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15日电(张保贺)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生命力的价格指数编制与应用,协同区域金融业态发展,成为稳定产业经济的重点。基于“保险+期货”成功案例的剖析,新华指数研究院充分发挥国家金融信息平台的优势以形成权威价值标的,促进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广泛参与,进而提升价格指数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
数字经济引领金融业态变革 指数等价格发现工具增量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以数字化提升为先导的农业行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及,到2030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左右。期间,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互联网平台公司等介入,加快了新业态不断涌现。其中,银行通过数字化平台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授信额度;保险则是借助智慧农业底层数据来创新产品。截至2024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1.36万亿元,十年来增长123.30%;农业保险保费1483.70亿元、农业保险赔款及给付1177.50亿元,十年来增长约3倍;新增涉农期货品种数量超过半数等。
金融产品是建立在标准品之上的,与农产品大多非标的现状相互矛盾。伴随农业农村金融生态的演进,农产品价值标的创建显得尤为紧迫。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协同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稳定政策性生猪保险供给,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开展蔬菜等品种保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4年7月,在试行三年后,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颁布《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价格指数信号作用,服务市场价格合理形成。其中,基于科学方法编制并经权威机构发布的农产品价格指数是较为理想的价值参考,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产品合约设计之中。2016年起新华指数研究院选取大宗农产品与特色农产品之间的农业产业,即产值在30-200亿元之间,兼备较强金融属性和一定工业化基础,按照充分交易的原则,联合区域现货交易所,创新编制价格指数产品,促进当地金融业态适度发展。可以明显感受到,近些年“抓两头、带中间”模式在中西部地区遍地开花,进而以工业化促进上游农业产业标准化、金融化发展。
保险引领非标农产品证券化 价格治理市场化配置提升
在新型经营主体的适度经营规模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金融产品向农产品价格保障领域演进。十四五,甚至过去的十三五期间,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广泛在南方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但收效甚微。其中,采取“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对牛耳标进行监测定位,在全国推广动产登记及“活牛贷”。受限于产业相对分散,目前覆盖比例不足3%。相对地,下游加工比重较高的平阴玫瑰数字化项目比较成功,银行开发数据系统并在其中获得优质的贷款客户、政府得到产业数字化管理工具、企业和农户均缩短货物账期等。
银行增信业务对产业发展阶段仍有较高的要求,政府补贴转化为效率更高的保险业务成为关键突破点。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价格稳定,2015年设立山东滕州马铃薯成本价格保险合约起,至2017年各地开展马铃薯集中交易时间段内目标价格保险,实现了从保成本到保收益的转变。目前,全国农产品价格监测或价格指数编发成为确定“目标价格”的重要参考,广泛参保的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也成为了非标农产品证券化的开端。以上海市绿叶菜成本价格指数保险为例,保险赔付依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网站相关9个品种的价格数据确定基础理赔标准,在此基础上附加绿叶菜综合成本指数作为实际理赔标准。
为提高金融产品韧性及满足农业风险管理的需求,2016 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将“保险+期货”纳入其中,用市场化手段将保险功能与期货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有效对接,补偿农民因价格波动所导致的损失。十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上市制度及交易制度持续完善,场内期权、指数期货等品类加快上市等促进了“保险+期货”项目走深走实,也提升期货市场运行质量。以静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为例,先后撬动各类资金2.08亿元,为8.43万户(次)果农和58家果品企业投保苹果期货价格保险41.05万亩,总赔付1.98亿元,赔付率95.19%。近三年,静宁苹果价格指数年均涨幅12.81%,鲜果价格托底作用凸显,实现了“农户保收、产业维稳、金融创新”的多赢效果。
指数引领价格发现工具创新 产业金融化服务乡村振兴
然而标准化进程缓慢限制了更多农产品期货品种合约上市;洗牌留存下来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也关停“现货远期交易”业务,使得大部分农产品缺少风险对冲机制。这对特色农产品保险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保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法治与政策保证,强大的财政支撑、农业风险管理与保险技术的创新推动,才是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国内特色农产品价格发现机制尚不完善,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等共同采集集散中心价格数据来形成相对公允的价格。其中,价格数据的真实性则是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交易制度规范等创新应用中不断提高。
当前,省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集中在核心产区建设交易中心并开展现货挂摘牌交易,场内充分交易为公允价格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众所周知,有生命力的价格指数要建立在可信基础之上,即价格数据真实有效、发布单位权威可靠。联合交易所及其外部集散中心的价格数据,共同编发的价格指数将进一步完善价格发现机制,进而促进价格治理现代化。
目前,新华指数研究院依托国家金融信息平台——新华财经的平台优势、渠道优势、服务优势等,正探索推出新华财经专业终端农业版,集合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数据系统、空间系统、商品指数系统等,尽量减少人为参与来输出农产品价格指数,提升与银行、保险、期货、省域交易中心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粘性,以区域特色产业金融化发展推动产业化发展,最终提升价格指数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以燕山地区板栗指数为例,基于河北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主产县建设交易中心,有机联合域内集散中心、电商批发渠道等,以公允价格形成为出发点来编发“燕山板栗价格指数”,增强指数价值参考作用,进而以产业金融化放大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完)
编辑:赵霓