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疯传!在英国上公厕千万别碰这个!医生紧急警告,网友崩溃:再也不敢用了...

Source

人有三急,真急起来,谁都得低头。

想必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时刻:走在街上突然 闹肚子 ,只能一路狂奔冲进最近的公厕。好不容易解决完人生大事,顺手去扯那卷公厕纸 —— 这动作熟得都不用大脑。毕竟我们又不是哆啦 A 梦,谁会天天随身带卷纸?

但最近,网上一条条 “ 诡异提醒 ” 正在传遍全球:

下次上公厕,先别急着擦!请先 —— 验货。

Unsplash

因为有人在世界各地的公厕里发现 —— 那些看起来 “ 人畜无害 ” 的卷纸上,竟然密密麻麻布满针孔,还有可疑的血迹。听起来像恐怖片桥段?抱歉,这事儿真的在现实中上演了。

1

让人后背发凉的“针孔厕纸”

前几天, 悉尼 29 岁的姑娘 Chloe Andrews 某天沿着风景优美的 Nepean 河散步,结果肚子突然发出紧急警报。她赶紧钻进附近的公共厕所。就在她转身关门时,一不小心撞到了厕纸盒 —— 只听 “ 咔哒 ” 一声,纸盒整个掉下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直接刷新了她对世界的认知。

那卷掉在地上的厕纸上,布满了细密的小孔,有的孔边还粘着干涸的暗红血迹。她愣了几秒,脑子里闪回起曾经在网络上看过的帖子:一些注射毒品的人,会把针头插进厕纸卷里清洗针管里的血液。

TikTok

可她万万没想到,这种听起来 “ 离自己十万八千里 ” 的事,竟然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悉尼的阳光之下。

Chloe 吓得赶紧拍了视频上传社交媒体,提醒所有澳洲人 ——

“ 上公厕前,一定要检查厕纸! ”

她特别点名:有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小心,千万别让小朋友单独上厕所。 因为孩子天生好奇,遇到卷纸还可能去摸 …… 那后果真不敢想。

视频发出去后,网友直接炸了。

评论区充满 “ 后背发凉 ” 的声音: “ 恐怖片成真了! ” 、 “ 我昨天才刚用过! ” 、 “ 这下真不敢随便上厕所了 ……”

其实,在 Chloe 事件前,美国社交媒体上早有人拍到类似视频 :

TikTok

TikTok

有人在加油站的公厕拍到带血的卷纸;有人声称在公园里发现过被针戳过的厕纸。只是大多数人都觉得 ——“ 那是美国的事儿,离我很远。 ”Chloe 这次算是给所有澳洲人当头一棒 —— 原来 “ 地狱模式 ” 就在家门口。

虽然医生后来出面安抚,说通过干涸血渍感染病毒的几率 “ 极低 ”,但 Chloe 依然后怕。 “ 即便几率再低,也不是零。万一出事,那就是一场彻底的悲剧。 ”

她的提醒最终让更多人意识到:公共卫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每个人都可能踩到的雷。

2

医生的一条视频,引发全民“厕纸恐慌”

其实这样的事情去年就在英国引起过一阵风波,去年 9 月,曼彻斯特一位全科医生 ——Sermed Mezher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他展示了一卷布满划痕和血迹的公厕纸,严肃地说:

“ 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厕纸,请千万别用。这可能是吸毒者用来清洗针头的 , 也 可能沾有艾滋或肝炎病毒。 ”

这话一出,网友们当场炸锅 , 视 频播放量 直接 突破两百万 。

类似传言并非首次出现。早在 2019 年,就有人晒过类似照片,说是在培训课上被提醒的 —— 上厕所前一定要检查厕纸。

Daily Mail

但这次的热度太高,很快有专家站出来 “ 泼冷水 ” 。英国艾滋病与性健康慈善机构 “ 泰伦斯 · 希金斯信托基金会 ” 的医学主任 Kate Nambiar 博士直接辟谣: “从来没有人因为厕纸感染艾滋或肝炎。没有。”

她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这是因为艾滋病毒在体外无法存活很长时间。一旦艾滋病毒暴露在空气中,它就会迅速减弱并死亡,只有当它通过体液(如血液、精液)直接从一个人的身体进入另一个人的血液循环时,才会发生传播。

BBC

而乙肝和丙肝病毒虽然在体外存活能力更强一些,但 “ 干燥 ” 这个过程会使病毒失活,因此通过一张干燥的、带血渍的厕纸来传播,在 “ 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 。

该基金会还提供了数据支持:在英国,绝大多数艾滋病毒感染是通过性行为发生的,仅有极少数(去年仅占 1.7% )是通过注射毒品感染,母婴传播则只占 0.5% 。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通过厕纸感染的风险,在真实的流行病学数据面前,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BBC

在巨大的专业压力下, Dr. Mezher 随后删除了原视频,并发布了新的回应。他承认自己 “ 确实夸大了一些细节 ” ,但他也为自己辩护道: “ 但我做得还不够,当然,即使没有感染病毒,也没人愿意使用沾有血迹的卫生纸。 ” 这句话,或许点破了这场风波的真正核心。

看完这两起事件,我们得到的启示,其实远不止 “ 别用公厕纸 ” 这么简单 , 而是 提醒所有在海外生活、旅行或留学的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细心和习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从你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就该学会 “ 预判风险 ” 。

Forbes

上厕所时随手瞄一眼厕纸、锁扣和地面;坐地铁时留意紧急出口;晚上出行尽量走灯亮、人多的路 , 这些 小小的举动 其实都在悄悄给自己加一层防护。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观察人 , 如果你对某个地方或某个人有不舒服的感觉,请相信自己的直觉,及时离开。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别因为怕麻烦就忽视了潜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