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3狂赚113亿,小米又爆了
横扫车圈,做回自己,小米的Q3财报,让雷军松了一口气。

小米发布Q3财报
雷军的造车梦,在2025年第三季度,终于照进现实。
11月18日,小米集团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
第三季度总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连续4个季度突破千亿元;
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0.9%,创下小米单季度盈利新高。

图源:雷军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手机,也不是IoT,而是汽车业务的首次盈利。
财报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290亿元,同比增长超199%;
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283亿元,整体智能电动汽车及AI业务经营收益突破7亿元。
要知道,在新能源车行业一片血海中,真正跑通盈利模式的新势力屈指可数——
“前辈”小鹏尚在盈亏线徘徊,而小米,只用了一年多,就成为又一位进入“安全区”的后来者。

图源:雷军
据小米官方披露,今年1至9月,小米汽车的累计交付量已超过26万辆,
第三季度累计交付约10.88万辆新车,达到单季度的历史新高。
而且,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还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小米汽车预计将于本周完成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节奏,小米汽车的全年交付有望冲上40万辆。
在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还在为单月破万发愁的时候,小米已完成从“赔钱赚吆喝”到“量利齐飞”的跃迁。
不过,在财报之外,雷军也并没能一直“得意”。

小米法务出手,雷军尬住了
就在财报发布前一天,小米法务让雷总小小尴尬了一把。
起因是南京秦淮法院开庭审理“小米SU7 Ultra挖孔机盖”纠纷案——
此前,一位小米车主质疑官方宣称的“碳纤维双风道机盖”与实际不符,要求退车或退定,小米方面拒绝,仅同意赔偿积;
随后,超过百名车主集体起诉,理由直指四个字——虚假宣传。
而在该案的第一次开庭中,小米法务甩出了84页、14组新证据材料,态度强硬,辩词更是犀利,甚至一度直言:
“雷军不懂结构,发的微博不算数。”
“雷军不建议买,并无欺诈动机。”

图源:现代快报
这番说辞一出,瞬间引发舆论哗然。
因为正是雷军本人,曾在微博上多次为SU7 Ultra站台,亲自解释参数,强调性能,“亲爹”式营销几乎贯穿产品每一个细节。
而如今,法务却将雷总“打回门外汉”,这无疑在雷总和米粉心里狠狠扎了一刀。
对于这样的说辞,网友质疑声不断:
“连雷军都不懂结构,那我们还敢信谁?”
“创始人自己都不背书了,买车靠谁兜底?”
显然,这不仅是一场舆论危机,更是一场信任危机。
不过,据报道,这场官司的下一次庭审推迟到了11月20日,彼时的小米法务会再打出怎样的牌我们尚未可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雷军可以不在场,品牌信用却不容缺席。
毕竟,官司能打赢,人心却未必,在说辞不一中输了的信任,很难再被补回。

小米的下一战,并不好打
说完插曲,我们再回到小米的基本面——事实上,这份亮眼财报其实也藏着不少不安的信号。
首先是毛利率压力正在倒逼经营模式重塑。
卢伟冰在财报会议上“放话”:
“明年小米汽车毛利率可能不如今年,2026年还会面临更大挑战。”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低价拼杀”的现实映照。
购置税补贴将继续减半,产业链价格透明化愈演愈烈,“低价高配”成为新常态。
原本小米主打的20-30万元区间,如今不仅有理想L6、零跑C10、哪吒L挑战,还有更大块头的岚图泰山、智己LS9等SUV猛将虎视眈眈。
就拿即将推出的全尺寸旗舰YU9来说,还未上市就已面临强敌围堵,彼此打得你死我活。
与此同时,小米的另一根“顶梁柱”——智能手机,也在承压。
尽管高端市场增长尚可,但全球出货量Q4保守预估1.7亿台,小米自身也坦言“Q3回暖只是轻微现象”;
而且,这波回暖更多来自非洲、中东、拉美等低价市场,利润空间远不如欧美。
另外,港股市场的情绪波动也值得注意。
财报发布第二天,小米股价便大幅回调,一度跌破40港元关口,而11月至今,小米股价已经跌超5%。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强劲财报挡不住二级市场的抛售情绪,资本显然对小米的“未来增长点”仍存疑虑。
在内卷与下行的双重压迫下,小米的步伐需要更坚实的“第二成长曲线”。
而这条曲线,必须超越SU7的销量、超越智能手机的换代节奏,真正穿越周期。

写在最后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能扛得住接下来的压力吗?
从短期看,雷军正面临来自股市、车主、法律、竞争者的多重挑战;
但从中长期看,小米反而具备了新能源赛道最稀缺的一项资产——系统性能力。
首先,它的盈利模型并不完全依赖整车毛利,而是搭建在AI、OS、智能座舱、手机车机融合这些“难以复制”的系统能力之上。
SU7只是“前台的商品”,而真正锁住用户的,是背后那套“手机+车+家”的生态闭环。
其次,小米正在避免“多车型摊薄效能”的陷阱——
当前SU7与YU7两款车精准切中高频区间,形成了良性规模效应,未来的新品节奏也更具克制。

图源:小米
这种不急于铺量、只专注打造标杆的策略,在当前行业浮躁的内卷氛围中,显得格外冷静。
最关键的是,小米正在通过研发、芯片、系统、工厂等“厚重资产”,构建跨周期的增长能力。
300亿级别的研发投入,澎湃OS加速覆盖,小米智造工厂落地量产……
从手机高端化到汽车规模化,每一环都在“垒地基”,而不是“做高楼”。
所以,小米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气盛的新势力”,而是在向“平台型科技集团”靠拢。
这是SU7、YU7带不走的红利,是雷军押上的全部筹码。
一句话总结:别人还在争销量,小米已经开始铺产业。
在电商天下看来,这一局,输赢不取决于一场官司,也不止于某一季度的股价,
而是雷军能否带着这家企业,穿越下一轮产业周期的大风浪,真正让“小米系能力”成为科技浪潮中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