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调研,机构扎堆去哪儿?

Source

  国庆假期前夕,机构调研步履不停,为节后“秋播”寻找优质标的和投资机会。

  上海证券报记者关注到,节前一周(9月22日至9月28日),约200家上市公司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其中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公司频现调研榜单前列,折射出机构四季度投资布局的新路线。

  从调研内容来看,上市公司四季度及未来经营发展的最新规划,成为机构追踪的热点。同时,上市公司的订单、产能及海外布局情况也备受关注,多个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呈现向好态势。

追问机器人与AI新布局

  机构调研动向往往能折射出市场资金偏好。整体来看,电子、AI、电气设备等硬科技板块获机构广为关注。与此同时,不少创新药公司凭借长期逻辑,也受到多家机构的密集调研。

  从受关注程度来看,精智达是9月22日至9月28日期间最受青睐的公司,累计接待近150家机构集中调研。

  机构投资者目光聚焦于精智达目前的算力芯片测试业务进展。精智达透露,公司具备SoC测试机的长期战略技术储备。在AI时代,算力芯片和存储芯片的结合会更紧密,需要设备厂商及测试厂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存在巨大的业务机会。公司将与下游客户紧密合作,提供高端算力芯片测试方案。

  “半导体检测测试设备作为AI时代的设备基座,公司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精智达介绍整体业务战略布局时表示。据悉,公司围绕AI时代需求构建完整产品线,在AI时代核心需求存力+算力+存算一体和人机交互进行战略布局,围绕中国市场、客户需求及发展优势进行业务拓展。

  今年以来,机器人、AI、创新药等板块持续活跃。记者注意到,除精智达外,精工科技高伟达信立泰等公司均被问及相关业务的进展。

  9月23日,蚂蚁数科与高伟达签署协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标直指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在银行业及金融科技领域的市场机会。

  “AI大数据是金融科技未来核心赛道,IDC预测2025年全球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将破4500亿美元,中国增速达18.7%,市场空间庞大,但需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蚂蚁数科非常看好银行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前景,也需要高伟达这样的合作伙伴的共同发力,把市场做大做好。”高伟达在接受调研时表示。

  AI技术在生物制药生产领域的应用亦在不断深入,进入临床试验的AI药物分子快速增长。信立泰表示,目前的AI应用多集中于优化早期分子设计、临床编程、医学写作等,为提高研发效率提供帮助。

精工科技则透露了未来在机器人方面的战略规划。据介绍,精工科技研发团队在第一代单关节(髋关节)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的基础上,迭代和优化升级的第二代外骨骼机器人已完成测试和定型,争取尽快形成量产。目前,公司正持续开展多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设计研发与试制工作,未来达到机器人产品多品种、系列化、产业化的研发目标。

紧盯订单产能饱和度

  进一步梳理机构调研内容可见,公司第四季度及中长期的产能规划、订单储备情况,以及海外市场拓展布局,成为机构重点关注的话题,多个行业公司披露了积极进展。

  从订单与产能维度看,一批企业明确透露未来一段时间“订单充足、产能饱和”的现状,不仅印证了自身业务的强劲势头,更彰显出所属行业的旺盛活力。

  在电子产业领域,随着算力、高速网络需求的持续攀升,PCB(印制电路板)业务迎来发展机遇,多家相关企业加速产能释放。以深南电路为例,公司PCB新增产能主要来自新建工厂和原有工厂技术改造,其中新建工厂包括南通四期和泰国工厂,南通四期预计今年四季度连线,泰国工厂目前已连线。同时,公司还通过对现有成熟PCB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打开瓶颈,提升产能。

  线缆领域则有公司遇到了“订单追着产能跑”的情况。华通线缆近日接受机构调研表示,目前国内线缆板块、油服领域在手订单充足,主要是产能限制公司不能接受更多的订单。目前,公司在进行产能扩建、供应链等信息化系统更新升级。

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当升科技,在产能与销量上实现“双突破”。2025年上半年,当升科技磷酸(锰)铁锂产品销量同比实现大幅提升。公司近日透露,其首期二阶段项目年产8万吨产线设备安装调试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2025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建成后,公司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总产能将增加至年产12万吨。

  除了聚焦国内订单与产能布局,不少企业在调研中披露了海外市场拓展的新成果,展现出“走出去”的强劲动力。

  “本年度,公司海外子公司订单饱满,利润大幅提升。公司拟再投资建设冷精轧项目,进一步扩大海外产能3万至4万吨。”明泰铝业表示,本年度铝锭价格维持在高位震荡,离不开整体需求的支撑。今年夏季整体呈现淡季不淡态势,公司月销量维持高位水平。

沪电股份沪士泰国生产基地于2025年第二季度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在AI服务器和交换机等应用领域,已陆续取得客户的正式认可。公司透露,随着客户拓展及产品导入的逐步推进,该基地产能将逐步有序释放,并进一步验证其中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为产品梯次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预期2025年末可接近合理经济规模,为后续经营性盈利目标的实现筑牢根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