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上海打开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天地

Source

无数个“一分钟”,汇聚成上海开放的脉动。

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一分钟,上百个集装箱被桥吊精准搬运,货物从这里驶向世界各地。

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大厅,一分钟,天然橡胶、铜、原油等“上海价格”不断生成,彰显强劲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浦东机场T2航站楼,俄罗斯姑娘爱琳娜一分钟办完退税,惊叹“太方便了!”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牢记殷殷嘱托,上海扎实推进制度型开放,以规则衔接为突破口,奋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开放的上海,打开链接全球的窗口

来自60多个国家的咖啡豆汇聚在此,上海几乎每两杯咖啡,就有一杯的豆子来自这里;来自40多个国家的葡萄酒整齐排列,客商举杯品鉴;在直播基地,主播正推介海外新品……依托进博会溢出效应打造的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虹桥品汇,就像一家“世界超市”。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个品牌、8.5万款进博同款商品常年在架,去年交易额超过300亿元。

外资在上海找到发展机遇。渣打银行把中国视为发展重心,在上海不仅参与了债券通、互换通等一系列项目,还成为首家获批参与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外资银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杨京表示:“我们的战略始终跟着中国发展而发展。”

8万家外资企业在上海安家落户。上海吸引了全国超过1/10的实到外资,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市约1/3的税收、约1/4的地区生产总值、约1/5的就业岗位。

海上的巨轮、空中的航班、街头的人潮、流动的资金……上海成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一个窗口。

开放的上海,打造走向世界的基地

在外高桥港区的海通国际汽车码头,船只靠泊,车流如潮,近万辆车填满一艘远洋巨轮。今年前三季度,这里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4.2%,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六成。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成为全球首个跨越5000万大关的港口,效率快到“早上出货,晚上上船”。

浦东张江,擎朗智能正忙着让自己的机器人“出海”。原本在国内叫好的产品,在海外却一度销量不佳。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通总结经验,“我们重新观察、调整:体积缩小、改变风格、优化技术……”一次次改动,最终换来市场认可。成功的背后,是上海依靠长三角完备的产业链,让企业的试错空间更大、产品快速迭代。

在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车间灯火通明。作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他们的产品出口全球。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李玉桃说:“过去是制造出海,现在是研发出海。我们在全球有10多个研发中心,但上海始终是起点。”开放的环境,让他们既能对接世界最新需求,也能反哺国内产业升级。

在普陀区,施耐德电气的工厂高速运转。零部件来自全球,订单服务全球。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孵化基地”。绿色智造、碳排放监测、能效管理,一批全球首发的解决方案先在上海落地,再推向世界。

跨国公司同样在转型。博世中国及亚太区企业传播与政府事务副总裁蒋健说:“现在很多创新技术从中国走出去反哺欧洲,这正成为趋势。”

开放的上海,建设制度型开放高地

南港码头,滚装船稳稳靠岸,一批即将出口的电动汽车依次驶入船舱。企业填好“径予放行”自主声明,货物直接进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

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成了交易的新“商品”,这里搭建起跨境数据交易的规则体系,今年上半年成交额已超30亿元。

加强“边境”对接,聚焦货物、服务、数字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国际中转集拼整体作业时间减少50%,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比例显著提升。

加强“边境后”对接,在绿色低碳、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深化监管改革。政府采购云平台“对标改革专窗”已实施超3000个采购项目,公共服务类国企纳入对标改革,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更大的平台正在搭建。全新特殊类型的“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正探索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打造国际商务交流、会展、培训功能,今年底将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运行。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77条试点措施。制度的“良种”在此生根发芽,进而播撒全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上海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