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老院做了7年护工说:只要老人进了养老院,90%以上的就再也回不了家了....

Source

在养老院做了7年护工的王姐说,只要老人进了养老院,90%以上的人就再也回不了家了。听到这句话,大妈心里像扎根刺……

现在有种现象特别让人揪心:学校和幼儿园门口,接孩子的家长挤得人山人海,孩子一出来就被搂进怀里;可养老院门口却总是冷冷清清,好多老人坐在门口的长椅上,眼神空茫地望着来路,望了一天又一天。

王姐每天陪着几十位老人,目送过无数次失望的眼神,也擦过太多没等到子女的眼泪。

她常说,好多子女觉得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交上钱就是尽孝,却不知道这里藏着多少老人无法言说的孤独,藏着他们没说出口的“想回家”。

王姐见过最执着的,是去年来的张大爷。他被儿子送进来那天,背上扛着半袋刚摘的苹果——我们这盛产苹果,大爷说要分给室友,“就住几天,我儿子过阵子接我回去收麦子”。

分苹果时他腰杆挺得笔直,脸上是藏不住的期待,仿佛下一秒儿子就会推门进来。

可这“几天”转眼变成一个月,又变成一年。张大爷每天都站在走廊的窗边,盯着养老院的大门,连吃饭都要扒两口就跑过来。

父亲节那天,他特意翻出压箱底的中山装,扣子扣得严丝合缝,从早上等到天黑,直到院子里的灯都亮了,才拖着脚步回房间。王姐进去送药时,看见他正对着儿子的照片抹眼泪,嘴里念叨着“是不是太忙了,是不是忘了”。

比张大爷更让人心酸的是李奶奶。她刚来时揣着本全家福,照片上女儿笑盈盈地挽着她的胳膊。李奶奶每天都要把照片擦好几遍,跟王姐说“我女儿说月底接我去住,她新家有阳台,能种我喜欢的月季花”。

到了月底,女儿没露面,只托人捎来一筐水果;又过了半年,女儿才来一次,坐了不到20分钟就说公司有会,起身就走。

李奶奶攥着女儿的手不肯放,手指都捏白了,最后还是看着女儿的背影消失在门口。

那天晚上,李奶奶把全家福藏进了枕头底下,再也没拿出来过。

前阵子走的赵爷爷更让人叹息。

他来的时候身体还算硬朗,手机里存着儿子的号码,却从来不敢打——怕打扰儿子上班。

他每天都把手机揣在兜里,屏幕亮一次就赶紧掏出来看,以为是儿子的消息。后来赵爷爷突发心梗,王姐急着联系家属,才发现他手机里的通话记录,全是打给儿子却没接通的未接来电。

等儿子赶过来时,赵爷爷已经说不出话了,只攥着儿子的手,眼泪顺着眼角往下流。儿子跪在床边哭着说“爸,我接你回家”,可这话来得太晚了。

还有位周大妈,上次女儿来看她,她颤巍巍地把攒了好久的鸡蛋塞给女儿,那是食堂给的加餐,她舍不得吃,一直留着。

女儿接过来随手放进包里,坐了不到一个小时就频频看表,说“妈,孩子还等着我做饭呢”。周大妈把女儿送到门口,看着女儿的车开远,才抹着眼泪慢慢往回走,嘴里反复说“不怪她,孩子不容易”。

这些老人总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甚至会讨好护工。

王姐说,有老人怕自己表现不好子女不接回家,吃饭哪怕咽不下去也硬撑着,护工安排的锻炼从不偷懒,晚上连翻身都小心翼翼,就怕给别人添麻烦。可大多时候,这些努力都换不来想要的结果。

王姐说,真正能被子女接回家的,一百个里未必有一个。

王姐总开导刚进来的老人:“别总盼着孩子接,先把自己身体照顾好,咱们这么多老姐妹老兄弟在一起,也能热闹热闹。”可她心里清楚,再多的陪伴,也代替不了子女的一句问候。

有次王姐给老人梳头发,老人突然说“我好久没吃我闺女做的西红柿炒蛋了,她做的蛋羹最嫩”,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王姐常说:“养老院条件再好,也暖不了老人心里的空。”天下谁人不会老?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被送进养老院,日复一日地等着子女,却始终等不到,该有多绝望?

父母老了,最想要的从来不是钱,而是陪伴。

哪怕只是给他们梳梳头、揉揉肩,哪怕只是忙完工作打个电话说句“妈,我想你了”,都比冷冰冰的养老院费用更暖心。他们怕的不是变老,是变老后被子女遗忘。

那些把父母送进养老院的子女,别让“忙”成为借口。就像小时候他们风雨无阻接我们放学一样,现在也请多去养老院看看他们,别让他们的等待,变成一辈子的遗憾。

真希望每个子女都能记着,父母也曾把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我们,别让自己的无情,耗尽他们最后的期待,也耗尽自己的福报——毕竟,我们终有老去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