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运用地震成像、微体化石分析和地球化学定年等多种方法,发现红海的巨大变化发生在短短10万年之内,在地质史上属于极为急速的剧变。在红海完全干涸时期,其与地中海的北部水源被切断,仅剩南侧靠近哈尼什群岛的火山脊阻隔着印度洋。但就在620万年前,印度洋海水突然涌入,突破南侧火山屏障,形成了一条长达320公里的海底峡谷(至今仍可见),并在不足10万年间将盐沼淹没,恢复了红海的正常海洋环境。这一事件比地中海著名的“赞克利洪水”要早近一百万年,赋予红海独特的“重生”故事。
红海的地质意义在于,约3000万年前,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地区起初是一条狭长的裂谷湖,2300万年前被地中海海水灌满,成为更宽阔的海湾。海洋生物最初在这里繁盛,如今在杜巴和乌姆卢吉北部仍可见化石珊瑚礁。但1500万至600万年前,强烈蒸发和盐度上升导致大量海洋生物灭绝,整个流域堆积了厚厚的盐和石膏层,最终彻底干涸。印度洋洪水的涌入不仅带来了新的海水,还让红海重获生机,这种生机至今仍活跃于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研究者指出,红海堪称了解海洋起源、盐层形成,以及气候与构造长期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该项发现不仅凸显了红海历史与全球洋流变迁息息相关,还证明该地区曾多次经历极端环境,但依然得以恢复并成为今日繁荣的海洋生态系统。
“我们的发现让红海成为地球上一项最极端的环境事件见证地——它曾完全干涸,随后又因灾变迅速被海水灌满,”KAUST研究员Tihana Pensa博士表示,“这次洪水重塑了整个流域,恢复了海洋环境,并建立起红海与印度洋至今不变的联系。”
该成果发表在2025年8月9日的《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论文题为“Messinian盐度危机初期红海盆地的干涸及之后的重大侵蚀与印度洋再度漫灌”。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