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只要少说话,就会显得很聪明

Source


聪明人少言,有城府;一般人少言,可藏拙。

得多有内涵的人,才能在暴露自己越多的情况下,越能给自己加分?

实话说,普通人几乎无法达到这种程度。

只有名山大川,灵山秀水在暴露自己时,才能成就一处风景,但水塘河沟、山包丛林,却随处可见,暴露得太明显,结局很可能是因阻碍交通而被填满、被铲平。

野花有野花的自由,只是千万觉得长在谁的途径之路上会有更好的未来。

半桶水有半桶水的累积,只要别没事儿瞎咣当,刻意引起见过大海的人的注意。

有些人,不说话还好,看上去有“内秀”,不露锋芒,深藏若虚,胸有城府,有静水流深之意;但只要一开口,交流上五分钟,就祛魅了,原来并非不露锋芒,深藏若虚,着实是胸无点墨,腹内草莽,也并非胸有城府,高深莫测,只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1

难道我们真的是不堪大用,只能修个“闭嘴禅”吗?

肯定不是,是人就有毛病,怎么可能完美呢?只要是人,就有让人发现的缺点。

普通人只是在“配置上”不利于自己。

好比说,一个聪明,有学识,有品格的人,即使出身于极普通的家庭,也不会在多说几句话后,让人迅速摸到他的底,因为他的内在雄厚,这个长板已经足够了;但是假如一个普通人,各方面都是中等,又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那么就会在说多后让人迅速意识到他的「普通」,因为没有什么长板。

除非这个家庭的教育中能够提供一种特殊的教育——社交。但基本上很难,因为大部分普通家庭中,父母的社交能力都是普普通通,更别提教育子女了。

所以说,普通人少说话就能显得聪明几分。

这绝对没有贬低谁的意思,只是在人性与自我之间选择了一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对外策略——尽量少说话,少暴露自己,就等于在给自己积累「好运」和「贵人」。

2

我们可以通过身边那些比较熟的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有「过多暴露自己」。

有2个不可言说的规律——

第一,跟你越熟的人,推荐给你的机会就越少。

俗话说,“近之则不逊,熟不知礼”。人都是「亲密生轻慢,距离产生美」。人怎么可能会把自己接收到的机会、资源推荐给自己瞧不上、不尊重的人呢?

或许对方会因为“对你能力的绝对认可/情感上的绝对偏爱”而愿意主动介绍资源。如果是前者,说明这个人比较客观理性,假如是后者,说明这个人对某件事可能存在不够负责的嫌疑。总之,只能说这种情况比较少吧。

再有,人与人之间接触久了,可能会发现大家都是「草台班子唱戏的」,连班子可能都算不上。这不一定是因为彼此能力都太差劲,而是比陌生人更能看到彼此的缺陷。但是人性偏偏又是「一旦看到对方的缺点,就会放大」。

所以,如果你身边最熟的那些人,明明手里有你需要的机会、人脉、资源,他们也能随手帮你一把,但就是迟迟没有行动,那就说明,对方不认可你,甚至怕你给他们惹麻烦。

第二,越是开始时太热络的关系,最后就越是尴尬冷漠。

之前看到很多网友讨论“过度分享自己是一种创伤”这个话题,就是说,当我们在跟别人畅谈过后,如果会出现后悔、羞愧的内耗行为,就代表我们从潜意识中意识到了——我说得太多了。

那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去表达呢?因为渴望被看见,渴望被倾听、被共情、被认可。有时候甚至只是在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喜欢”与“开心”,但这种真实的情感可能与对方并不同频,所以在沟通中会觉得“不平等”,自己像一个“舔狗”、“一个过度付出的傻子”。

心门洞开的那一刻,风与尘埃一同涌入。

倾诉时的情绪高潮褪去后,我们的理性会重新上线。它会冷静地评估刚才的行为:我对一个还算不上亲密的人,透露了只有家人才配知道的隐私。这好像超出了正常社交的边界。

在人际关系中,个人信息也是一种“权力”,过度分享意味着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地位并不稳固,过早地交出了自己的“底牌”,这会带来不安全感,感觉自己处于弱势和被评判的位置。

只有灵魂的赤贫,才渴望全然的倾泻。

“过度分享自己”其实是内在能量不足导致的“溢出”,这不是一种丰盈的给予(分享),而是隐性的索取。

我们过多的表达自己,有时候不是为了被理解,而是为了被承载,但是大多数人只是容器,不是舟楫。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很多时候,少说话,多观察,多沉淀一下,反而可以看到更多信息。

就修个闭嘴禅,也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