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华夏幸福回应「平安系代表」:不懂装懂,是要祸害公司

Source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莫老爷)

莫老爷/文

2025年11月16日,华夏幸福(600340.SH)公告称,债权人龙成建设向廊坊中院申请启动对公司的预重整。廊坊中院已决定受理对公司进行预重整。

这意味着,这家在化险脱困道路上挣扎4年多的大型房企,走到了命运转折的十字路口。

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笔者没买华夏幸福的股票,也无意对其唱赞歌或者“打板子”。在五花八门、纷繁复杂的资讯与观点里,不想误导别人,但也绝不希望被别人误导,只是尝试理性客观的理解此事。

笔者仔细研读了消息公布后的几天内,各家官方媒体、自媒体平台关于此事的发声,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之后,觉得其中大有玄机,值得细细探究。

公告发出后,一边是投资方,不少嗅觉灵敏的投资者迅速“用脚投票”,包括机构和散户,通过“买买买”,连续托举出几个涨停板,来表达他们对此事的价值评判与心理预期,另一边则是“挑刺儿方”,对此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表达批评、质疑与贬损。

多空对决本来是资本市场的常态,不同意见的充分表达,合理的批评质疑,都是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关键是看,振臂一呼,希望振聋发聩、影响大众心智的发声者们,究竟是真为了伸张正义,为民请命,还是夹带私货,引导舆论,裹挟大众,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为了能尽量的客观中立,彻底弄懂弄通其中涉及到的诸多专业问题,笔者还特意花费大量时间,专门请教了多位第三方券商机构和律所的资深从业人士,甚至包括华夏的离职与在职员工。

01

程序问题:违规还是合规?

争议之一,是预重整公告发布程序的合规问题。

华夏幸福董事(实际就是平安的代言人)王葳质疑华夏幸福公告中所述“预重整”的“无异议”的合规性,称未报请债委会、董事会、公司股东大会审批,并称公司预重整过程中,其本人不知情,未得到通知。

对此,华夏幸福董事冯念一发表了看法:

“上市公司预重整有两种申请模式,一种是被债权人申请,一种是上市公司主动申请。被债权人申请的不需要开董事会、股东会;只有上市公司主动申请的,才需要提交董事会、股东会审议,这是上交所《自律监管13号指引》第9条明确规定的。

对于债权人申请的,公司无论是否对申请有异议,最终均应由法院判断是否受理预重整,公司无权决策,更谈不上需要提交董事会或股东会审议。

特别的,我们可以看到《自律监管13号指引》第12条还规定了,如果公司对债权人申请有异议的,要披露异议内容,也没有要求提交董事会或股东会。

证监会、上交所的规定很清楚,上市公司应当在知悉被申请预重整、法院裁定受理预重整事项时即进行披露,这是法定强制义务,不需要提前上董事会、股东会。我本人在公告对外发布前也并不知悉,但作为董事,我非常理解这是信息披露的基本常识,并不存在绕过董事会的情况。”

为此,笔者询问了律所的律师,其表示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13 号——破产重整等事项》及华夏幸福《公司章程》,按照这些可公开查阅的规章制度,无异议表态确实无需提前履行董事会、股东大会审批程序,也无需报请债委会的规定。

从事企业重整业务的律师朋友介绍,在多个上市公司预重整和重整案例中,多家上市公司“无异议”表态亦未履行董事会、股东大会审批程序,亦未报请债委会。

02

真实还款能力:究竟有没有钱?

争议之二,是围绕华夏幸福的真实还款能力。

有质疑者指出,华夏幸福账面上躺着24亿元现金,却不予偿还申请预重整的供应商龙城建设公司417万元欠款,认为这不符合缺乏清偿能力特征。

一位关注二级市场从业人士告诉笔者,上市公司一边账上躺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现金,一边丧失偿债能力而陷入债务违约的境地,这在资本市场上十分常见,因为很多上市公司的这些现金,都是不可动用的。

比如房企账上的资金,很多都是住宅预售监管资金,还要维持公司正常经营,实际可动用资金,可能早就寥寥无几。

根据最新报表,华夏幸福总负债高达2647亿元,龙城建设公司债权仅为欠付众多债务中的一笔。

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余额24.24亿元,主要为住宅预售监管资金,因此通俗来说,华夏幸福还真是没钱还债。

一位华夏幸福员工向笔者介绍了,华夏内部资金的真实情况。

作为一家出险房企,资金究竟紧张到什么程度?高管降薪80%-90%,中层降薪50%-70%,年终奖取消、干部津贴取消,原来的食堂等各类福利全部取消,原来的文体活动全部取消。

此外,公司已拖欠很多部门的公务交通费几个月没报销,需要使用公司打印机的办公用纸,必须到前台说明打印需求,需要几张纸就领几张纸,不能多领,此外,办公用品的笔用完了,行政后勤不再提供新笔,只能提供笔芯,自己换到笔筒上。

由此看来,偿还龙成建设这417万,还真难言轻松。

03

债务规模变化:上升还是下降?

此外,还有观点涉及华夏幸福这几年的经营情况。

批评者认为,华夏幸福协议重组签约率高达87.9%,但实际债务却越化越多

笔者查询了华夏负债变化情况,2020年底的时候,华夏幸福总债务4255 亿元,到了2025年9月底,华夏幸福总债务变成了2647亿元,债务规模没有增加,而是明显下降。

从这点来看,这些批评者要么是不小心给搞反了,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减少说成增加,目的就是通过唱空和批判来施加某种压力,在谈判桌上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04

客观分析:不被浮云遮望眼

评判是非曲直,一定要中立客观,一碗水端平,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

市场是试金石,如果一个企业具备重整价值,那留得青山在,让困境中的企业保留生存的希望和继续发展的可能,让企业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如果这个企业不具备重生的希望,那么市场也自然有优胜劣汰的机制。

在企业命运未定之际,没必要急于把黑的说成白的,混淆视听,裹挟民意,通过贬损一个还在挣扎求生过程中的企业,来达成自己的一己之私。

把惯例说成特例,是不理性,把下降说成上升,是不客观,把置换带说成“置换贷”,是不专业。

这种不理性、不客观、不专业的做法,恐怕最终也不会如愿以偿。

这家A股上市公司曾经是借壳上市后10年百倍,让无数投资人赚得盆满砵满的A股大白马,企业巅峰时,投资人分钱数钞票时,没必要把企业捧上天,说其是慷慨高尚的绅士圣人;现在企业从成功巅峰到了困境谷底,也没必要一棍子打死,把他说得一无是处,说成是心黑手狠的黑店奸商。

因为企业还是同一家企业,团队还是同一批团队。

这就好比,一个人从富人落魄了,变成了穷人,我们就以前说他是好人,现在就是坏人。他以前可能没那么好,现在也没那么坏。

再次强调,笔者没买华夏幸福的股票,也无意为其站台唱赞歌。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自有公论。

还是重复开篇那句话,合理的批评质疑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关键是看发声者们究竟是真为了伸张正义,为民请命,还是夹带私货,引导舆论,裹挟大众?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属实没有必要。

总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A股大型上市公司通过重整而脱困重生,前面有金科,还有海航,前后也有一百多家了。

可以肯定的是,华夏幸福作为一家出险房企,其风险久拖不决,甚至清算消失,鸡飞蛋打,对任何相关方都没有好处。

让其尽快脱困重生,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符合经济社会大局。

这家企业早日正常化一天,能多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在给债权人、股东在内投资者多一分收益,给企业员工、供应商及他们的家庭多一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