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
随着英伟达CEO黄仁勋等科技领袖越来越多地提及这一概念,投资者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持续升温。本月早些时候,黄仁勋发布了一系列用于人形机器人开发的新技术,并宣告“通用机器人时代”的到来。
在机器人制造方面,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项目“擎天柱”(Optimus)似乎在美国领先,其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计划今年生产大约5000台。
电动汽车一幕再次上演?
不过,尽管马斯克雄心勃勃的计划可能会让其在Apptronik、波士顿动力等美国竞争对手尚未进入大众市场的情况下占得先机,但他将面临一个熟悉的竞争对手:中国。
上个月,杭州宇树科技曾通过电商平台京东短暂向消费者销售过两款人形机器人。上海公司智元机器人计划在今年生产5000台机器人,和特斯拉的目标一致。
黄仁勋在CES上宣传人形机器人
专家指出,就像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开始在年收入上超越特斯拉,利用价格优势冲击对手一样,类似的局面也可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上演。
独立研究与分析公司SemiAnalysis的分析师雷克·克努特森(Reyk Knuhtsen)表示:“中国有可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复制其在电动汽车行业所制造的颠覆性影响。然而,这一次,这种颠覆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单一行业,可能会彻底改变劳动力本身。”SemiAnalysis专注于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分析。
价格优势
摩根士丹利在2月份的研报中估计,根据配置和下游应用需求的不同,人形机器人当前的制造成本可能介于每台1万美元到30万美元之间。
然而,克努特森表示,凭借更强大的规模经济和制造能力,中国公司已经在价格上削弱了美国对手的竞争力。
例如,宇树科技在5月发布了面向消费者的G1人形机器人,起售价为1.6万美元。相比之下,摩根士丹利估计,特斯拉的Optimus Gen2人形机器人销售成本可能约为2万美元,而且前提还得是特斯拉能够扩大生产、缩短研发周期,并使用来自中国的高性价比组件。
今年1月,宇树科技在机器人领域引起了轰动。当时,该公司16台性能最为出色的H1人形机器人在春晚上与一群人类舞者一起庆祝春节。
技术进展快
有迹象表明,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远不止于此。摩根士丹利在2月份的研报中指出,过去五年,中国在涉及“人形机器人”的专利申请方面位居全球首位,共申请了5688项专利,远高于美国的1483项。
而且,小米等大型公司以及比亚迪、奇瑞和小鹏这样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也在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继续展现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创业公司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本地应用机会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称。
美银全球研究部大中华区汽车和工业研究主管李明勋(Ming Hsun Lee)指出,中国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一个重要行业,因为它们有潜力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我认为在短期内,也就是三到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会看到人形机器人首先应用于生产线上,以替代部分工人;从中期来看,我们会看到它们逐渐渗透到服务业当中。”他表示。
马斯克曾预测,2025年,将有超过1000台或几千台擎天柱机器人在特斯拉工作。然而,比亚迪、吉利等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已经在其工厂部署了一些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
李明勋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组件成本将下降得“非常快”。他还指出,中国在这类组件的供应链中占据大约70%的份额。
美国全面落后
根据SemiAnalysis在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宇树机器人G1是“当前市面上唯一可用的人形机器人,完全不含美国组件。
报告警告称,中国是唯一一个有望从智能机器人系统(包括人形机器人)中获取经济利益的国家,这“对美国构成了生存威胁,因为美国在各个方面都落后了”。
“为了迎头赶上,美国公司必须迅速调动强大的制造和工业基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通过盟国……对于特斯拉和类似公司来说,开始将组件采购和制造重新迁回本土或友岸外包可能是明智的选择,这样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SemiAnalysis分析师克努特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