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病了,却让孩子扛下了所有。

Source

图 | 新西兰旷野的光 @miki粥

孩子,为什么拒绝上学?

试着剥开这颗洋葱。

或许会泪流满面,但愿无限接近真相。

01 厌学

小孩拒绝上学,大多时候不是因为笨,只是无法被标准教育格式化。

尽管这种模式,可能适合大多数人。

这几年厌学症越来越多,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儿童医院和北医六院的拒绝上学门诊一票难求让很多人开始觉察到: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以概念记忆主导的知识学习,以成绩为标尺做筛选的方式是反人性的,难以和小孩的自然天性融合…

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家长又会希望孩子能懂事、听话,努力地刷题,以便达到成绩的要求(比如门门100分),成为别人眼中一个优秀的学生。

这就很拧巴了。

小孩活在爹妈矛盾的教育观中,很痛苦…

有个海淀男生喜欢学数学。但他有个问题,就是每次考试都会做错一些简单的题,明明都做。

老师和父母对他的期待是清华,所以不断纠错让他大量刷题。可男生不喜欢这种枯燥的、没有意义地操作,他的心渴望的是对未知的知识的探索。

父母不同意,让他忍耐。潜意识里他们觉得:你只有考进清北,才能看到星辰大海,考不进连机会都没有…

有的孩子能忍,被升学不断萃取生命精华,投入到高考的竞争中。以至于家长普遍觉得:别人家小孩能做到的,我家孩子也能做到。

但人跟人是不一样。

海淀的男生就崩了,最后得了#双向情感障碍#。

* 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当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而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又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星辰大海没看到,一个优秀的苗子倒在了路上。

@梁鸿 《要有光》

我常觉得,一个孩子拒绝上学,可能只是他接受不了现代教育。

而现代教育模式1932年才建立,它的出现只为解决教育效率的问题(知识灌输快速制造劳动力),而并非唯一能让孩子成才的路。

但就是很奇怪,一个规则运行久了,就具备了「唯一」的正确性。

全社会不知道怎么编织出一套东西来,逻辑很严密,如果你不沿着这个轨道走你就是失败了。有个逻辑在不断告诉你,你的儿子失败了,因为他没有达到那个最高的要求。

譬如说北大清华一年在北京招的人数是有限的,人大附中的孩子也要上,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四中、101中学的孩子也要上,很多海淀区妈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肯定能上。

上不了,那肯定就是你有问题,或者你的孩子有问题。你没做到,你孩子也没做到,你就是失败的。@梁鸿《要有光》

焦虑很容易传染。

我身边不少家长,幼儿园时期很佛系,教育目标也清晰,知道怎么做对小孩更好。

但当他们进入到史家、实验、中三的家长群,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学前读了2000本英文绘本、会1500个单词,浓烈的焦虑就会扑面而来,鸡娃开始了…

在海淀,主动鸡娃的家长应该不会超过5%,他们自律且强悍,甚至可以搞出一套学习系统;剩下的95%都是被迫的,周围环境太卷,自己也不得不卷。

而孩子,在内卷里被忽略,成为家长完成清北985计划的工具。

工具会快乐吗?只会越用越废。

厌学低龄化,说明工具人的耐受性也在变差。小时候接受越多的平等教育,上学后就会产生越严重的分裂。

经常有家长发愁,小孩和老师在课堂对着干、拒绝写作业、不好好考试…

有个妈妈,儿子是班长,威信极高人也幽默,但成绩就是不行。作文50分他经常丢20分,「光这一项就跟清北无缘了」。

但他不是不好好写,而是不愿按照规范来写。他觉得满分作文很假,连自己的一半都不如,事实也确实如此。

但社会要结果,妈妈只能劝 ——

我说你写得是不错,但是你不合规范,人家不考察你在这 60分钟里多有思想、多有创意,人家是要求你精准地表达出一个东西来。规范化容易得分。@梁鸿《要有光》

有思想的孩子就会叛逆,会分裂,除非奋力找到出口,才有机会得到救赎。

图 | 吴哥窗影是须弥山 @miki粥

02 空心病

有人以为学习不好才厌学,其实厌学的群体里很多学霸。

有个女孩,成绩本来很优秀,活在周围「别人家孩子」的赞美里,也是父母的骄傲。但有一天她突然自伤,被迫停学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爹妈都疯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剥丝抽茧才发现优秀的女孩考进最好的高中,在学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还是无法阻止排名下滑。这让她恐惧考试,恐惧到认识却读不懂卷子上的字…

弦断了。

升学是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很残酷。

四中实验班首届招40个学生,20个学生会主席20个团支部书记。第一次期中考后,老师第一时间不是讲题,而是挨个做思想工作。

为什么?

因为这批孩子是从北京各区挖来的尖子生,都很优秀。但优秀的人在一起也会被成绩分出三六九等——

有人第一名,就有人得四十名。

但这批尖子生从未尝过失败的滋味,一旦垫底心态就很容易崩塌。

很多人不懂,为什么学霸比普娃脆弱?因为他们的人生目标太单一了,只有成绩和升学。

北大40%的空心病数据,

当年

震惊了很多人…

大家不明白,为什么名校里那么多聪明孩子没有目标?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自己为何努力。

有的只是过度的辅导班、无休止的学习计划、清北985的升学目标。高知父母以爱为名的控制,把孩子逼上了天台…

社会病了,却让孩子扛下了所有。

他们物质不缺,但过得却苦。

一个初中生,从早晨7点30到晚上9点半都在学习,却没有目标:辅导班是家长出钱出力;考大学是爹妈给的任务;选专业都是父母按薪资排名…

孩子的「自我」被忽略。

家长觉得:我做那么多,不都是为了你好吗?规划让你少走弯路、增加成功率。结果呢?名校毕业生,忙着考研考公。

生命对营养的汲取,主要来自「匮乏」感。但家长总是给得太多、太急、太密,好苗子都窒息了。

@中国青年报: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困惑如何找准人生方向

03

教育有时候颠覆认知。

比如,快乐教育治不了空心病。

有个北京小孩,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爹妈从来不强迫他上培训班,对成绩的要求也很宽松。因为家长认为,放养可以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结果小孩成绩两极分化,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完全提不起精神,作业也不好好做,成绩垫底。家长还静待花开,到了高一孩子开始赖床装病,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高二拒绝参加会考…

之后再也没有回到学校。去麦当劳打工也被拒,丧失了生活的热情,真病了。

其实,前两年我也尝试放养。正好搬家,就把小孩从公立转到了私立。

在我想象中,一个孩子读公立不愿学习,是因为压力大、老师严厉、课业枯燥;

但换到私立后,宽松的环境并没有激发自驱力和好奇心,孩子没有作业就会天天玩,缺乏管理的外教课一样无心学习…

我发现:一个孩子的目标感并不因彻底放手自然产生,也不会因为爹妈拼命鸡娃存在。一个人的目标感来自孩子的生活体验,从真实中汲取…

然而,社会却把中高考当成衡量他们的唯一标尺。

家长为了升学,包办了他们的一切,连家务都不让他们动手,主动割断了孩子和生活土壤之间的链接…

生命没有了营养,终究枯萎。

没考上清北,其实也没有怎么样。

有些人14岁就进北大数院,有些人28岁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有人18岁赚了第一桶金,有些人38岁还在理想的路上屡战屡败…

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者比后者更成功。

有人做过研究,大部分高考状元的社会之路,并不比普通人更加顺利。而很多知名企业家,在学生阶段却是无名之辈。

甚至有心理学家总结出了「第十名现象」。

小学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的,进入中学后位次后移的占43%;排7-15名的孩子,进入初高中后却有相当一部分位次前移,占比高达81.2%。@知乎 漫风慢慢说

学业压力更小、抗挫力更强的孩子,似乎更容易走得远。

的确。学历有价值,社会喜欢标签。

直播的时候总有家长说自己也不想焦虑,也不想鸡娃,但是没有办法——

社会是竞争的,精英没有不卷的,没有学历连麦当劳打工都不配…

然而这些焦虑和不得已,并没有帮到孩子,反而把他们推向了更黑的深渊。

一个爸爸的故事。

儿子高三,马上面临高考,可孩子说什么也不去学校。

有一天晚上爸爸进儿子房间,发现儿子站在写字桌上,窗也拉开了,一只脚就要跨出窗。他说如果他当时冲过去,他儿子可能就跳下去了。

他就假装不知道他儿子要干吗,特别平静地说,儿子你干吗,我饿了,你陪我下去吃个羊肉串。

他说他儿子在那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把腿收回来了。

他什么也没说,在儿子下来那一刻,他说他腿都软了,但是他就一点没表现出来,过去抓着他儿子的手,紧紧地握着,真的下楼去吃了羊肉串,中间也没有问他。

他说,你说到这一步,谁还去要他的成绩?孩子健健康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梁鸿《要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