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这些区画风变了!房市火热,联排断货!“北岸华人信息茧房了”

Source

南奥克兰的画风变了。

在奥克兰南区的Papatoetoe、Ōtāhuhu、Manukau,你或许会注意到:街角的商铺橱窗里,不只是传统太平洋岛裔服装,还有越来越多的印巴服装店。

这些色彩浓烈的丝绸纱丽(saree)、精致手工的Patiala套装、镶着镜片的小礼服chaniya choli,甚至连鞋子都是金线绣花的mojari、jutti和典型的Kolhapuri拖鞋,以前在新西兰很难看到。

如果你以为这是哪位设计师开的“民族风概念店”,那就错了——这些店铺,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正在快速壮大的族群:新西兰印度裔。

印度民族风走向主流

根据2023年人口普查,印度裔人数已经接近30万,首次超过华人,成为新西兰第三大族群。

其中将近60%居住在奥克兰,而大量聚集,就在南奥克兰。

也正是在这里,你能看到最真实的市场变化。

Mahesh Kumar,Papatoetoe和Mt Roskill两家Roopdarshan服装店的老板。

他1997年从斐济搬到新西兰,刚来时发现——这里几乎没有卖印度服饰的店。

他和家人先开了个只有60平方米的小铺,只在周末营业。

而现在,他在奥克兰已经有四家店,去年还开到了墨尔本。

他说:“我们最畅销的就是纱丽(saree)和salwar kameez。靠低利润、大品类,积累了很多忠实顾客。”

同样在Papatoetoe,Batra’s Fashion Villa已经营20多年。

店铺不仅卖服装,还扩展到鞋子、首饰、皮料和婚礼定制,甚至做到女士尺码64的礼服。

“我们从孟买、德里、苏拉特、旁遮普各地进口,不同地区的风格不一样。”老板TS Batra说。

他还特别提到,他们的主要顾客,很多是Fiji-Indian(斐济裔印度人)。

不只是“印度人专属”,是“多元文化橱窗”

Akarshan服装店老板Chirag Ahuja,2007年从印度北部搬来。

他说这十几年里,顾客变化非常明显。

以前买的多是成衣套装,现在越来越多顾客开始追求设计师款,甚至要定制丝绸Kanjivaram saree。

更有意思的是,顾客也不再全部是印度裔。

店里开始出现为公司活动挑衣服的新西兰人、为了去朋友家过Diwali的华人、参加宝莱坞主题派对的Kiwi,还有特意来买衣服准备去印度参加婚礼的欧洲游客。

Papatoetoe的这些店铺,正在成为“多元文化的橱窗”。

而且,今年下半年的生意十分忙碌。

今年9-10月,正好赶上史上规模最大的Navratri和Diwali,每家店都忙到深夜,Chaniya choli(带刺绣裙摆的套装)销量飙升。

Batra's Fashion Villa的婚礼工作室几乎是全年排满,尤其是11月至明年2月——南半球婚礼季。

此外,越来越多新西兰企业举办“印度文化日”、学校的多元文化周和主题派对,也开始增加了saree、kurta甚至莫哈力鞋(jutti)的销量。

印度裔地产中介顺势崛起

除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在南奥克兰,印度裔还有另一种令人瞩目形式,改变着市场格局。

今年,Barfoot & Thompson南奥克兰的明星中介Tejinder Singh,被OneRoof评为2025年新西兰前11名超级房产销售(Super-lister)并且是唯一入榜的印度裔。

他就是选对了地方,主攻奥克兰南区。

而他的排名从去年的第32位,一跃升至第11位。

他的listing房产数量同比增长49%,成为地产圈风云人物。

Singh目前带领着一个六人团队,是Barfoot & Thompson南奥克兰区域的销售冠军团队,并在整个奥克兰公司体系中排第9。

根据新西兰indianweekender的报道,仅在2025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的一个月内,Singh团队完成了165套房产交易,总价值1.53亿纽币——在一个被普遍认为“市场低迷”的时期。

Singh的背景并不来自销售行业。

他在印度完成IT学位,移民新西兰后做了14年基础架构与安全工程师,2020年因为女儿的健康问题,才选择转行,希望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庭。

结果这不是职业退路,而是开启了一条成功之路。

“IT和房地产并没有那么不同,都是在帮人解决问题。”他这样总结。

转型三年后,他自建团队,如今覆盖Papatoetoe、Ōtāhuhu等南区核心社区。他的客户结构与印度裔商圈高度重叠,包括开发商、投资人,也有南区首次购房的年轻家庭。

Singh在Papatoetoe居住多年,熟悉各街区的差异,他说:“很多人对联排房还带着保留,但(在南区)这正在改变。”

这一点之前也有华人观察到了。

华人观察:印度人“就像zip包”

有本地华人也观察到,南区华人看不上的联排房,印度人正在排队购买。

由此贴主联想到,华人是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总觉得北岸最好,其实可能华人“看错奥克兰房市了”,现在真实情况是“华人看不上的房子,被印度人买光了”。

对于这种观察,也有其他华人表示附议。

甚至华人房东也跳出来说,“要没有印度人我的租房早死了”。

其他华人则反映,印度人居住密集度很高,一套房子买下后,能塞进去很多人。明明卖给其他族裔10套房子,卖给印度人2套就够住了。

对此,有网友也表示同意,并且说,“他们就跟zip包一样”,意思是一人移民,到了目的国“解压缩”后就会变成很多人。

最后说回这位新崛起的印度裔中介Tejinder Singh,

他观察到,最近,南奥克兰房产趋势出现新变化:卖家开始接受“现实价格(realistic pricing)”,这让成交速度变快,交易更顺畅。

他说,他客户不也仅来自印度裔,也包括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斐济裔印度人(Fiji-Indian),以及本地Kiwi买家。

老哥你为什么没有提到有华人??

总之,在这个区域,能说英语、旁遮普语、印地语,已经能在社群中拥有自然优势。

这就是一个融合后的新社区,一个崭新的多元文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