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年入过亿,4000万粉丝,他「塌房」了

Source

影视飓风创始人Tim,B站内容领域的头部博主,因为一段1分钟长的「相亲」视频「翻车」了。

在近期发布的1400万粉丝Q&A视频中,Tim抽中一条「读到我去相亲角推销自己」的评论,来到杭州的相亲角。

他「以好充次」,自我介绍是国内初中学历,父亲在快递相关行业,母亲照顾家庭,离异单身,未来计划购入车房。

没透露的事实是,他在海外上高中和大学,父亲是圆通快递总裁,且自己是年营收上亿公司的CEO。

一位相亲角的阿姨注意到他「(国内)初中学历」,说他「学历太低了」,另一位阿姨看到「单身离异」,摆了下手,说:「年纪轻轻就离异了。」

一位阿姨说Tim「学历太低了」,Tim回复说「是的,学历太低了」/截图自@影视飓风

CEO在相亲角「社死」,如此反差迅速吸引二次传播,反感的声音渐起。有人质疑其「微服私访」,隐瞒自己的优越条件,引出不知情者的反应,制造错位笑点。这其中,隐含着信息差与微妙的权力差。

对内容团队来说,这是制造节目效果的常规手段,粉丝看到了「熟人被嫌弃的好笑」。但片段进入公共视野后,引起不少反感和批评,这是影视飓风始料未及的。

15日,影视飓风凌晨1时更新了视频,Tim称面对此次舆情,最开始的感受是,「啊,还能这样理解」。对视频中出现的相亲角阿姨,Tim补全信息,称她们是在相亲角负责介绍的,有工作牌,愿意出镜。

人们提出了一些较真的问题——如此表演是不是有一种「微服私访」的爽感?被邀请来「参与」表演的相亲角阿姨,以及相亲议题所辐射的更多群体,是不是被俯视了,没有得到足够尊重?

10月,Tim在与罗永浩的对谈里曾聊到,自己「随时做好翻车准备」。尽管影视飓风谙熟自媒体规律,但这次「翻车」再次说明,没有绝对安全的表达,和绝对稳固的偶像。

回到事件的最初,影视飓风或许会感到「冤枉」。

这期1400万粉丝Q&A,是影视飓风和粉丝之间约定的互动。每逢粉丝量破百级,Tim和团队工作人员就会出镜解答粉丝提问,满足粉丝要求。

在这个粉丝向的亲密语境里,Tim很「放得开」,曾经应要求,作为男装内裤模特出镜。在1200万粉丝Q&A中,一个名校学历的员工出镜,作为对比,花字效果不嫌事大地突出老板Tim是「国内初中学历」。

对熟悉Tim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亲昵的表达方式:我认同你的优秀,才不吝于调侃甚至贬低你。其内核是,取笑一个条件足够优越的人,是安全的。

在1200万粉丝Q&A中,一个名校学历的员工出镜,

作为对比,花字效果突出老板Tim是「国内初中学历」/截图自@影视飓风

这种前卫、「抽象」的风格延续到了这次相亲视频里。但当粉丝群体的「内部梗」走到杭州的相亲角,性质就变了。它落地在了一个相当现实,甚至浓缩社会痛点的语境中——中国的相亲角。

这里聚集的是有着真实婚恋焦虑的人们,以及每一个有可能在相亲市场被评头品足的普通人。

在这里被挂出简历的人,正在学历、家庭、收入上面临四面八方的凝视与挑剔。他们也因此成为了Tim这次行为更广阔的「人间」背景板。这是「精英者」如Tim,与「普通人」之间难以通约的感悟。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经典论述,用在这里很恰当:每当你想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影视飓风并不一定有「消费普通人」的主观恶意。利用身份反差制造节目效果,是综艺里的惯用套路。但团队似乎忽略了,这种经典手法背后的潜意识,恰恰是「利用」不平等。

戏剧性的「反转」之所以带来愉悦,正是因为整蛊者和观众掌握着「信息差」:我知道内情,但你不知道。

Tim在相亲角/截图自@影视飓风

以喜剧创作为例,当我们看到演员「掉凳」、他人「社死」,会下意识发笑。

他人的滑稽行为,帮助我们确认了自我优越感——「我比他好」「我没那么蠢」,这种社会地位的确认和自尊的强化,是幽默的引发机制之一,它隐含并预设地位的天然不对等,制造出观看的愉悦。

再比如脱口秀。这种辛辣的语言艺术,调侃和冒犯的往往是富人等强势群体。实际上,这种艺术宣泄,本身就反向体现出现实中的权力结构:强者更有主动性和安全感,他们「值得」被冒犯。

让强者主动示弱,才符合艺术创作的平衡性。

无论是霸总掉马文学(「掉马甲」,指角色在故事中隐藏真实身份或能力,前期以平凡甚至弱势的形象示人,后期通过关键事件或冲突,突然揭开真实身份或展现强大实力,形成强烈的反转和「爽点」),还是戏耍富人的喜剧作品,贬抑强者的艺术手法,都保证了心理上的安全。

观众松了一口气:他们不至于真的吃亏。但假如弱者反过来「摆阔」,就成了一场道德审美上的灾难,观众看到的只有「他真的很可怜」的挣扎。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公共领域里,「自嘲」是弱势群体的特权。黄西可以在美国的脱口秀舞台吐槽东亚人的内卷、「nerd」(书呆子)属性,同样的话万万不能出自白种人之口。

也无怪有人吐槽,Tim的行为与名校生自称「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类似。这类自嘲,看似是冒犯精英的自己,其实是冒犯了同一社会标准下潜在的、大多数的弱势他者,显露出不自知的优越感。

在粉丝眼中,影视飓风的吸引力在于一贯的真诚与专业,「可以看作新媒体领域的胖东来」。

团队过往的作品兼具硬核技术与人文关怀,而Tim的个人形象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个温和的技术宅男,常被当作「团欺」,对于「初中学历」、离婚等私人议题,保持着高度的开放性。

太谙熟内容法则,反而让团队在「相亲角」的视频里陷入了策划者盲区。Tim「自嘲」的内部梗,脱离了粉丝语境,落在不知情的普通公众身上,就成了一种被动卷入的参与,造成被工具化的观感。

更重要的是,「相亲角」本身具有一种社会象征性,天然触及情感上的敏感。

譬如,有人进一步联想到求职与招聘,「如果有人拿这种扮猪吃老虎的简历去他的公司应聘,他会多看一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