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19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在上海市静安区顺利召开。恒生电子联合创始人刘曙峰出席并发表演讲。
刘曙峰指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第一,日益一体化。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拥有前后端一体化服务的科技平台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第二,全面云化,为大模型应用的进一步智能化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全面数据化。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另类数据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影响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当前我们正处于巨大的数字化革命浪潮中,大语言模型将我们快速带入数智化时代,逐渐取代人的脑力工作。互联网为这一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大数据和在线化的准备,比如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而大语言模型的能力提升又会反过来推动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自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以来,数字革命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自90年代以来的发展阶段几乎与其完全同步。全球资本市场有200多年的历史,最近40年伴随着数字革命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详见图1。
图1:技术进步与资本市场
一、金融科技与财富管理市场
一是科技平台助力大型金融机构保持财富管理服务竞争力。图2展示了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金融机构如何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成功支撑其金融业务渡过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并且不断拓展。这家机构对高净值人群的财务管理服务在全球金融机构中比较领先,已经开始引入大模型提高效率。然而,在如何利用大数据强化风险管理,进一步创造价值等方面,目前大家都还在探索过程中。
图2:科技平台助力大型金融机构保持财富管理服务竞争力
二是TAMP平台支撑独立投顾模式成长为主流。图3是一家大型财富管理机构如何与时俱进应用新技术的案例。在美国,20多年前,统一的数字化账户体系开始进行跨机构服务时,独立投顾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在财富管理领域获得市场份额。到目前为止,市场上已有超过60%的资产配置通过独立投顾完成,其背后是数字化平台的支撑。独立投顾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不同金融机构注册。今天美国已有一万多家独立投顾公司。此外,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和独立投顾机构合作,利用第三方的TAMP平台进行展业。
图3:互联网在线交易系统 + 基金超市 + TAMP
三是互联网崛起带来流量端的重大变化,重构了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这家在线折扣经纪商将前端流量结合“零佣金”交易,使互联网平台从最早的折扣经纪商转型为完全的流量平台,不再从客户处赚钱,而是在获取流量后,与背后的交易场所、做市商合作获益。前端已变为“零佣金”,融资融券信用服务成本也极低,并且客户剩余资金利息非常高,完全返利给最终投资者,因为平台收益是通过流量合作的做市方式实现的。
四是智能投顾平台直接服务投资者,实现“去中介化”。特别是以指数型、被动投资型产品为主的智能投顾平台,产品直接推送给最终投资者,带来投资费率的极大下降,目前增速较快。在这一过程中,大数据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平台的投资和服务能力。
五是中美财富管理市场特征。美国处于相对稳态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大、持续增长、份额分散。而中国市场呈现分层次竞争格局,目前仍在从卖方销售模式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型。无论是银行、券商、互联网平台还是第三方机构,都在尝试建设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服务体系,以更好适应新技术时代。
二、金融科技与资产管理市场
第一,另类投资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目前另类投资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比如贝莱德收购eFront、Preqin,将其集成到Aladdin平台,面向另类资产管理人、所有人、服务商、FOF等提供一站式另类投资服务。如今另类投资已占据全球资产管理市场50%以上的利润来源。过去另类投资主要面向高净值人群和机构,互联网时代诞生出很多连接财富管理与另类资产管理的新兴平台,使得普通投资者也有机会接触另类投资。数字化的另类投资平台是否会重塑另类投资格局值得关注。
第二,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变化。目前美国资产管理市场的共同基金、ETF、另类投资规模大且增长快。然而,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仍在转型过程中,整体成本高于美国。最近中国正在推动行业降费,每年大约降费20%-30%,同时产品结构也在转型和重塑,不同资管机构正在尝试不同的数字化平台,以适应上述新变化。
图4:以IBOR为基础的一体化投资管理平台
三、金融科技与金融市场
目前金融市场交易所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投行不得不建立一个Low touch的平台,而高频量化的做市商正在获取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纽交所在美国股票交易中的市场份额从近70%下降至约15%,30%的挂牌交易量由高频做市商提供流动性,交易所已成为基础设施和数据信息服务商,传统交易业务的收入占比越来越低。中国的交易所与美国不同,是高吞吐、低延时和高可靠集中的交易市场。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中,中美交易所的优劣对比将呈现哪些新变化,值得我们深入关注。
四、运营与投研
此外,运营与投研环节也在发生变化。我认为投研是变化最剧烈的环节,也是大模型应用最直接的环节。未来智能投研对传统投研的改变值得期待。
五、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展望
一是日益一体化。不论是资管平台还是以托管为核心业务的平台,都在将交易、数据、另类等全资产类别、全市场以及全套技术工具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提供一站式服务。大量并购案例也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二是全面云化。为大模型应用的进一步智能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全面数据化。数据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另类投资数据成为行业关注热点。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影响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总结来看,大语言模型虽然火爆,但真正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应用程度不足5%,中国的应用渗透率更低,所以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在提升效率、优化客户服务、提供价值创造、风险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我认为大数据模型为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平权的机会,因为各家机构的基础能力并无太大差异,均依赖于基础厂商的服务。关键在于下一阶段如何推动应用落地。最近国内金融机构率先发布了大模型原生应用,其在优化用户体验、提高推理速度等方面的效果值得期待,也许再过几个月就能初见端倪。与此同时,它可能也会面临合规、客户接受度、大模型幻觉、数据计算不准确等方面的挑战。我认为原生应用还要3到5年才能发展到成熟期,并最终具备改变格局的能力。
展望未来,大模型算力平台将成为新一代操作系统,各种应用产业会向这些平台迁移,到时大模型会变成操作系统和底座,从而能重塑行业格局。
责任编辑:张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