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作死”,大批中日航线取消,中国游客锐减

Source

当东京成田机场值机队伍蜿蜒如长龙、赴日航班取消率飙升至 65%,一场突如其来的“回国潮”正在日本机场悄然上演。这不仅是旅行计划的被迫调整,更是安全焦虑、政治摩擦与现实困境交织下的集体迁徙。中国游客正在用“提前回国”的脚步,回应一场席卷中日之间的舆论与风暴。

连日来,大量在日本的中国游客集中返程,东京成田、羽田及关西机场人潮汹涌,候机队伍排出几百米,宛如春运现场。11月24日从东京飞抵福建的一趟航班“座无虚席”,旅客中不乏原定回国者与临时更改行程者混杂,有人直言“家人催促,担心安全”。

与此同时,中日航班运力骤降。截至 11月24日,已有12条中日航线(包括南京-关西、天津-关西)全面取消,未来一周赴日航班取消率预计将在11月27日达到21.6%,其中天津-关西航线取消率高达65%。

图源:网络

在供需失衡下,机票价格迅速飙升。原价千元的经济舱票价涨至 6000元以上,甚至出现万元票价。部分航司为节省成本将宽体机更换为窄体机,如北京-东京航线运力被压缩近半,使得“回国难”成了旅客的新烦恼。

1. 政治信号引发“用脚投票”

本轮回国潮的导火索,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 11月上旬公然将台湾问题与日本“存亡危机事态”挂钩,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这一言论在中方激烈抗议下引发广泛关注,也极大刺痛了中国民众情绪。

图源:中国新闻网

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火速发布赴日旅游“谨慎提醒”,建议避免前往日本,消息发布48小时内,即有超54万张赴日机票退订,航旅平台数据显示中日航线预订量骤减。

2. 日本治安频传负面消息

安全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近日,日本成田机场曝出安检员盗窃中国游客现金案件;东京等地发生多起持械抢劫华人事件;驻日使领馆多次发布安全风险提示,美国等国也同步上调对日本的旅行警告级别。

“原以为日本安全稳定,但最近真不敢待了”,不少游客如是说。安全信任一旦动摇,哪怕樱花依旧、打折季来临,也不足以抵消心理压力。

3. 服务落差与经济不划算感

日元贬值原本吸引中国游客 “捡便宜”,但物价普涨、中文菜单溢价、“强制收服务费”等问题层出不穷,让部分游客感叹“花得比想象中多,体验却比以前差”。

更有游客在回国前特意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捐款,以表达态度。有网友感慨: “樱花再美,也美不过回家的路。”

这场 “回国潮”的反向作用力,直接冲击了日本依赖中国游客的旅游业体系:

订单雪崩 :札幌酒店订单取消超过 50%,东京银座商圈中国游客大减。

旅行社停摆 :主打中国市场的旅行社订单流失达 80%,导游大面积停工。

经济重创 :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中国游客减少将令日本旅游收入一年内减少 1.79万亿日元(约合115亿美元),拉低GDP约0.29%。

甚至连原本满员的返程航班也有部分旅客仅为 “退税扫货”短期入境,日本各地免税店喜忧参半。

中日之间的这场突发 “旅行退潮”,既是一种现实避险,也是一种情绪表达。历史早已有迹可循:

2012年钓鱼岛争端后,赴日游客骤降40%;

2017年萨德事件,赴韩游客被腰斩;

今日日本,则成了最新 “案例”。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 “升级选择权”:中亚航线热度大涨,「一带一路」国家互免签证扩展,中国游客的目的地不再单一,日本的“不可替代性”正被稀释。

图源:央视网

而在日本国内,也出现了反思声音。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批评高市言论 “必然引发中方反弹”,日本民众多地集会抗议政府挑衅,“别把我们的饭碗砸了”的呼声渐强。

安全感,是旅行的终极奢侈品。政治挑衅与治安风险叠加,当信任被瓦解,再低廉的票价、再梦幻的旅程,也留不住旅人的脚步。

从东京机场满员航班的背影,到银座空街的叹息,这场 “回国潮”不仅是一段旅程的中断,更是一种情绪的投射。每一次机票退订、每一次提前登机,都是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地缘政治画出界限,为生活选择更稳妥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