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中心”并非坏心眼,但却像层无形的壳,困住孩子看见世界的眼睛。让他们看不见别人的表情,读不懂世界的规则。更可怕的是,这层罩子,往往是我们亲手焊的。
你一定也认同,对孩子来说,思辨能力非常重要。
但无论应试教育还是网络信息茧房,乃至AI的出现,都与培养思辨力培养背道而驰!孩子们满口网梗,二极管思维,极易被煽动情绪的现象,让人忧心。
很多孩子都在听的博雅《新闻思辨课》,本周三上午8:30将在蓝橡树直播间进行2026年征订讲解。
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比学到任何知识都重要。听懂新闻打造最强大脑!点击预约——
“现在的孩子太自私了!”这句话,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
矛盾的是,家长抱怨孩子不懂感恩,老师头疼学生不服管教,可是孩子自己却还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我”。
这不是错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和α世代(201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比前几代更关注自我感受,但对他人和社会的感知和理解却更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习惯性忽视他人的需求,甚至把父母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为什么这一代的孩子,仿佛被真空包裹,越活越“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聚焦”的一代,
背后三大推手
全方位包办,活成了宇宙的中心
许多家长认为,这一代孩子是被惯坏的。习惯了把“得到”当作生活的默认设置,却将“感恩”遗落在成长的保护栏之外。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养育方式确实给孩子挖了好大一个坑。
作为家里的心肝宝贝,从生活的点滴细节到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父母几乎包办了一切,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以至于陷入过度溺爱的陷阱,却不自知。

为了让孩子每天都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早餐的“满分妈妈”,每天清晨早早起床,精心准备至少3种不同的食物。从营养丰富的三明治到美味可口的水果沙拉,再到热气腾腾的牛奶或豆浆,每一样都饱含着妈妈的爱意。
然而,长期在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孩子不仅嘴刁,心也刁。
有一天,当妈妈因为临时要出门,只准备了简单的面包和鸡蛋时,孩子立刻满腔怒气地抱怨道——“只有这些吗?我不吃!”
这位无微不至的妈妈,还在内疚自己今日的疏忽,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过度的保护和满足,正在悄然剥夺孩子学会感恩和体谅他人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孩子想吃某样零食,父母会立刻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马上去为孩子购买;
孩子想要去某个游乐场,哪怕路途遥远、费用高昂,父母也会想尽办法实现;
孩子见同学有新电子产品,明明有类似款还哭闹着要,父母明知无理,却总怕孩子不高兴,拼尽全力去满足。
孩子的要求总像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不讲道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而父母的妥协却像自动撑开的伞,总在心疼与焦虑中,撑在孩子头顶,却把自己淋成了落汤鸡。
久而久之,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全世界都应该围绕着自己转。

上海家庭教育调查显示,高达62%的家庭存在“孩子需求优先”的现象。
在这类过度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行为的概率,比正常家庭高出许多。
“无原则的爱,如同温室,看似温暖,却让孩子在舒适中失去了感知他人的触角。”
这种过度溺爱和包办代替的养育方式,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将孩子紧紧困在自我的小世界里。
当整个世界都在毫无保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时,我们又怎能责怪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呢?
专属特权成常态,社交经验匮乏
家里孩子越少,越容易养出自私的孩子。这话听着刺耳,却不无道理。
僧多粥少,人多娃少。
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孩子习惯了在小家庭里称王称霸,独享万千宠爱。
“小王子”“小公主”的成长轨迹里,总绕不开全家人的目光聚焦:爷爷奶奶把剥好的虾仁送到嘴边,爸爸妈妈把书包从校门口一路背到书桌前,哪怕是玩具掉在地上,都会有长辈抢先弯腰拾起。
当自己的哭声是全家的警报,自己的喜好是家庭采购清单的唯一标准,自己的日程安排都被排在家庭计划的第一位,久而久之,“等待”和“分享”就成了陌生的词汇。
毕竟从蹒跚学步起,身边就是被父母用防摔垫围出的专属天地,皱皱眉头父母就紧张兮兮地嘘寒问暖,稍有争执父母便立刻上前“主持公道”。
当习惯了世界都围绕自己转动,任何一点不顺遂都是对这份“专属特权”的冒犯,又还怎么装得下对别人的理解和包容呢?

一方面是特殊待遇太多,一方面社交经历又太少。
“周六上午奥数班,下午钢琴课;周日上午英语班,下午绘画课。” 这是许多孩子周末的日程表。平日放学就被直接接回家,周末在兴趣班与补习班之间穿梭,鲜少有在小区里和同伴疯跑打闹、为抢秋千吵红脸又和好的机会——于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就成了成长的盲区。
他们习惯了玩具永远是新的,零食从不用分享,稍有不顺就有大人出面摆平,在小组讨论时只坚持自己的方案,在班级活动中只计较个人得失——就像从未被风雨吹打过的温室花朵,既不知道争抢会让对方委屈,也不明白让步能换来友谊,更不懂集体生活需要互相配合。
当视野只局限在小小的“自我” 里时,他们就可能因为排队等待多等一秒而发脾气,因为同学不小心碰掉他们的文具而不依不饶。
那些本可以在与同伴的碰撞中被磨平的棱角,却在过度保护中,成了隔绝他人感受的坚硬壁垒,伤人伤己。

沉迷网络,活在“信息茧房”里
“再玩10分钟游戏,就10分钟!”“让我看完这个视频嘛!”如今电子设备已经成了许多孩子形影不离的“伙伴”。
社会研究学者发现,过度沉迷虚拟网络会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缺乏对现实中他人情绪的感知,加剧“自我中心”倾向。
在虚拟世界里,孩子们可以任性发表言论,不必顾及他人感受;可以随意结交新朋友,也能一言不合就拉黑;可以轻易退出游戏,不必承担后果。这种“自我狂欢”式的体验,让他们习惯了“肆意妄为”,在现实生活中也难以学会尊重和体谅。

但比起虚拟社交取代真实共情
,更可怕的是,算法推送正在让孩子深陷信息茧房。
一个15岁男孩坚信“读书无用”,因为他收到的短视频推送全是“00后创业年入百万”“学霸毕业后给学渣打工”。家长怎么劝都没用,他甚至会自以为是地反驳——“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我们每一次在视频前的停留,都会被大数据所统计,然后通过算法,精准地再次推送类似的新闻和视频。大数据所认为的“你想看到的”,变相剥夺了你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不知不觉就被牵着走,视野越来越狭隘,却还无知地认为,这就是世界“真实”的模样。
孩子不是天生就“不可理喻”的,但他接收的信息却会让他越来越封闭。

打破“真空”,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接受《文化纵横》杂志的采访,谈到了对青年成长最新的观察和思考——“今天的年青一代有个人主义的概念,有维护个人利益、个人权益的自觉性,相比我们这一代人这是很大的进步。
但需要警惕,只维护自己的利益,把维护个人利益发展到极端以后,就成了精致利己主义。”

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这类寒心的新闻——
有为了吃喝玩乐,以留学为名,骗走父亲300万的18岁女儿;
有反对母亲生二胎,逼迫母亲流产的中学生;
有因为母亲实在拿不出钱,竟在机场捅了母亲9刀的留学生;
为了能多放几天假,发微博“希望疫情再严重一点”的高中生;
为了骗取国家助学金,而伪造证明,拿了钱却去吃喝挥霍的大学生……
小则成骄纵,大则酿祸患。
当你以为“孩子还小,大了就好”,而对这份幼时的“自以为是”放任不管。那么,那个总觉得自己永远正确,听不进半句劝诫,把任性当个性,将蛮横作本事的孩子,就会像温室里的藤蔓,肆意生长却无支撑,终有可能在成年后的风雨里彻底倾覆,酿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别爱得太满,别付出太多,别保护太过。及时打破真空保护罩,拨乱反正,校准方向,才是对成长最好的守护。
1、别付出太多,把机会留给孩子
当家长代劳了一切,孩子便难以明白努力与付出的意义,缺失了独立应对问题、思索解决方案的契机。
别付出太多,把机会留给孩子,留出的不仅是任务,也是成长的空间。当孩子提出想尝试新事物,比如自己洗碗,即便可能会把水溅得到处都是,也应放手让其去做。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体会到做事的不易,学会承担责任,也能从错误中汲取经验,逐渐走出自我中心的狭隘圈子,成长为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独立个体 。
《孩子:挑战》中就提到——“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能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他人的劳动量”。当孩子亲身体验过“整理书包要10分钟”,才会明白“妈妈每天帮我收书包不是轻松事”。

2、别让孩子习以为常,让付出变得“可感知”
马桶不是自己变干净的,饭菜也不是自己爬上桌的,自己生活得如此舒适,是因为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负重前行。
别让孩子对所享受的一切觉得习以为常,而要把看不见的付出转化成具体场景。
让喜欢吃排骨的孩子一起观摩妈妈做菜的过程,从早上7点就去菜市场挑新鲜的排骨,回来后要洗三遍、焯水、再用小火炖1个小时,手上还被油溅了个小泡 —— 看似简单的一道菜背后,藏着好多的步骤,也藏着好多的爱。
当孩子能够对抽象的付出有具象的理解,才会意识到,“别人的付出是因为在乎我”,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感知。
3、走进真实世界,体会生活的多面性
孩子终归要进入真实世界,所以主动拆掉“真空保护罩”吧。
不必总把孩子圈在精心布置的温室里,不妨带他们去菜市场看看摊主凌晨备菜的忙碌,去公交站观察司机师傅重复报站的耐心,去老旧小区感受邻里互帮互助的温暖,也去街头看看环卫工人顶风冒雨的辛劳。在这些真实场景里,孩子会发现生活不只有课本里的道理和家里的周全,还有不同人的奔波与坚守。
就像《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中倡导的,让孩子在真实互动中思考“如果我是他,会是什么感受”。
当孩子亲身体会过快递员爬楼的气喘,目睹过志愿者帮扶老人的耐心,他们会慢慢明白:自己的顺遂背后,藏着许多人的付出;世界也不只是围绕自己转动,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生活。
这种对生活多面性的认知,会悄悄瓦解“自我中心”的壁垒,让同理心在心底慢慢扎根。

正如作家毕淑敏建议的那样——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