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赢得“TACO交易”的国家出现了:巴西!

Source

  华尔街见闻

  巴西强硬回击特朗普关税威胁,成功赢得部分豁免。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决策模式可分为“霸权目标”、“地缘经济战略”和“可调整战术”。巴西的胜利验证了“TACO”的说法,表明面对霸凌时,坚决抵抗比奉承更有效。

  四个月前遭遇特朗普40%额外关税威胁的巴西,成为第二个通过强硬姿态赢得关税豁免的国家。这一结果验证了“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特朗普总是会退缩)的说法,也为其他国家应对白宫政策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0日,美国白宫宣布,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修改对从巴西进口商品的关税范围。部分商品40%从价关税维持不变,但鉴于谈判取得进展,对美东时间11月13日零点后进入美国的特定巴西农产品取消附加从价关税。白宫称,此举旨在平衡国家安全关切与推动对巴贸易关系发展。

  此前,巴西总统卢拉拒绝向白宫压力低头,坚决捍卫司法独立,前总统博尔索纳罗已被巴西法官送入监狱。巴西的强硬姿态最终换来了关税豁免。

  这一转折背后,是白宫对美国国内生活成本压力的日益担忧。而巴西的胜利揭示了白宫决策的深层逻辑:尽管特朗普的政策充满反复无常,但其背后存在清晰的目标层级——以“让美国再次伟大”为核心的霸权追求是目标,地缘经济政策是策略,而关税威胁、戏剧性表态等则只是可以随时调整的战术工具。

  强硬姿态的回报

  白宫此次政策转向的核心驱动力,似乎是其对美国国内生活成本压力日益增长的忧虑。

  近期调查显示,随着特朗普总统支持率的下滑,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同步走低。据分析,特朗普的团队正在紧急寻找降低食品杂货价格的方法,而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正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政策选项。因此,对巴西农产品取消惩罚性关税,可以被视为白宫为缓解国内通胀压力所做的务实调整,其国内政治考量已优先于对巴西的惩罚意图。

  巴西的胜利为各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经验:面对霸凌行为时,强硬或许比奉承更有效。

  分析指出,霸凌者往往会对实力做出反应。与瑞士一度派遣高管携带礼物、卑躬屈膝地与特朗普会面以求降低关税的做法不同,巴西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其强硬姿态与别国的策略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坚决抵抗来争取有利结果。

  解读白宫模式:目标、战略与战术

  要理解特朗普政府的行为模式,必须区分其“目标”、“战略”和“战术”。尽管特朗普的政策常被批评为反复无常,甚至被归因于个人性格,但其背后存在一套可被解读的逻辑。

  据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Gillian Tett分析,特朗普的本能“目标”始终围绕其“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号。

  在这一目标下,其顾问们将本能转化为“战略”,其主旋律是“地缘经济”决策。这意味着白宫倾向于使用经济工具来巩固霸权,将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和个人恩怨等问题混为一谈。例如,试图用关税迫使巴西释放Bolsonaro,或其盟友威胁对挪威征收关税,原因是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宣布从卡特彼勒公司撤资。

  而在这一切之下的是“战术”。这些战术借鉴了特朗普在商业交易中的惯用手法,包括霸凌、威胁、戏剧化表演、政策摇摆以及其前战略师Steve Bannon所说的“信息淹没”(flood the zone)策略。这些引人注目的战术旨在获取交易筹码,但不应与更深层次的战略或目标混淆。

  “TACO交易”的逻辑

  正是因为这些戏剧化的举动通常只是战术,而非根深蒂固的目标,白宫才能在它们事与愿违、或出现更优先事项时,毫不脸红地迅速转向。“TACO交易”的现象由此产生。

  当一项关税威胁可能引发国内物价上涨,从而损害其政治根基时,白宫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它。这就是巴西关税威胁上周突然消失的原因,也解释了特朗普为何在猛烈攻击新当选的纽约市长Zohran Mamdani后,又能迅速拥抱他。尽管有人可能认为这种分析是在“粉饰”白宫,但关键在于区分信号与噪音。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责任编辑:于健 SF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