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中国巨头142亿砸向英国!出海背后的真正考验,远比你想的残酷...

Source

北海的海风强劲,却不及中国风电企业明阳智能在苏格兰的投资势头强劲——142亿元人民币,一场逆风而行的全球化豪赌正在上演。

10月12日,中国风机制造商明阳智能发布公告,拟斥资15亿英镑(约合142亿元人民币) 在英国苏格兰建设全产业链一体化风电制造基地,这一金额刷新了中国风电企业在欧洲制造投资的纪录。

Reuters

1

142亿投资背后的三层考量

根据计划,这个项目会分三步走:第一期投资7.5亿英镑,先建造生产叶片和机舱的工厂,预计2028年底就能投产;第二期会扩建产能,重点服务浮动式海上风电;第三期再上马控制系统、电子设备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基本能把整个产业链都打通。

据悉,目前公司已经看中了几个厂址,其中最有希望的是苏格兰因弗内斯附近的阿德赛尔港——地理位置好,基础设施也很完善。

就在上个月,明阳刚和英国清洁能源企业 Octopus Energy 签了合作协议,双方打算探讨在部分风电项目中使用明阳技术的可能性。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目前,明阳已经和英国政府、苏格兰政府进行了深入讨论,还和英国国家能源公司、国家财富基金、苏格兰国家投资银行、英国王室地产署和英国出口信贷署都有过详细的商业磋商。

Octopus energy

可以说,这不只是一个投资项目,更像是一场跨国“绿色联盟”的开始,也意味着中英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正走向一个新阶段。

事实上,明阳智能的苏格兰项目绝非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进军。该项目选址苏格兰阿德西尔港,紧邻北海风场集群,这里是英国规划的浮式风电核心枢纽。

项目将分三个阶段推进:首期建设风电机舱与叶片制造厂,预计2028年底实现首批投产;第二期扩建生产线,加速英国漂浮式风电技术的规模化生产;第三期进一步扩展至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及其他关键部件的生产制造。这种全产业链布局既响应了英国“供应链本地化”政策要求,更构建了难以替代的竞争壁垒。

Reuters

而明阳智能早已为这场豪赌埋下伏笔。2022年,公司在伦敦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成为首家登陆伦交所的中国民企。募资不只是为了融资,更是为了获取“本地企业”身份,为今日的投资铺平道路。

2

雄心背后的供应链困境

英国政府对清洁能源的雄心与本土供应链的现实能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2025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清洁能源产业部门计划》,提出到2035年实现清洁能源年度投资翻番,力争将英国打造为“清洁能源超级大国”。

英国计划到203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在当前基础上翻四番,这意味着从目前的约15GW增至约60GW。

Financial Times

然而现实骨感,英国本土风电装备制造能力明显不足。根据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部发布的《2030年清洁电力行动计划》,英国希望在2030年前将25%的关键风电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但目前英国在大型叶片、机舱和塔筒等环节产能薄弱,能供应的设备不到项目需求的40%。

英国本土供应链短板已成为冲击2030目标的掣肘之一。2023年英国第五轮海上风电CfD招标甚至因价格飙升和供应链瓶颈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The Guardian

反观明阳智能,成立于2006年,于2019年在上交所上市,如今已成长为中国风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明阳智能以12.2GW的新增装机容量位列全球风机市场第四位。2025年上半年,明阳智能营业收入达171.43亿元,同比增长45.33%。

Yicai Global

然而,但其净利润却同比下降7.68%,反映出风电行业面临的低价竞争压力。

明阳智能的海外业务目前贡献甚微,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业务营收仅3.67亿元,占比不到2%。这一数据更加凸显了此次英国投资对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性。

3

豪赌路上的不确定性

对英国而言,这一投资直接创造了1500个就业岗位,后期还可能新增1500个间接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该项目能填补英国本土漂浮式风电产业链空白,助力其实现“清洁电力超级大国”目标。

而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次投资意味着从“产品出口”到 “产业扎根”的转型。 明阳智能的示范效应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同行已在欧洲有所布局,若跟随推进制造基地建设,中国风电产业将形成“技术标准输出+本地化制造+供应链协同”的新优势。

当然了,这笔巨额投资背后潜藏着多重风险。比如呢,美国政府在6月份就中国风机制造商参与英国海上风电场建设一事向英国政府表达了“关切”,并声称中国公司的设备存在安全风险。 此外,欧盟对“非市场经济体”企业的审查也日趋严格,反正就是腹背受敌吧。

Husum Wind

更重要的就是钱的事儿。这钱怎么花,都花在哪?15亿英镑投资中,首期7.5亿英镑需在2028年前投入,而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仅6.10亿元,自由现金流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 截至2025年上半年,明阳智能总资产908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70%;现金余额仅105亿元,连一半投资都无法覆盖。

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同样不容小觑。欧洲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3-4倍,苏格兰风电人才储备虽较充足,但高端技术人才仍存在缺口。 此外,跨文化管理、环保合规等问题同样棘手,英国对海洋生态保护的要求远高于中国,项目需建立更严苛的生态监测体系。

只能说,这次合作折射出了一个状态:英国需要中国的效率,中国需要英国的舞台,这是一场基于现实需求的“联姻”,当然,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

现在,中国企业出海这件事,早就不是当年那种“把产品卖出去”那么简单了。过去是靠价格、靠规模,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玩的是一套更深层次的“全球本地化”战略:一边扎根当地,一边整合全球资源,既要做市场的参与者,也要做生态的建设者。

你看汽车行业就是个典型例子。比亚迪、奇瑞这些老牌车企已经不满足于整车出口,而是在海外一步步搭建完整的生产和研发体系。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建的电动车工厂,不只是把产能搬过去,而是把技术标准、管理体系,甚至品牌文化一整套都带过去,让自己真正变成本地产业的一部分。

BYD

出海浪潮不只限于制造业,比如SHEIN的“小单快反”模式,把中国400多个服装产业带和全球时尚市场直接连在一起,打出奇效。Temu则凭借平台的资本实力和数据算法,用极致低价和强势营销在全球市场一路狂飙。

当然,也有不走效率路线的,比如泡泡玛特,这个走的就是情绪价值了,打造了像Labubu这样的全球爆款IP。

Popmart

你可以延迟交易,但延迟不了风。在逆全球化的高墙下,制造业正在悄悄找到新的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