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酮产业链持续扩张 将阶段性利好、周期性压制纯苯

Source

【前言】

2024年,苯酚在纯苯五大下游中占比提高至17%,全年产量高达543万吨,增速近28%,同样为纯苯需求增长贡献了一份重要力量。本文继续自下而上去深入了解酚酮-双酚A-PC产业链发展情况,并展望未来行业格局。

下图显示,苯酚和丙酮下游较为分散,但最大下游均为双酚A,而68%左右的双酚A会被用作生产PC材料,进而流向电子电器、汽车、板材等终端领域,因此要了解苯酚的需求端,就需进一步梳理清楚双酚A、PC以及终端领域的增长潜力。

1、快速扩张下国内PC替代进口,然行业景气度有所下滑

PC(聚碳酸酯)是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无色透明,具备优良的抗冲击性、耐热性、光学性,在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长速度最快。用途方面非常广泛,比如电子电器的外壳、机体以及重要零部件都会采用PC材料,比如汽车的照明系统、仪表盘、零部件等也会采用PC材料,再比如PC板材性能优越,可用于建筑领域,此外PC还可以用来制作容器、头盔、防护面罩、医药包装等产品。

而在上述所有用途中,近些年贡献较大的是占比32%的电子电器和20%的汽车,电子电器中电脑、手机等产量增长有限,甚至2022年及以后出现减量,家用电器及汽车才是增长快的下游领域。

据统计,2021年起汽车年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全年汽车总产量增至3155.93万台,近4年年均增速在6.4%,为PC需求提供重要增量,其中发展较为迅猛的主要是新能源车,政策积极引导下车企纷纷加大新能源汽车方面投资。此外,2023-2024年家用电器产量增长势头迅猛,2024年空调、冰箱和洗衣机实际产量分别高达201,57.85万台、9,770.4万台、8,971.7万台,合计后测算增速在15.8%,家电领域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以及出口增加。

年度级别来看,政府端对于提振消费的信心仍较强,相应的政策仍将被积极推行,但负面影响因素也存在,如出口贸易可能出现摩擦,并且汽车、家电均属非耐耗品,近两年的高产高销可能会透支一部分需求,此消彼长之下我们预计汽车、家电等产品仍能维持正增长,但增速有概率会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再聚焦到PC行业发展情况,国产挤出进口的特征十分明显。2018年以前,中国PC产能尚不足100万吨,完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70%的需求要依赖进口去满足,而2018年以后PC新项目不断上马,2018-2024年间PC产能复合增长率高达20%,2024年PC产能和产量分别增长至381万吨、320万吨,相较于2018年均增长3-4倍。在此期间,中国PC进口依存度呈现趋势下滑走势,2018年进口依存度高达65.5%,而到了2024年进口依存度仅有21.7%,进口量从高峰缩减了一半左右的量。

2023-2024年期间,PC生产端还出现开工率不断提升的现象,与此对应带来的则是进口缩减、出口增加,虽然近两年终端增速有所加快,然后观测PC环节利润波动可以发现,PC供需双增之下供应增长更多,利润从2023年初的超2000元/吨一路下滑,2025年至今一直在0轴附近徘徊,由此可见PC行业景气度近两年有所下降。

2、全产业链利润下滑,双酚A环节压力最大

继续盘点双酚A的行业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双酚A和PC呈现出很多共同特征。

一是双酚A和PC一样2019年至今处于高速扩张时期,只不过双酚A产能增速更快,2019-2024年间双酚A复合增长率高达28.5%。与此同时新装置落地时间更为集中,2021年及以前每年新增产能不超过50万吨,2022年及以后投放产能量级大大增长,单就2022年一年投放的新产能就高达165万吨,截至目前双酚A行业一共拥有593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350万吨都是在2022-2024年落实的。

二是双酚A和PC进入高速扩张后,进口均被国产大量替代,进口依存度持续下滑。双酚A的进口高峰期出现在2019年,当年总共进口量在60.62万吨,依存度在29.5%,随后逐年下滑,截至2024年国内双酚A消费已经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进口量仅在5.1万吨,依存度下滑至1.2%。

三是双酚A供应增长速度同样超过需求增速,行业景气度在2022年开始明显下滑,环节生产利润从2022年初近6000元/吨的高点一路跌至亏损区间,2023年开始行业就处于长时间单环节亏损状态当中。不同于PC的地方在于双酚A开工并未出现明显提升,反而在产能增长后有所下滑,此外双酚A生产利润下滑幅度更大。

中国所有的苯酚均采用异丙苯法生产,一般来说在投入0.92吨纯苯和0.505吨丙烯后,可产出1吨苯酚和0.62吨丙酮,换而言之,所有具备苯酚生产能力的企业都会产出丙酮产品,因此研究过程中往往会把苯酚、丙酮结合起来分析,如利润、开工等指标。

趋势上来看,苯酚、丙酮供给端变化与双酚A和PC并无明显不同,区别仅在于不同年份投产节奏有所差异,酚酮行业增速最快的年份在2023年,当年合计投放了211万吨苯酚和132万吨丙酮,产能增速均超过50%。与此同时,国内酚酮产量的快速扩张也逐年挤出进口份额,2016-2024年间苯酚和丙酮进口依存度高峰值分别在23%、36%,截至2024年均突破新低,分别跌至4%、9%。

统计发现,2018年至今酚酮行业开工率并未呈现趋势性变化,多数时间在70%-90%之间宽幅震荡,然而环节生产利润下滑明显,尤其在2023年以后,酚酮装置生产也慢慢走入亏损阶段。

总结来看,近些年酚酮-双酚A-PC产业链正处于高速扩张阶段,并且供给端增长速度与需求端并不匹配,最终致使整条产业链的利润不断收缩。但不同环节表现略有差异,其中环节压力最大的是双酚A,产能增速最高,并且伴随着利润下滑幅度最大、开工中枢下移;PC环节压力最小,由于最贴近终端领域,受到了一定利好提振,但并未体现在利润指标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开工提升之上,表明生产企业竞争较为激烈;酚酮则居中,开工变化有限,利润有所下滑。

3、产业链一体化、多元化程度深,仍处于扩张阶段

统计来看,具备苯酚和丙酮生产能力的企业一共有22家,其中仅有3家企业未配套上下游装置,其余19家生产企业中拥有纯苯生产能力的企业有9家,拥有丙烯生产能力的企业有14家,并且自备原材料的企业大多数原料产能超过酚酮产能,即产出的纯苯/丙烯还可以进其他下游装置,或外销。而继续向下游衍生配备了双酚A装置的企业一共13家,其中有6家更进一步投资了PC项目,测算来看,大约352万吨的苯酚和110万吨丙酮都由生产企业内部消化,即酚酮行业前向一体化发展程度高达53.8%。由此可知,酚酮行业一体化布局程度较深,据此不应依据单一环节的盈亏判断企业综合效益。

此外,还有5家企业一体化发展更偏向下游,即同时拥有双酚A和PC的生产装置,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需要采购苯酚和丙酮用以生产,较浅的一体化布局使得抗压能力也相对较弱。

我们还详细梳理了酚酮行业所有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除了三井化工、蓝星哈尔滨石化、西萨化工以及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4家企业外,其他企业并不完全依赖酚酮产品为生,而是拥有更多业务条线,如炼油、其他化工品等。多元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使得企业竞争力更强,与此同时某一产品条线的运行与否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往往小幅亏损不会马上带来企业负荷的快速调节,一方面实际生产成本会远低于单一业务的企业,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各种产品的配比情况。

进一步统计2028年以前酚酮产业链各产品有望新增的项目发现,行业整体仍有增长空间,但存在一定错配,已知生产1吨双酚A需要投入0.86吨苯酚和0.27吨丙酮,329万吨的双酚A则对应283万吨苯酚和89万吨丙酮,也就是未来双酚A和苯酚的新增产能量级基本匹配,丙酮则更多要依赖其他下游消耗。而生产1吨PC需要投入的双酚A为0.9吨,显然双酚A未来几年的新增产能难以依靠PC的增量去消耗,双酚A的过剩压力会继续增加。

下表显示,19家企业存在新装置投放计划,其中9家企业会布局苯酚/丙酮-双酚A产业条线,2家企业只投产苯酚和丙酮新装置,还有2家企业将投产双酚A和PC系列装置,余下的几家企业则只新增双酚A或PC其中一种产能。

总体而言,酚酮产业链未来几年仍然处于扩张阶段,并且行业一体化、多元化发展特征仍十分明显,虽然多数企业抗压能力强,但若计划待投装置落地,仍会对酚酮-双酚A-PC产业链形成较大冲击,各个环节供需仍有趋弱迹象,届时要么装置推迟投放,要么负荷有所下滑,才能使得全行业供需再平衡。

【总结】

自2018年前后开始,酚酮-双酚A-PC产业链进入快速扩张期,酚酮、双酚A以及PC产能增长均超过一倍,随之而来的是进口依存度逐年下滑,并且在供应增长后,2023年以来每个环节生产利润都持续压缩,其中双酚A最过剩,利润下滑幅度最大,并且开工率也有所下降,PC由于贴近终端,受到一定利好提振,利润虽压缩但产能利用率提升,苯酚承受的压力居中。

此外,产业链还呈现出一体化、多元化发展倾向,由此可以解释为何较多生产企业抗压能力强,往往一定范围内亏损并不会立马引发降负,因为企业还需考虑产业链综合效益以及其他业务条线运行状况。盘点发现,未来几年酚酮-双酚A-PC产业链仍处于扩张阶段,待投新装置数量仍较多,然而终端增长或许受限,因此行业竞争会更为激烈,各环节利润仍将处于持续压缩状态,大概率延续量增利缩的行业格局,对于原料纯苯环节会形成阶段性利好、周期性压制的影响。(来源:新湖期货研究所)

 

(责任编辑:曹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