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周逸斐 每经编辑|魏文艺
1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7年,消费品供给结构明显优化,形成3个万亿元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元级消费热点,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消费品。到2030年,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注意到,《方案》提出,鼓励开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和人工智能手机、电脑、玩具、眼镜、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终端,以智能产品为载体提供娱乐、健康、陪护等生活服务。
图片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推动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生产企业深度对接
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把“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一项重点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发文表示,推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拓展智能消费新方式、新场景、新业态,以新型消费为引领激发消费内生动能,进一步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
每经记者注意到,此次《方案》专门提出“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并进一步指出,推动人工智能在消费品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应用,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3D数字化设计等新工具。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消费品工业深度行,推动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生产企业深度对接。鼓励开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和人工智能手机、电脑、玩具、眼镜、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终端,以智能产品为载体提供娱乐、健康、陪护等生活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数字经济与管理系主任焦豪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的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已从单一技术工具演变为推动组织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其业务范围已拓展至商业、医疗、政府战略计划等此前仅由人类涉足的领域,并成为许多组织业务模式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焦豪进一步指出,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对应不同领域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理解和处理大量数据,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持续学习、改进,为企业组织提供了一个高度可变、可塑的认知空间,进而促成了新机会。
“例如,聊天机器人中自然语言处理模型,通过深度学习海量语料提升语音助手的语义理解能力,使其精准捕捉用户意图,并生成高度拟人化的对话响应。在消费场景下,多模态感知系统能够实时解析消费者的行为轨迹,将静态的商品陈列转化为三维立体的沉浸式购物环境,提供更加丰富的购物体验。通过对话历史建模和意图演化分析,人工智能系统能够主动提出超出用户显性需求的前瞻性建议,形成需求创造的正向循环。”焦豪表示。
建立“用户需求—智能设计—柔性生产”全链条数字化体系
《方案》还提到,推广高效响应制造新模式。积极推广柔性化与定制化模式,实施“千厂千面”改造计划,建立“用户需求—智能设计—柔性生产”全链条数字化体系。在家电、家具、制鞋、箱包、纺织、化妆品等行业培育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消费品数据中台,将消费大数据与生产系统实时对接,推广用户参与设计等模式,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对此,焦豪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也能拓展企业与外部网络的资源整合,特别是涵盖供应商网络、分销渠道及外部数据平台的协同管理。这种资源调配机制大幅降低了协作成本与响应时间,强化了多方协作效能,提升了企业整体的资源弹性与业务连续性。
“例如,在智能工厂中,利用计算机视觉与感知系统即时将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资料剩余动态匹配,避免资源错配和浪费,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柔性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撑。现有研究已证明,人工智能在自动化和资源协调领域的应用,增强了资源弹性和配置能力,有助于制造商简化工作流程,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可靠性提供服务解决方案,对产品服务系统产生积极影响。”焦豪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478193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