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长久以来都回荡着 “支持澳洲制造” 的激昂呼声,这一情怀深深扎根于民众与企业心间。然而,现实的经济浪潮正无情地冲击着这份美好的愿景。
近期,有不少澳洲企业家公开坦言:
倘若失去中国的制造业支持,他们的企业将难以维系,“没有中国,我们根本活不下去”!
这一论断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困境与无奈抉择?
01
澳本土生产血亏 ,中国成 “救命稻草”
在澳洲 “支持本土制造” 的声浪之中,No. 22 Home 家居品牌的创始人 Alexandra Pappas 却道出了残酷的真相:
如果坚持在澳洲本土生产产品,企业将面临无利润甚至亏损的绝境,血亏幅度可能高达 300%!
她无奈地表示,想要企业 “活” 下去,中国制造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经她的团队精细核算,在中国生产产品的成本,平均仅为澳洲本土制造的三分之一。尤其在开发新系列玻璃器皿时,来自澳洲本地制造商的报价,高得令人咋舌,远远超出了中国工厂的报价。
她不禁感叹:“我们也想支持本地制造,但现实告诉我们,坚持澳洲制造,无疑是在自杀。”
此前,Woolworths 因一个中国制造的购物袋引发热议,大批澳洲消费者呼吁支持本土品牌,要求将袋子换成澳洲制造。
但 Pappas 认为,澳洲消费者虽然嘴上常说更喜欢本地制造,但当产品价格因产地而大幅上涨时,真正愿意买单的人少之又少。
她举例说,他们与希腊一家工厂合作的限量系列,生产成本是主线产品的四倍,因此该系列只能走高端路线销售。
“如果我们一味迎合‘澳洲制造’情怀,价格翻倍,消费者还会买账吗?我们不敢轻易尝试这个答案。”
这种成本上的巨大反差并非个例。
澳大利亚的制造业近年来处境艰难,其占 GDP 的比重仅为 5.7%,与此同时,人工成本却在全球居高不下,平均年薪突破 10 万澳元。
高昂的人力成本,再加上供应链的不完善,使得本土生产的成本急剧攀升,让众多企业不堪重负。
就拿汽车工业来说,澳洲曾全力扶持本土车企霍顿,可最终还是因成本过高、技术跟不上时代步伐,而不得不关门停产。
据统计,在澳洲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要比在海外高出 3750 澳元,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使得澳洲汽车制造业在亚洲制造业的强大冲击下,毫无招架之力。
除了成本优势,中国制造的品质也让 Pappas 赞不绝口。
她合作的中国工厂拥有世界级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准,在大规模陶瓷制造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人才储备。
尽管 “中国制造” 仍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但 Pappas 坚信,“低品质” 等于 “中国制造” 的观念早已过时。
她强调:“中国工厂里的工匠技术精湛,很多国际高端品牌都选择在这里生产。有时候,品质、效率、可持续性和规模化生产,这些优势只能在中国找到。”
02
中国制造是 “唯一出路”
30 岁的 Tina Grasso,作为内衣品牌 ChouChou intimates 的创始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她最初也期望能在澳洲本地生产内衣,但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她发现,澳洲根本找不到一家合适的工厂能够承担规模化生产的任务,即便有,也无法满足内衣制作所涉及的大量专业工序的要求。
Grasso 无奈地表示:“内衣制作需要大量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澳洲在这方面极度匮乏,甚至连能做的工厂都寥寥无几。本地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至少 60%-70%,一旦换算到零售价,产品将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
起初,Grasso 对 “中国制造” 也心存疑虑。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她特地前往中国实地考察。经过深入了解,她确认合作的工厂具备认证资质,生产过程透明且道德合规。
她欣慰地说:“我们合作的供应商非常专业,他们了解我们产品的技术要求,也能支持我们的长期发展目标。”
尽管 Grasso 可以用 “质量更好”“性价比高” 等理由为选择中国制造辩护,但她也深知,许多澳洲消费者和同行仍对 “中国制造” 带有偏见,认为 “中国产=廉价货”。但她坚持认为,产品在哪里制造并非最重要,关键是如何制造以及与谁合作。
她感慨道:“正是中国制造的灵活性和规模能力,才让我们得以在维持品质的同时,继续讲好品牌故事,投资环保工艺,并让消费者能以合理价格买到真正好的产品。”
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澳洲制造业深层次的技术断层问题。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过度依赖矿业(占 GDP 的 14.3%)和服务业(占近 70%),导致制造业发展滞后,仅能在食品、金属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勉强维持。
此外,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
澳洲统计局的数据清晰地显示,巧克力、冰淇淋等非生活必需品,价格每上涨 1%,其销量便会大幅下跌 6.5-7.4%,而面包、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则几乎为零。
这就意味着,企业若为了满足 “澳洲制造” 的情怀而提高产品售价,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将迅速丧失竞争力,陷入经营困境。
03
中国制造优势凸显,澳企纷纷 “倒戈”
现如今,从家居用品到内衣,从日常消费品到工业产品,中国制造在澳洲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越来越多的澳洲企业主意识到,中国制造不仅具有成本优势,更在品质、技术和规模生产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综合来看,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但工业体系并不完善的国家,其经济严重依赖矿产、农业和服务业,本土制造业相对薄弱。在重型机械、高铁、工程机械、卡车、柴油发电机组等领域,澳洲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而中国制造近年来在质量上大幅提升,成本优势依然显著,这使得中国工业品在澳洲市场极具吸引力。
以中国重汽的汕德卡(SITRAK)为例,其在耐久性和燃油经济性上已可与欧洲品牌相媲美,然而售价却通常比沃尔沃、斯堪尼亚等欧洲品牌低 30%-40%。三一重工的挖掘机在全球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卡特彼勒。
在澳洲这样一个对价格敏感,尤其是矿业、农业客户对成本控制极为严格的市场,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不言而喻。
此外,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类更加齐全。
澳洲采购商们发现,虽然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也能采购到部分产品,价格或许还略低于中国,但产品品类不够丰富,难以找到品质满意的产品。
而在中国,只要明确产品类型和级别,就能迅速得到相应的产品,极大地节省了采购时间和精力。
同时,中国大多数品牌的产品品质更有保证。澳大利亚消费者注重品牌,倾向于认定某些品牌进行采购。
与中国品牌相比,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的公司在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上稍显逊色。中国品牌长期保持的品质如一,让澳大利亚消费者形成了消费倾向,更愿意选择他们认可的中国品牌商品。
04
打破刻板印象,中国制造未来可期
尽管中国制造在澳洲市场乃至全球市场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 = 低端” 的刻板印象仍在部分人心中存在。
然而,这种偏见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制造的不断进步而逐渐被打破。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高达 30%,已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家电领域,海尔、美的、格力等品牌在欧美、亚太等地区市场份额显著,冰箱、洗衣机、空调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 50%。
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割草机器人等智能清洁电器成为海外消费者的热门选择,科沃斯、石头、追觅等中国品牌的产品在欧美市场广受欢迎,部分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 30%。
在玩具领域,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全球最大玩具生产国、出口国地位,多个中国玩具品牌凭借创新的外观设计和强大的功能,从对接市场逐渐迈向引领市场,受欢迎程度大幅提高。
中国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的崛起更是令人瞩目,在技术和外观设计上不断突破创新,引领了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潮流。
如今,在 TikTok 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众多展示中国工厂生产过程的视频广泛传播,彻底颠覆了西方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的传统印象。
例如,Lululemon 瑜伽裤在中国的代工成本仅为 5 美元,而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却高达 100 美元;中国工厂在精密珠宝抛光、新材料测试等方面所展现出的高超技艺,更是有力地打破了 “低端代工” 的刻板标签。
正如 Grasso 所说:“重要的并非产品的制造地,而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和与之合作的对象。”
对于澳洲企业而言,在情怀与现实之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理性突围。
毕竟,企业需要生存和发展,而消费者在高喊情怀的同时,往往更在意产品的价格和品质。中国制造为澳洲企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总之,澳洲企业选择与中国制造合作,并非是对本土的 “背叛”,而是基于市场规律的理性生存策略。而这场发生在制造业领域的博弈,归根结底,是中澳两国经济高度互补性的必然结果。
澳大利亚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其铁矿石、锂矿等矿产资源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产能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恰好能够充分发挥澳大利亚资源的价值。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 15 年稳居澳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 2023 年,双边贸易额更是突破了 3000 亿澳元,其中制造业产品的占比超过了 60%。
不得不说,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也愈发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