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机器人大反转,震惊全网!

Source

在古人眼里,雷电和暴雨都是神的情绪,无法理解便赋予其人格,造就了无数神话。

而当机器进入人类社会,这种神化的反应又一次上演。

何小鹏现场扒衣机器人

中国科技让世界震惊

11月6日晚,小鹏在“X9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上正式推出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

原本是一场科技发布,却被全网玩成“真假难辨”的破案剧。

网友们放大每一帧截图,有人盯着“耳朵轮廓”,有人质疑背后“像内衣带”,还有人看着它标准的猫步姿态喊出:

“太像人了,这绝对是演员!”

舆论发酵之快超出所有人想象,几乎一夜之间,“人还是机器”的辩论席卷全网。

就在众人越扒越嗨时,当晚,何小鹏亲自登场反转剧情:他当众剪开机器人“皮肤”,露出机械骨架,甚至让机器人在通电状态下继续行走,全程无卡顿。

面对镜头,他一度哽咽: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通电状态下剪开‘皮肤和肌肉’,希望这也是最后一次证明它是真的。”

他还表示:

“大家不愿意相信一个极其强大的机器人技术来自一家中国的公司,有时候我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何小鹏这招太狠了

剑指140亿市场

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正逼近产业爆发的临界点。

据业内统计,仅今年以来,国内市场的人形机器人订单总额已突破30亿元,对应近两万台整机出货。何小鹏也表示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万亿美金,约合141.672万亿人民币

在技术层面,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指出,决定人形机器人未来走多远的,不是机械结构或关节材料,而是“模型和数据”。

只有当智能体能基于足够的训练数据做出复杂决策,机器人才能从“能动”迈向“会思考”。

回到小鹏这场发布会,事实上,明明可以让机器人裸机亮相,却偏偏要披上一层布料,留下一点模糊空间;明明可以提前解释技术细节,却硬是憋到深夜才“反转揭秘”。

结果,网友们都被“钓”进了讨论场。

图源:小红书

有人骂他作秀,有人质疑造假,但骂得越多,热度越高。

图源:b站

何小鹏只用一句“我们要把机器人推向量产”,便将所有争议导向更宏大的叙事: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中国智造的“自证时刻”。

有个经典逻辑叫“情绪引流”:先制造怀疑,再用真相收割信任。

小鹏的这场戏正好踩中这一点。

白天股价短暂下跌,社交平台热度爆棚;晚上澄清视频一出,CEO亲自揭皮、媒体全网转发、网友“打脸式震惊”,在反转中完成爆炸式传播。

更重要的是,从细节上看,这台机器人几乎不存在是真人的可能。

它的身形纤细得不合常理,头身比例明显偏小,步态笔直到近乎完美。最关键的动作特征:

手臂摆动与肩背脱节、脚掌无弯折、颈部僵直、臀部纹丝不动——全都符合机械运动的逻辑,而非人体自然反应。

最终,小鹏不仅赢得关注度,更赢得了一个全新的科技人设。

小鹏不只是造车的品牌,更是能让全网讨论“未来形态”的制造者。

何小鹏的“iPhone时刻”

人类对机器的恐惧,从珍妮纺织机到ChatGPT,从无人驾驶到人形机器人,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认知问题。

何小鹏用一次争议,把这种认知鸿沟撕开给所有人看。

他在发布会最后说:

“未来三年内,中国的机器人创业公司一定会带来更高阶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语言交互、自主行走,还能完成简单任务。这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的使命。”

在行业层面,小鹏的布局也早已不止“造车”。

机器人是他押注的第二增长曲线,是AI与物理世界融合的核心载体。

即将量产的IRON,将首度应用全固态电池,具备更高安全标准。在制造端,小鹏正在筹建自动化工厂,以车规级标准打造机器人产品。

在生态端,还将开放SDK,让外部开发者参与二次开发,实现更丰富的场景应用。

“机器人行业的iPhone 4时刻终将到来。”

何小鹏在采访中这样说。他相信,5到10年后,机器人会像今天的汽车一样普及,甚至年销量会超过百万台。

回头看这场机器人风波,它不止是一场网络狂欢,更像是中国科技叙事的一次心理拐点。从怀疑、调侃到相信,人们在讨论中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机器人不再是科幻,而是现实。

当一台机器被误认为人类时,也许正说明,它真的离人类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