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晚吃基)

文 | 你基哥
原宝盈基金的杨思亮,已正式变更为易方达基金从业人员。
没有告别信,甚至连一条像样的新闻稿都没有,一切都在默默进行。作为一个在基金圈混了快二十年的老基民+观察者,我心里咯噔一下。
不是说他不该走。相反,我完全理解,甚至有点羡慕。从一家规模靠后的基金公司,跳到行业顶流的易方达,等于从地方台直接进了央视春晚。平台、资源、品牌、薪酬,全都不在一个量级。换我,我也去。
但问题来了:
为什么总是中小基金在“送人头”?
一场“无声的迁徙”
这不是个别现象。
这几年,我们眼看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基金经理,从中小公司“出走”,奔向那几家名字永远排在规模榜前五的巨头。
高楠在恒越基金那几年,业绩稳得像台印钞机。结果呢?转身去了永赢,规模立马冲上百亿。
范妍、白冰洋,一个圆信永丰,一个中银证券,都是不温不火的小公司,做出成绩后,富国基金二话不说,打包接走。
还有宝盈的陈金伟,当年被封为“成长股猎手”,现在人在鹏华,照样风生水起。
我统计了一下,过去两年,至少有20位业绩排名前1/4的基金经理,从中型或小型基金公司跳槽至头部机构。
他们不是因为做不好才走,恰恰是因为——太好了,才被盯上。
想起一句话:
“在小公司培养基金经理,就像在荒岛上种瓜——你费尽心思培育,结果别人开着船来摘了,连瓜藤都不留。”

很多中小基金公司喜欢说自己是“基金经理的黄埔军校”。这话听着挺牛,但细品一下,味道不对劲——
黄埔军校培养的人,最后都去别人家打仗了。
“我们这儿就像个练级场”
基哥我在这里就问两句:
哪家头部基金,是靠从别处挖人建起来的?
哪家中小公司,是靠内部培养留住人的?
答案很明显。
中小公司也有苦衷。他们敢用年轻人,敢给机会,愿意让新人试错。这在风控至上的大厂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问题是,当你真把一个人培养出来了,人家一纸OFFER过来,年薪翻三倍,平台带百亿资金入场,你拿什么留?
你跟他谈情怀?他说他老婆孩子要上学。
你跟他谈未来?人家未来已经写在合同里了。
我认识一位前宝盈的研究员,他说过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
“我们这儿就像个‘练级场’,等你满级了,自然有人来收编。”
数据不会说谎:中小基金正在“失血”
咱们看几组数据:
2023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320人;2024年,这个数字涨到361人,创历史新高;而今年才过了三个季度,离任人数已经接近300人,其中大致有六成流向前二十大基金公司。
更扎心的是:
这些离职的人里,很多是业绩排在同类前30%的牛人。
中小基金公司真的是有苦说不出,记得前阵子在北京,一家小公募的老总跟我说:
“你说气不气?你辛辛苦苦喂大的孩子,最后喊别人爹。”
我还翻了下中基协的备案记录,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基金经理突然注销从业信息的,大都去了头部那几家。

这哪是跳槽?这简直是“定点收割”。
150家基金公司,真的需要吗?
我一直有个观点:
中国的公募基金公司,太多了。
现在有150多家公募,但你打开天天基金网,真正能叫出名字的,也就那十几家。剩下的呢?产品名字都长得差不多,策略也雷同,全挤在新能源、消费、医药这几个赛道里卷。
而资源呢?全往头部堆。
银行渠道只推前十大;
支付宝、腾讯理财通首页永远是那几个“顶流”;
就连媒体写报道,标题都是“某某百亿基金经理最新调仓”——谁关心你一个五亿规模的“潜力新星”?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 小公司靠牛人突围 →
👉 牛人做出成绩 →
👉 大公司挖角 →
👉 小公司人才断层 →
👉 继续培养新人……
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我有时候想,如果把这150家基金公司比作餐厅,那现在的局面就是:
10家米其林三星天天排队,140家小馆子门可罗雀,哪怕你菜做得再好,也没人愿意来吃。
出路在哪?基哥的几点真心话
我知道,很多粉丝也在中小基金公司工作,或者持有它们的产品。别慌,也不是没希望。但必须认清现实,主动求变。
1️⃣ 别再迷信“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基金经理再牛,也扛不起整个公司。中小公司必须建立团队化、体系化的投资流程。别再让一个人既当研究员、又当基金经理、还得去路演卖产品。
2️⃣ 搞点真激励,别光TM画饼
我知道合规有红线,但能不能搞点递延奖金、虚拟股权、跟投机制?让基金经理真正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业。”
不然,人家一纸天价合同甩过来,你拿什么对抗?
3️⃣ 找准 niche,做小而美
与其在热门赛道里当炮灰,不如深耕细分领域。
比如:专注量化对冲的绝对收益;做固收+的“隐形冠军”;玩转REITs、跨境、养老等新赛道。
所谓:
你不需要所有人都知道你,你只需要那群真正需要你的人知道你就行。
4️⃣借力打力,别死磕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AI能写研报,第三方平台有海量数据,券商研究所也愿意合作。中小公司完全可以“轻装上阵”,聚焦投资本身,把其他环节外包或合作。
杨思亮走了,但我相信,他在易方达依然会努力做好投资。
我祝福他。
但我更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听到这样的新闻:
“某头部基金明星经理,放弃高薪,加盟中小基金,共建投研团队。”
那才说明,这个行业真的健康了。
否则,所谓的“人才流动”,不过是一场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残酷游戏。
而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是基哥,一个还在坚持相信“专业创造价值”的老基民。
愿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