半小时。现在,也就跟平时差不多。”说这句话的,是快消行业老板东成。
对于北京爱买买买的人来说,每年4月和11月曾经都是一场狂欢——因为北京SKP店庆了。
不仅有限时折扣、积分兑换等常规优惠,也会有VIP限定体验等特色主题。以前,每逢此时,LV、爱马仕等店门前就排成了人龙。2024年店庆期间,B1层的一家女装店,一上午的销售额就超过了20万。
但到了今年,东成深切感受到,北京SKP热度没有往年这么高了。
在北京SKP,年消费满100万元就可以成为黑卡会员。东成多年来也一直保持着黑卡特权,直到今年,才因为消费不够遭到了降级。
这背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消费链路。
“我比较喜欢Loro Piana(诺悠翩雅)这个牌子,它有个小外套,在北京SKP标价接近6万。但如果,你飞去欧美国家买,可能就5万多块,再加上退税——在意大利和西班牙退,相当于又打个了85折——又节省了小1万。这个差价,足够我去坐趟欧洲的商务舱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去SKP买?”
逛SKP的常客东成感受到,就算在平日,SKP客流量也在断崖式下滑。“如果说以前有一百个人在逛商场,现在可能也就二三十个人。”
图 |东成的居家穿着,一套小十万
SKP以外,其它商业体、餐饮和住宿,也都插上了温度计,把上了脉。
10月10日,开了31年的北京百盛复兴门店宣布,将于今年12月31日正式关闭。老北京人都还记得1994年3月,这家来自马来西亚的百盛集团,在北京开了品牌旗下首家中高端百货商场。
内地市场的加持,让百盛成了港股百货龙头,在2011年创下高点,年赚11亿净利润。然而,这之后却一路走下坡。纵使它地理位置卓越,位于富贵云集的西二环金融街,但它仍然难抵时代洪流。
如果说百盛的关门是因为业态老化,与它一公里之距的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GUCCI门店,先行也于今年9月就关门大吉,原因据传是业绩低迷。一条金融街,也养活不了一家就在办公室楼下的GUCCI店。
酒旅住宿也同样如此。大众也许还有印象,在三年特殊时期甫一放开时,北京汉庭、速8、如家等性价比高的酒店,一晚住宿价能飙涨到400-700元不等,一些核心地段甚至上蹿到800多元,价格远超低线城市五星级酒店。
很多访京游客对部分京城酒旅留下了“房间小、设施破、价格贵”的印象。如今北京酒店显示的是另外一种颜色。
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一共有 1613 家酒店年营业额超过200万元,但平均下来,每个酒店每月的利润只有6179元,甚至不够单个员工的社保缴费基数下限。
餐饮方面,大家也吝啬了钱包。如今在北京最火的餐饮馆子,绝不是取消了10%服务费的全聚德,也不是全靠外地游客撑起的四季民福, 而是紫光园、南城香、和从济南杀过来的“意大利复兴餐厅”——超意兴。十几、二十几块就能吃顿美味的南城香油条和豆腐脑、紫光园的包子和麻饼,以及把子肉快餐,大家不再为面子和社交发愁,而是为理智买单。
在这些性价比餐厅攻城略地的背后,有以前风靡市场的“社交商务型餐饮”纷纷败下阵来的原因。比如就在前不久的9月,在京城开了近30年的日昌餐馆(粤菜),以及被评为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富临饭店(粤菜馆,代表菜是阿一鲍鱼)就接连宣布关门歇业。
而去年4月,北京两家老牌米其林餐厅Opera BOMBANA和TIAGO也宣布停业,其中Opera BOMBANA曾连续三年蝉联北京米其林指南一星餐厅,而TIAGO又被称为“北京泰餐天花板”。
相关人士指出,这种偏社交的餐厅近来日子都不好过,反而是性价比的、实惠的,或者真的有特色的,活得相对不错。
北京消费,正在经历一波“腾笼换鸟”。
#03
换一个活法
其实细观北京街头巷尾,消费的节奏从未停滞,只是悄然换了一种步调——秋冬离去,春夏便如约而至。叶子变了模样,人们在流转的时光里,换了一种活法。
社交型的米其林或许悄然退场,但主打平民美食的米其林“比登推介”——方砖厂,却在北京越开越多。其中那4元一个的糖油饼,早已悄然成为中外游客之间新的社交货币。
昂贵的粤菜馆或许渐行渐远,但沙县小吃、黄桥烧饼、杭州包子铺却愈发常见。从前它们或许不入流,但如今它们就是烟火的主流。
街景的变化背后,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选择的变化。
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任职的董方,2021年3月于北五环外的天通苑购置了一套近百平的自住房,每平米四万出头,总价近400万,月供一万五。今年上半年,他果断卖房转租,虽略有亏损,却换回三百多万现金。 “在这个时代,手握几百万现钱,及时‘下车’,睡什么床、吃什么饭,心里都踏实。”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雄,前几年一直未舍得购置新能源车,直到今年,才以25万元左右的价格入手一辆Model Y,因为它也降了价。他说:“几乎所有车型都降了几万块。有时候没在最想要的时候买成,会懊恼,但等等也不是坏事——价格规律,终会把你带到真正适合你的时机。”
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年轻人中尤为鲜明。他们普遍对房子不再执念,对车子可有可无,却格外看重 “如何让自己高兴”这件事。
喊“没钱”的是年轻人,喊“明天焦虑”的也是年轻人,可偏偏是他们,一手托起了一个火热的“演唱会经济”。
今年,林俊杰、五月天、孙燕姿、陈奕迅等众多歌手与乐团齐聚北京开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歌迷。仅前八个月,北京举办的营业性演出就超过四万场,观演人次突破千万,票房收入超过37亿元。仅鸟巢一处,万人以上规模的演唱会就售出243.5万张票,并拉动了周边吃住行游等约六倍的附加营收。
图 | 林俊杰北京鸟巢演唱会
年轻人还把泡泡玛特从300亿港币的市值谷底,送上了3000多亿港币市值的新高度。曾有许多投资人认为盲盒经济已过时,却没料到几年后的今天,年轻人依然可以不为爱情动心,却愿为一个搪胶娃娃倾注深情。
年轻人或许不再追逐米其林,却愿为19.9元一盒的黄油蛋糕“续命”,也甘愿在寒风中为40元一根的奶皮子酸奶糖葫芦排队。
消费,终究是一个带给人快乐的产业。
一部分人奔赴河北,开启百元大钞重拾购买力的性价比之旅;另一部分人则在北京“换挡吃喝”,不再执着于豪华餐厅的精致体验,而是钻进胡同巷口,在平价美味中深耕本地、再发现日常的惊喜。
北京消费究竟该如何看?
它绝不是“河北赚了,北京亏了”的对立,也绝不是北京城里过去那种“贵即好”的单一叙事,而是在回归理性与个性的交织中,重构属于这座城市的消费哲学。
人们不再盲目追逐消费的符号,而是在能力与心绪之间寻找自洽。该省则省,该花则花,为心动买单,为体验倾囊。这并非消费降级,而是一场更为清醒的价值升级。
北京的消费在变化,这是一件好事,就像一个生物体在自我进化那般。消费正褪去浮华,正显露出它最本真的模样——一种忠于自我、安于日常的从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