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女生在校坠亡, 原因令人唏嘘

Source

「弱者思维」养出来的孩子,成不了这个世界的强者。

10月26日,西安 阎良 。

一个 17岁的职高女孩小丽,因为没完成老师布置的罚抄任务,在被老师谈话13分钟后,独自走向了教学楼的4楼。

监控显示,她在那里,足足坐了 40分钟。

这 40分钟里,她想了什么?是老师严厉的批评?是未完成作业的恐惧?还是对父母责备的恐惧?

没人知道。

在经历了 40分钟的内心煎熬后,她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念生,一念死。

事后,关于学校是否有责、老师是否行为失当的争论,在互联网上讨论激烈。

但此刻我更想通过这场悲剧,探寻一个扎心的事实:为什么现在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越来越容易 “碎”了?

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罚抄、一句批评、一场婚礼的争执,怎么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人推向了绝路?

就在不久前,陕西小伙子因为婚礼前的纠纷,一气之下跳河身亡

其实,很多悲剧的根源,不在于当事人遭遇了多大的难,而在于想问题走入了牛角尖,情绪失控下的冲动之举。

反省我们在家庭和学校之中,一直用 “弱者思维”教育孩子,打击、威吓、限制、包办,让他们处于恐惧和自我怀疑之中, 却指望他们拥有“强者人生”。

弱者活在情绪里,

强者活在事情里

这些年,类似悲剧层出不穷——

2019年,江苏抚州小学生因罚抄不通过,被班主任晒到家长群,跳楼致残;

2015年,北京高二学生因上课玩牌,被老师罚站,愤而跳楼;

2013年,成都10岁男孩因不遵守规则,被罚写100字检讨选择跳楼……

在成年人眼里,这些不过是 “屁大点事”。但在那个当下的孩子眼里,那就是天塌了。

为什么?

因为由于孩子心智不成熟,他们陷入了巨大的 “情绪泥沼”中无法自拔。

这是典型的“ 弱者思维”。

遇到问题,先产生巨大的负面情绪(羞耻、恐惧、愤怒),然后被情绪吞噬,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最终选择用毁灭自己的方式来逃避问题。

正如西安那个女孩,那坐在窗边的 40分钟,她一定是在和自己巨大的恐惧和羞耻搏斗,最终,情绪战胜了理智。

小吴同学跟我分享了最近学校发生的一件事。

课间,他的同桌 A总是拿其他同学的文具和眼镜“取乐”,被捉弄的同学B非常痛苦,每天都在内耗,觉得A在针对自己,但又不敢告诉老师,只能默默忍受。

儿子是怎么发现问题所在的呢?答案很简单,在同学B被捉弄之前,他是同学A的目标。

但他选择了反击。A拿他的东西,他就拿A的东西。A扔他的笔,他就扔A的橡皮。

简单粗暴,直接回击。

A发现小吴这枚硬骨头不好啃,就不拿他的东西了,转头去欺负那个只会忍气吞声的同学B。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即便是在孩子的世界,它依然遵循 “强弱法则”的。

那个不敢反抗的同学,是在用道德要求对方,觉得对方不该这么做,让自己陷入了受害者的情绪里,不能自拔。

而我儿子, 用的是 “强者思维”:他不管对方“应该”怎么样,他只关注“事实”是什么,以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需要采取什么行动。

不把精力浪费在讲道理上,因为霸凌者根本听不懂道理。

强者思维的核心一:主体性

什么是强者思维?强者思维不是欺负弱小,不是冷血无情。

强者思维是一种主动进取、自我负责、遵循客观规律,且拥有极高 “主体性”的思维方式。

看看谷爱凌。

她在冬奥会最后时刻,选择了自己从未尝试过的最高难度动作。在那一刻,巨大的压力足以压垮任何一个普通人。

但她的心态是 “玩家心态”,一种顶级的松弛感。不是为了讨好观众,不是为了创造世界纪录,作为这个游戏的主人,她在享受挑战。

她知道 “我是我人生的主角”,这就是主体性。无论在赛场,在学习,还是在镁光灯下,谷爱凌都展现出一种「大女主」的气质。

有主体性的孩子,他们不会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为他们知道老师的评价只是外界的一个声音,不代表我全部的价值。

西安那个女孩,如果拥有主体性,她会怎么想?

她会想: “老师批评我,是因为作业没写完,这是事实。那我补上就好了,或者我接受惩罚。这不代表我是个坏女孩,更不代表我不配活着。”

我们要告诉孩子:不必讨好谁,不要成为谁,你就是你自己。

遇到了烂人烂事,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权衡利弊后,付出最小的代价解决它,然后转身离开。

不要纠缠,不要内耗,因为你的人生很宝贵。

强者思维的核心二: 屏蔽噪音

现在的孩子普遍比我们那时候更敏感脆弱,有人说是脆皮,也有说是玻璃心。在这个噪音太多的世界,我们需要教孩子一点 “钝感力”,学会屏蔽噪音。

跨栏女神吴艳妮一直都是个很有争议的运动员。

她那么美,又那么狂,完全不符合一些人对苦哈哈运动员的设想,遭致一些恶评,甚至等着她翻车。

她抢跑了,她化妆了,她张扬了,全网都在骂她。

换成是内心脆弱的人,早就受不了。

吴艳妮妈妈怎么说?她坦然地为女儿撑腰。“她是抢跑,又不是抢劫,为什么要做公关?”

面对网络质疑,吴艳妮大方回应质疑: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允许别人诋毁你,但你不能凭什么不能回击?”

这就是强者的 “屏蔽力”。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自我分化”的高级表现——能清晰地分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别人怎么看我,那是别人的事;我怎么跑,那是我的事。永远不会过度在意他人的目光。

很多走向绝路的孩子,往往是因为觉得 “丢脸”了。被老师当众批评觉得丢脸,被请家长觉得丢脸,成绩下降觉得丢脸。

我们要给孩子 “祛魅”:面子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你要教孩子,当众出丑了,笑一笑就过去了;被老师骂了,左耳进右耳出也是一种本事。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我们要允许孩子做一个 “脸皮厚”的人。

只有脸皮厚了,心才不会轻易碎。

强者思维的核心三: 成长型思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者拥有的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这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概念。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失败证明了自己不行;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失败只是一个反馈信号。

在强者的字典里,没有 “绝路”,只有“弯路”。

“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

如果你没写作业被罚抄,这有利于你 ——提醒你下次做好时间管理,或者让你练字了;

如果你被同学排挤,这有利于你 ——让你学会了独处,或者帮你筛选掉了不值得交往的朋友。

这种思维方式,能把一切 “坏事”转化为“契机”。

如果西安那个女孩拥有这种思维,那 40分钟里,她也许会想:

“这次罚抄虽然很惨,但这是我人生中一个跌倒的经历。只要我不死,这就只是一段笑谈。我未来还要上大学,还要赚钱,还要去更大的世界。”

逻辑一变,绝路就变成了坦途。但可惜,生命没有如果。

写在最后

回到现实,悲剧已经发生,无可挽回。作为幸存者的我们,作为还要继续养育孩子的父母,我们该怎么做?

我也总结了三句 “强者心法”,希望能分享给所有的家长和孩子:

第一句: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把情绪放在最后一位。

告诉孩子,遇到事了,别哭,别怕,别想 “为什么是我”。

直接问自己: “我现在能做什么?”

永远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算这次搞砸了,大不了 “买单离场”,下次再来。

第二句:拥有 “配得感”,不要因为犯错而自我攻击。

很多孩子一旦犯错,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不配活着。

父母要告诉孩子:你做错了事,我们可以改;但这不影响你依然是我的孩子,依然是一个有价值 的人。 不要内耗,不要把自己放在低位。

第三句:大胆去做,你不必向谁解释。

教孩子一点 “匪气”,一点“野心”。

有目标了,悄悄去做,忍住别嚷嚷。 不必向所有人解释你的选择,也不必在乎所有人的评价。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里的鸡蛋看护得好好的,而是要教给鸡蛋,如何长出坚硬的外壳,甚至孵化出能搏击长空的雄鹰。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讲道理教不出能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强者。

与其让孩子在无菌的环境里变得脆弱不堪,不如早早把这些 “强者思维”种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知道:哪怕天塌下来,也能当被子盖。 只要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长出一身铠甲,哪怕在狂风暴雨中,也能信步闲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