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太一
孙太一专栏
美国政府的再次停摆,表面上似乎只是围绕《平价医疗法案》补贴问题的争执,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两党长期权力不对称的集中爆发。对民主党而言,预算谈判是目前为数不多能撬动政策影响力的槓杆;而对共和党来说,他们认为民调在手、选民支持稳固,因而有足够底气让僵局持续。双方都认为“时间站在自己这一边”,结果便是政府机关关门、公共服务停摆,成千上万的公务员被迫无薪休假。
两党自信“民意在我”
各自纵容“政府停摆”
这种情形在美国政治史上并非首次出现,但这次格外特殊。通常,总统会出面居中调停,试图止损。然而川普却显得格外从容,甚至有意让停摆持续。保守派内部的判断是,这一僵局短期内对共和党更有利,因为选民更容易将经济混乱归咎于国会的无能,而非白宫的决策。民主党方面当然不认同,他们引用另一套民调来证明停摆对执政党损伤更大。两边都自信“民意在我”,结果谁也不退。
但随着时间推移,舆论的焦点逐渐从政策分歧转向治理能力。航班延误、福利中断、民众抱怨声不断,原本的政治算计正在转化为公众怨气。共和党内部出现微妙动摇,部分温和派议员开始担心,这场“政治秀”可能最终演变为选举负资产。
民主党在地方选举翻盘
逆转胜源于不满川普
与国会僵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选举中民主党的普遍胜利。纽约市选出的新市长曼达尼(Zohran Mamdani,又译“马姆达尼”)成为首位民主社会主义穆斯林和南亚裔市长,这个结果在社交媒体上被热烈庆祝,被视作美国政治多元化的又一次突破。但如果仅用“进步派胜利”来概括这一趋势,恐怕并不准确。
曼达尼的当选固然有象徵意义,但从整体得票率看,民主党内的温和派候选人在其他州反而赢得更稳、更高。新泽西、弗吉尼亚等地的建制派民主党人,以明显优势超出预期获胜,这表明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中,选民倾向于支持“能治理”的务实路线,而非“理念先行”的激进政策。即便在“左翼”重镇纽约,对曼达尼的质疑声仍未消失。
民主党此次大胜的根源,其实在于对川普政府第二任期的普遍不满。许多原本支持共和党的拉丁裔选民,因为感受到移民政策的“变味”——从打击非法移民到带有种族偏向的执行方式——而转向民主党阵营。这一反弹心理,叠加川普政府在经济与社会议题上的分裂效应,让民主党在城市地区重新凝聚了反对派联盟。
全新竞选逻辑逐渐浮现
选民“不谈文化只谈荷包”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地方选举的成功,也归功于民主党策略上的转向。过去几年,美国政治辩论被“文化战争”主导——从性别议题到校园课程,争议不断。然而,民主党候选人在此次选举中普遍避免卷入这些争论,而是把重点放在通胀、就业、医保、住房成本等“钱包议题”上。这种聚焦经济的策略重新吸引了一批关键选民:那些在经济转型中受冲击、但社会观念相对温和的中产阶层与蓝领群体。
对这些选民来说,意识形态并非首要考虑,生计才是核心焦虑。川普的贸易政策和关税战曾承诺让制造业回流,但结果是物价上涨、部分岗位流失。民主党抓住这一痛点,以“稳定生活”为口号成功动员。曼达尼、AOC乃至桑德斯所代表的进步派在经济议题上话语鲜明,主张提高最低工资、扩大社会保障,这在底层选民中产生了共鸣。某种意义上,这种“左翼民生牌”正在重塑美国选举的叙事重心。
地方选举的结果并不仅仅改变了几个城市的政治版图,它还在悄然重塑2028年大选的潜在格局。共和党虽然依旧掌握三权两院,但在这场停摆中形象受损。选民的不满正在累积,尤其是那些原本支持“强政府、弱华盛顿官僚”的保守派,也开始质疑“效率在哪里”。民主党反倒在在野状态下“以退为进”,通过地方治理展示“可执行能力”。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对比。
全国政治版图隐性重组
“低频震荡”激发新可能
再往前看,选区重划将进一步影响两党力量平衡。加州的调整抵销了德州可能给共和党带来的“增席效应”,而密苏里、北卡、俄亥俄等州的边界变化又使共和党在某些地区有望获得额外席位。总体上,两党的竞争区仍然胶着,但政治博彩市场的变化已经显示民主党翻盘的概率上升至约六成。
更微妙的是党内动态。曼达尼背后是AOC和桑德斯这一进步派联盟,而温和派则依托纽森、Spanberger等人物。若民主党未来重新拿下众议院,且这得益于加州重划后的新增席位,那么纽森的党内威望势必大幅提升,为2028年的总统初选埋下伏笔。
政府停摆与地方翻盘,构成了美国政治的两极:一端是制度性的停滞与僵局,另一端是社会力量的再分配与激荡。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政党轮替的起伏,实质上却反映出美国社会在重新寻找一种平衡——既希望保持制度稳定,又渴望能回应民生痛点的现实政策。
这种矛盾也许会长期存在:停摆或许还会重演,选举仍会反覆摇摆。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的政治重心正在从“意识形态对抗”回到“经济治理”,回到普通人生活的日常困境。也许,这正是“民主的修复期”,虽然缓慢、混乱,却在不断试探新的可能。
作者孙太一是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