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整体规模。本次阅兵根据彩排和公开信息,共出动了超过一万名军人参与。阅兵的头阵依旧是“传奇坦克”T-34,这是俄罗斯每年胜利日阅兵必不可少的精神符号,它不仅象征着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也提醒世人铭记反法西斯联盟的历史贡献。不过,与前几年不同的是,这次终于不再仅展示T-34一辆坦克。
装备方面,陆军的主战装备可谓几乎“全员出动”:从现代化改装的T-72B3M、T-80BVM到T-90M,甚至包括加装新型格栅装甲与爆炸反应装甲的BMP-3M、BMP-2M、BMP-1AM等步兵战车。这一方面展示出俄军对老装备进行升级改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在实战中对地面装备生存性的重视。不过,往年的明星装备T-14“阿玛塔”主战坦克暂时未在本次阅兵彩排中亮相。
在远程打击和空防力量方面:S-400防空导弹系统、“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依然是战略威慑核心装备的代表。这些武器在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俄罗斯的演习与部署中,此次阅兵是它们在传统意义上的“亮肌肉”时刻。而首次亮相的“天竺葵-2”无人机、“柳叶刀”巡飞弹等装备则显示出俄军在战术无人作战领域的新探索,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深刻意识到“低成本、高杀伤”的无人机作战形式的重要性。
在轻型装甲装备方面,俄军也大有文章:“虎-M”轻型装甲车、“斯巴达克”装甲车、“泰坦”指挥车、“台风”系列防地雷反伏击车和“透镜”装甲救护车等,均体现出俄军对城市作战、边境巡逻、快速反应等多样化战场环境的适应需求。这类装备近年来在乌克兰战场也频繁露面,其设计强调人员生存力和模块化作战能力。现代俄军显然已不再单纯依赖坦克的“钢铁洪流”,而是更注重灵活性、信息化和人道保障的系统性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库尔干-25”步兵战车也再次出现,这种作为俄军下一代步兵战车的高端装备,一直被认为是BMP系列的潜在替代者。其全新设计的防护系统、动力平台和武器模块代表着俄军装甲力量的未来发展方向。尽管实战部署仍受成本和技术限制,但此次阅兵的亮相,依然展现了俄军在技术路线上的探索。
最后,本次阅兵的“国际色彩”同样不容忽视。朝鲜人民军方阵首次受邀参与阅兵,这在俄朝军事关系史上尚属首次,象征着俄朝关系升温,也是一种对抗西方联盟压力的政治表态。同时,中国解放军仪仗队的亮相也再次体现了中俄在二战历史纪念与现实战略合作层面的共鸣与默契。这种多国参与的格局,既是对“反法西斯联盟”精神的传承,也显示出现阶段地缘政治版图的再构建趋势。
纵观整场阅兵,不难发现:俄罗斯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红场依然是纪念卫国战争的神圣舞台,T-34和老兵依旧是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从低成本的无人机到重装升级的装甲部队,每一个装备方阵都在诉说着俄军对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度思考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