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香港大火已超40人死亡!为何这么惨烈?

Source

烈焰冲天:火灾死伤数字不断刷新

2025年11月26日下午,香港新界大埔区宏福苑(Wang Fuk Court)发生五级火警——这座屋苑共有八栋楼、将近 2000 个住户单位,一场惨烈大火瞬间吞噬整片住宅区。根据官方最新通报,火灾已造成 至少 40 人遇难,另有几十人受伤。

火势从一栋楼迅速蔓延至多栋楼,几乎整个小区都被吞没。救援部门出动大量消防、救护资源,施工外墙的脚手架与绿网、外墙维修材料——在这场灾难里,都成为了助燃物,极大加速火势扩散。

对于这样高密度住宅区、施工中的外楼翻新,以及当日干燥天气与风势交织——这个悲剧似乎在隐隐之间早有危机。

不再只是事故:火灾背后的调查升级

根据香港消防处公布的信息,这起火灾已造成至少40人遇难,另有45人受伤。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7日凌晨发声,表示政府已将扑灭火情、救治伤者与善后安置列为当前首要任务,民政部门也已开放多个庇护中心,安置受灾居民。

但随着现场火情逐步受控,事件性质开始出现重大转折。

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在随后表示,经初步调查分析,不排除本次火灾涉及刑事案件的可能性。案件已移交警方跟进。

不久之后,警方以涉嫌误杀罪,拘捕了负责大厦维修工程的工程公司三名负责人。调查方向也从单纯的意外事故,转向施工责任与监管失职等更深层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这场灾难,可能并非纯粹天灾或偶发,而是一场由人为决策、施工管理与制度漏洞共同叠加酿成的悲剧。

图源:Reuters

为什么会这么惨烈?火势背后的“结构性脆弱”

当火灾发生在高密度住宅区,一切都会被放大。

宏福苑属于典型高密住宅群,楼宇紧密相连,消防空间有限,再加上当时多栋楼宇正在进行外墙维修,外立面被大面积脚手架和防护网包裹,使火势在垂直与横向两个方向上都获得了“通道”。

外媒与多家分析指出,这种“立体包覆式施工状态”,在火灾发生时极易形成火焰的快速蔓延路径。一栋楼起火,很容易借助外围施工结构,蔓延至相邻楼宇。

换句话说,这场火灾的快速扩散,并非单纯火势本身的“凶猛”,而是被建筑外部结构“助推”放大了灾难规模。

而这,指向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香港仍长期使用的竹子脚手架。

图源:Reuters

为何如此传统的竹棚仍难以被淘汰?

那么,既然竹棚存在明显安全隐患,为何香港至今还在使用?答案既有务实理由,也有历史与文化根源。

首先,竹棚脚手架长期被视为“性价比高、效率高”的施工方式。它省钱、省工、快速搭建,是老旧社区、小楼宇维修改造的“首选”。相比金属脚手架,竹棚不需要大型机械,不占用太多空间,也不需要太多复杂安装——这在香港这样高密度、旧楼多、维修频率高的城市尤为重要。

其次,竹棚脚手架在香港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与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建筑施工手段,也是一种手艺——“搭棚师傅”往往代代相传,他们的技术、经验、对竹子的判断,都是经过长年累月打磨而成。有人将它视作“香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不过,这些优势与情怀,在现代高楼与火灾风险面前,已显得脆弱。近年当局曾宣布,将逐步推广金属脚手架:2025年,香港发展局 表示,将在公共工程中新施工项目要求至少 50% 使用金属脚手架,以减少安全隐患。

也就是说,竹棚脚手架正在走向“末路”——但因为利益格局、传统手艺者的反对、旧楼维修量大、成本与效率考量等因素,它的淘汰并非一朝一夕。

图源:Reuters

亡人之痛,也当是最后一次警钟

这场在宏福苑发生、造成严重死伤的火灾,是对香港高密度城市安全的一次沉重警告。传统竹棚脚手架,这一曾经引以为傲的“城市符号”“手艺传承”,如今在烈火与烟雾中成为“危险隐患”的代名词。

当“竹棚 + 绿网 + 旧楼维修 + 干燥天气 + 高楼密集”这些因素重合,悲剧就可能如影随形。更可怕的是,一旦火灾发生,逃生空间、救援难度、楼宇结构老化……都可能将损失放大数倍。

如今,当局已启动刑事调查、拘捕相关责任人,也表示将审查脚手架与建筑安全标准。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这不仅是对失去的哀悼,也应成为对城市安全、防火意识、施工规范的深刻反思。

或许,我们再也不希望看到“竹棚包裹下的高楼”被浓烟吞没;也不希望下一场悲剧,只因我们还没从历史遗留的“旧习惯”中走出来。

图源: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