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财政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通知,正式将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自2026年6月起实施。
自此,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产品扩容至五大类,即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基金、养老保险以及养老国债。国债号称是金边债券,安全性高且收益稳定,后者通常高于普通存款。经常买国债的朋友都知道,经常买不着,特别是在低利率时代,售罄更是以秒计算。
三年前的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三年间,个人养老金一方面被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熟悉、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开户热与缴存冷的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观,个人养老金还未激发起全民的投资热情。
当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范围和收益取得比较优势之时,才能真正成为一款国民产品。
成 长
国债额度紧俏,因此进入个人养老金产品池子,对后者而言是极大的buff加身,算得上是三周年的一份大礼。
今年以来,A股虽然震荡,但稳定向上,一度站上4000点,使得权益类资产的收益水涨船高,基金、股票纷纷回本翻红。黄金价格亦高开高走,跃至不可思议的4000美元上方。在低利率时代,“双4000”的吸引力显然远远高于“稳中求稳”的个人养老金收益。
因此,储蓄国债固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个人养老金产品也需打造更大的市场吸引力,避免“叫好不叫座”的风险累积。
时间是一味良药。三年来,尽管与预期有落差,但个人养老金不断推进,从数量和规模的角度来观察,它仍在扩容。
目前,在售的养老保险产品超过百款,相比试点初期的7款产品,现在合计已经推出400多款产品,收益率基本保持在2%―4%的区间,大致符合市场的期待,比上(基金)不如,比下(存款)有余。
个人养老金基金在过去三年,在数量上翻倍,超过300只,期间指数产品也纳入产品篮子。在2025年之前,受市场疲软影响,个人养老金基金的收益并不乐观,而今年的平均收益率达到17%左右,与股市同频共振。不过产品规模较小、同质化等问题也一直存在。
事实上,我们能看到国家政策方面的持续发力,不断加码个人养老金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在10月底,金融监管总局又将养老理财的产品试点大提速,不仅推向全国,也鼓励理财公司发行10年期以上的长期限养老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的养老理财产品超过50只。
总体而言,个人养老金每年最多缴存12000元,额度低、领取晚,还要交3%的税。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这个税如果不去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反而不用交。这就构成了负激励。
局 限
个人养老金“三驾马车”各有各的成长和局限。它们与自身比显然进步神速,但横向与市场上的产品相比,又不占什么优势。比如产品灵活性不足,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偏低,再加上税制设计方面迟迟未能破冰,“EET(领取时缴税)”模式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吸引力偏低,导致了个人养老金产品尚未占领金融消费者心智。
因此,个人养老金从政策角度,可以对税制进行调整,尽管这看上去困难重重,并不是财政部一家之事,部际沟通成本很高,但“税优”既然是个人养老金的招牌,就应该充分释放这种比较优势,而不是自缚手脚变成劣势。短期的理性算计和成本收益比较,要比长期打算更根深蒂固,这是人性的体现。
从市场角度,个人养老金也需要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打破因循守旧的产品固化思维,守着既有的产品模式,只吐槽,不创新。针对当下消费不足和家庭现金流压力,个人养老金产品可以增加小型化和定投化的选择,而不是对门槛“情有独钟”。此外,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上的困难,从储蓄、理财到保险、基金,乃至国债,并不是人人都是成熟和专业的金融消费者,化繁为简,一键集成,反而成为产品创新的契机。
痛点往往意味着奇点。个人养老金产品三年量变,可圈可点,但市场期待“iphone时刻”和“DeepSeek时刻”,当引入更多的竞争变量和市场活力,恰逢人工智能革命已成燎原之势,这未必不会点燃一场商业革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保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